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邵海峰

4月8日,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工信局局长任维达介绍了我市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相关情况。

多措并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

据介绍,“十三五”时期,大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产业结构,特别是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工业经济始终保持平稳较快增长。2017年和2018年,我市连续两年获得国务院“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督查激励表彰。

充分发挥实体经济主体作用,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石化、装备制造两大支柱产业在全市工业中比重一直较大,产业内部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石化产业加快向下游延伸,“油头大、化身短、化尾小”有了极大改善,化身长了、变粗了,化尾变宽了。恒力PTA5条线的投产,使得我市PTA产能由500多万吨增加到1700万吨,PX产能由140万吨增加到590万吨。去年下半年,恒力的150万吨乙烯项目投产,还有逸盛大化的100万吨聚酯瓶片项目一期投产。我市具备了向下延伸产业链的基础。

同时,以中科催化、中石化催化、中触媒、百傲化学、大特气体、双鹏医药等为代表的精细化工正形成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新型环保高效催化材料、手性医药中间体等高端化学品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2018年至2020年,精细化工产值每年增幅接近20%。

装备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2017年以来,我市共实施了超过40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对其中44个重点项目给予资金支持。同时,6个项目申请了国家专项资金支持1.2亿元。大连地区两化融合水平(60)、关键业务环节全面数字化比例(49.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52%)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相应数据分别为56、47.4%和51.1%),在东北地区处于领先位置。全市应用两化融合体系标准的企业46家,占全省的55%。2017年以来,我市有78个项目获得国家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补贴金额2.5亿元,占全省资金比例58%。我市企业投保项目大部分具有单价高、工艺复杂、导入风险较大等特点,采取维修、更换等措施时,故障恢复成本极其高昂。享受保险补偿政策后,降低了故障恢复成本,减轻了企业负担,累计为我市企业止损已超过1亿元;同时降低了企业在新产品投放市场时的顾虑,促进了首台(套)装备推广应用。

力保工业经济稳步增长,实现换挡提速。2017年至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11.2%、15.9%、16.1%和3.8%,高于全国4.6个、9.7个、10.4个和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6.8个、6.1个、9.4个和2个百分点。

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大力培育示范企业。累计组织实施2500余项技术创新项目;推进1300项新产品开发项目;建成9个市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解决了50余项关键共性技术,取得100余项专利。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业设计中心分别由“十二五”期末的155家、5家增加到221家、38家。目前有22户“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占全省总数的30%;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户,占全省的43%,在东北主要城市位居首位。培育了10个国家级绿色工厂,28个省级绿色工厂。38家企业获评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示范项目、平台),其中5家企业跻身国家级。

“十三五”期间,工业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工业税收是全市税收的重要来源。2017年至2020年,全部工业税收占全市税收的比重分别为47%、46.4%、48.6%、46.9%。工业是全市GDP增长的重要支撑。2017年至2020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33.8%、34.3%、34.1%和33.1%,分别拉动我市GDP增长3.3、5.0、4.9和1.5个百分点。工业是稳定全市就业的重要力量。2017年以来,规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一直保持在50万左右,全部工业已形成100万人以上的就业大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制造业是大连强市立市的基础。制造业能否高质量发展,是我市能否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全市如期实现“十四五”总体目标至关重要。我市提出的总的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按照省委市委和省政府市政府的部署,围绕做好结构调整“三篇文章”,推进大连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方向转型,初步形成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共同发展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

认真贯彻落实“十四五”规划,凝聚奋斗目标。“十四五”期间主要预期指标是: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低于3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万亿元。石化产业2020年产值规模2761亿元,2025年预计达到5000亿元。基本形成涵盖原油加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学品等门类齐全、基础雄厚的产业体系,长兴岛(西中岛)石化基地建成国内一流石化开发区的规模水平。重点领域包括炼油、烯烃、芳烃、精细化工等4个方面。装备制造业2020年产值规模2500亿元,2025年预计达到3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装备制造研制基地和辽宁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重点领域包括重型机械、石化装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高技术船舶和海工装备、轴承、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等8个方面。消费品工业2020年产值规模1121亿元,2025年力争达到1500亿元。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取得实效,中高端消费品供给比重增加。重点领域包括纺织服装行业、食品加工行业、家具木业、生命安全等4个方面。数字产业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684亿元,2025年力争达到1000亿元。重点要推动英特尔海力士三期等项目建设。在集成电路、通信设备、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发一批核心产品,对全市其他产业和各领域的带动、支撑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成为东北领先、国内著名的数字产业基地。重点领域包括集成电路、数字视听、新型元器件、工业软件、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7个方面。新材料工业2020年产值规模106亿元,2025年预计达到150亿元。技术、装备水平和关键材料保障能力明显提升。重点包括高品质特殊钢、新型轻合金、稀有金属、先进陶瓷等4个方面。

立足产业发展优势,促进重点产业链优化升级。我市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通过推进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确保结构调整“三篇文章”取得实效。前期,市工信局梳理了市级层面的15条产业链,涉及制造业共有13条,其中石化、装备制造、消费品工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四大领域11条产业链由市工信局牵头主抓。这11条工业重点产业链代表了当前大连制造业发展的水平和未来发展方向,且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初步计算,这11条产业链上共有规上企业853户,2020年产值5386亿元,分别占全部规上工业的44.8%和79.6%,产业链里的企业既有“老字号”“原字号”,也有“新字号”。我市将把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贯穿在抓产业链提升的整个过程中。

我市将围绕这11条产业链,发挥各地区属地化作用,扎实推行“链长制”,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谋划、建设力度,着力畅通产业链循环,打通产业链难点和堵点。据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市工业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概括起来就是“13158”。即,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做好“三篇文章”,集中精力抓好“15+N”条产业链,实施八项工程,力争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以强化顶层设计为先导,落实“三篇文章”重点任务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市工信局将以强化顶层设计为先导,落实“三篇文章”重点任务。尽快出台我市“老字号”“原字号”“新字号”三个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并实行项目化推进、清单化管理、动态化调整,着力构建多点支撑、多业并举、多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重点改造升级“老字号”,巩固壮大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优势产业数字赋能。围绕重大成套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集成电路装备等重点领域,布局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逐步建立面向生产全流程、管理全方位、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智能制造模式。重点推进亚明汽车智能制造工厂、德迈仕精密生产线扩建、坚山计算机集成制造服装生产等50个智能化改造项目。加快推进大机车旅顺基地建设,跟踪推动大船整体搬迁和海工重整,优化国防科技工业产业结构。

深度开发“原字号”,推动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实施一批补链、延链、强链重点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深挖增值空间。立足打造石化产业“黄金产业链”,依托恒力、逸盛等重点企业,促进石化产业向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轻纺等方向延伸,提供产业丰厚度。积极推动长兴岛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建设,发展高端聚乙烯、聚丙烯,带动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专用化学品等下游产业项目建设,提高瓶片、膜片、纤维等产品供应能力,为聚酯园建设发展创造条件。落实省《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重点支持东北特钢、埃可诺新材料等龙头企业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轻合金、特种金属功能材料等高端金属新材料及先进陶瓷等非金属材料;支持大水泥发展,提高核电、水电等特种水泥供给能力,促进冶金、建材产业迈向价值链供应链中高端,打造国家新型原材料基地。

培育壮大“新字号”,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做大做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技术船舶与海工装备、核电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支持中远川崎、一重等一批重点企业项目建设;推进氢能、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制定发布《大连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实施细则(试行)》,保障金普新区首个无人驾驶试点建设项目顺利启动。不断壮大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数字视听等电子信息制造业,推进英特尔海力士三期、华录(大连)数据湖产业园、泰星能源新能源汽车用动力电池、优迅光电子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促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转型升级,支持基础软件、工业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物联网等软件开发,增强工业APP供给能力。制定实施《大连市生命安全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支持产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政策,推进国际生命科学走廊建设。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