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协会”铺就海岛渔村致富路
海岛渔民正在对刚刚收获上岸的生蚝进行初级加工处理。张倩文 摄
张倩文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李小华
4月,正是生蚝和海蛎子的销售忙季,连日来,长海县大长山岛镇三官庙村后海的养殖户们不停歇地忙着对接客户。今年,养殖海产品价格上涨,大家都鼓足了劲儿卖货,大连长海祥福水产有限公司的负责人梁德柱就是其中的一员。
梁德柱告诉记者,市场缺货使生蚝价格比去年翻了一番,预计,仅生蚝销售就能比去年增加80余万元的收入。去年,海蛎子规格达到2两才能供应市场,每斤2.5元左右,今年1两就能起步销售,价格每斤4.3元左右。今年,公司海产品总产量近80万斤,并在东北地区、山东、河北等地特别畅销。据梁德柱介绍,从3月20日起,生蚝、海蛎子就开始供不应求,一位来自丹东的客户,每天需要5万至6万斤,他只能提供2万余斤,这样的销售旺季能持续到5月上旬。
梁德柱今年41岁,2005年,开始从事养殖行业,目前,他的公司浮筏养殖品种包含栉孔扇贝、生蚝、海蛎子等,养殖面积达380余亩,底播品种包含海参、海胆等,养殖面积达3100亩,实现养殖、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县、镇、村在安全生产、品种推荐、产品销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定期举办科学健康养殖类专题讲座,组织科研院所教授上岛授课;组织人员出岛考察市场,为企业引进优质客户。近些年,公司更是不断汲取经验,养殖品种由以虾夷扇贝为主转为以生蚝、海蛎子为主,养殖区域从浅海转向深海,养殖模式由先笼养转为先吊绳养,养殖物资也在不断更新换代。2019年4月,还将库房和大院改成1700余平方米的加工厂,满足精加工需要。
2018年,梁德柱作为三官庙村养殖协会名誉会长,建立了由养殖协会会员单位负责人等317人组成的微信群,村党支部工作人员及时在群里告知海产品市场价格走势、天气预警等重要事项。每天,养殖户们都在群里交流销售情况,大家统一价格。协会养殖户们收获了报团取暖的红利,今年开春,平均能有50万元左右的收入。村里还加强海上治安风险防范,引导养殖户利用微信群报备出海作业内容、时间,并提出具体要求。后海前边有一条多数养殖工人们必经的道路年久失修、坑洼不平,满载着养殖产品的拖拉机经过那里翻倒很多次,大家在群里讨论起这件事,于是,村里和养殖户们一起出资近20万元修路,今年,人们都享受到这条500余米长的平整水泥路带来的便利。大风天哪家浮筏发生推移,就在群里喊一声,养殖协会的人都会尽力帮助。
在梁德柱看来,有村党支部的大力支持和养殖协会成员的互相帮助,三官庙村的养殖业不仅蒸蒸日上,而且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每天凌晨3时多醒来,查看微信群消息和海陆监控,5时多到达厂子开始一天的辛勤忙碌,晚上9时多睡觉已经成为梁德柱的生活常态,一年四季除了夏季忙着海上放苗,其他季节海产品销售量都很高,他感觉这样的日子美好而充实。
养殖业发展的同时,在广袤无垠的海域上耕海牧渔,底播生产更是公司规划的重要部分。梁德柱表示,底播的海参、海胆主要以活鲜、即食、半干等形式进行线下销售,亲朋好友购买的较多,要想扩大知名度必须要进入电子商务快车道。2018年,他成立海参品牌,注册“棘棘棒”商标,目前,正在办理入驻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手续,预计今年年底登陆。公司还打算投入近百万进行海底改造,推动建设高质量海洋牧场。
梁德柱的公司只是三官庙村养殖产业发展的一个写照。三官庙村是大长山岛镇面积最大的村,常住人口3913人,外来流动人口3014人。多年来,发挥党组织引领作用,推行“支部+协会”服务模式,带领村民发展养殖业、水产品加工业、捕捞业等特色产业,走出乡村振兴的致富路,拉动近万人就业。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200元。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