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李小华)近日,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局、市水务局、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等部门联合印发《大连市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工作方案》,要求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常态管理机制,守住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管理,确保年实现粮食总产量达到20亿斤以上。

方案要求,以瓦房店市、庄河市和普兰店区为重点,认真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回头看”。切实强化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基础建设,加大粮食生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力度,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及有关农业资金向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倾斜,优先支持区内目标作物种植,发挥粮食生产主力军作用。不得擅自调整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范围,不得违规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内建设种植和养殖设施,不得违规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纳入退耕还林还草范围,不得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内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为防止出现耕地撂荒问题,要认真开展耕地撂荒情况摸底排查,对撂荒地建档立卡,建立信息台账,并加快推进问题整改。加强政策扶持和项目带动,对撂荒耕地统筹加以利用,有条件的地块要优先用于粮食生产。鼓励引导农户规范有序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长期无力耕种或举家外迁的农户,在充分尊重个人意愿的基础上,鼓励其对外流转土地经营权或自愿退出土地承包权。

方案明确,按照优先保护、安全利用和严格管控的要求,根据我市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结果,实施耕地分类管理,对受污染耕地进行监测和安全利用。针对我市山坡地和沿海洼地等农田特点,加快示范推广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复等新技术,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建设,综合运用保护性耕作、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等措施,继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有机肥替代化肥等技术模式,改善耕地内在质量,提高耕地基础地力。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发展优质水稻、高产玉米、专用大豆、特色杂粮等作物。鼓励采取订单销售等多种模式,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种粮比较收益。调整庄河市停供水稻田作物种植结构,加快发展早熟玉米、大豆和蔬菜等作物,适度发展青黄贮玉米和牧草种植。对沿海盐渍化严重和漏水漏肥地块,探索耐盐碱、耐瘠薄等抗逆性强的粮食作物种植。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加快推进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建立保护性耕作应用机制,促进保护性耕作全面发展,全面提升耕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加大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推广,不断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玉米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4%,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稳定在90%以上。支持开展玉米机械化收获、节水灌溉、精准施肥施药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技术试验示范,加快北部山区农田宜机化改造。支持建设粮食产后烘干、加工设施,延长产业链条。继续落实惠农增收政策。实施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和玉米、大豆、稻谷生产者补贴等政策。完善农业保险政策,继续实施玉米、大豆、稻谷等主要粮食作物保险,严格执行国家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抓好政策性收购和市场化收购,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确保做到种粮卖得出、卖得好。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事企业等经营主体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对其用于晾晒、烘干、仓储、加工等配套设施的建设用地按规定给予支持。创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模式,加快推行代耕代种、统防统治、土地托管等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提高种粮规模收益。引导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实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在确保粮食生产水平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提高粮食质量水平。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