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破段子:如果“国家队”也发基金 你买不买?
来源: 中泰证券资管
素有“投资高手”的社保基金,投资能力究竟怎么样?
“2019年全国社保基金投资收益率达15.5%,初步核算收益达3000亿元”。这是近期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陈文辉晒出的“国家队”投资成绩单。
虽然15.5%的年化收益率足以吊打绝当下大多数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但相比2019年资本市场的火热以及权益类公募基金的大丰收,估计仍有不少投资者对这个收益嗤之以鼻。
没错,市场一转好,股神满地跑。搁在当下,社保基金如果拉出成立至今8.15%的年化收益率,估计不少基民都觉得看不上。
去年一篇题为《投资中一年五倍者比比皆是,五年一倍者却寥若星辰》的文章曾刷爆朋友圈,里面的这句话令人印象深刻:“不少投资者对于股市10%的年收益不屑一顾,因为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股市就是一个挣快钱、挣大钱的地方。殊不知,即使是专业的投资者,90%的人都很难长期达到这个收益。” 这,也许就是社保基金能凭借年化8.15%的投资收益获得投资高手美誉的原因所在。
如果翻阅不同年度的《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社保基金年度报告》,你会发现这位长跑高手的制胜秘诀其实是牛市小涨、熊市不亏或少亏。
●成立近20年来,仅两年出现过浮亏,分别是2008年的-6.75%(同期上证指数跌幅65.39%)和2018年的-2.28%(同时上证指数跌幅24.59%)——亏得很少;
●2010年至今,社保基金仅在2014年、2015年和2019年这3年取得了10%以上(都没有超过20%)的投资收益——牛市小涨。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保基金所呈现的,是几乎可以忽略运气成分的长期投资能力——越短期的收益率,越依赖运气和风口;越长期的收益率,则越依赖理念和能力。但我们却经常会低估运气在成功中的占比。
投资界的大师Jack Bogle做过一个统计,发现90年代表现最好的前1/4共同基金到了2000年的十年中相对收益下滑了7.8%。相反90年代表最差的1/4基金到了2000年的十年中相对收益上升了7.8%。
2008年,金融学教授Amit Goyal和Sunil Wahal曾写过一篇题为《The Selection and Termination of Investment Management Firms by Plan Sponsors》的论文,追踪了3400个美国机构投资者——包括企业退休账户、大学基金、工会基金等在1994-2003年间选择和更换专业管理人的行为。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机构投资者通常因为管理人过去三年的超额收益优秀而决定雇佣一些管理人。但雇佣后三年间这些管理人的年化超额收益迅速缩水,甚至不及业绩比较基准;可当这些管理人因为各种原因被解雇(主要是业绩表现差),被解雇后的回报却又会优于机构投资者新雇佣的管理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最推崇的一句名言是, “成功=天赋+运气;巨大的成功=更多的天赋+更多的运气”。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他举过“体育画报的诅咒”这个案例:凡是登上《体育画报》(Sports Illustrated)这本杂志封面的运动员,都会在接下来的赛季中表现欠佳。这种反差不因为运动员的过度自信,也并非他人对其期望过高的压力所致,而是能够成为《体育画报》封面人物的运动员,在前一赛季一定表现极为出色,但这种出色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运气。
但运气恰恰是善变的,所以最好的很难一直最好。
不以短期业绩为唯一标准,重点关注收益率的可复制性,推敲收益背后技能和运气的比例,均值回归与合理预期就是我们在投资中不得不直面的真相。从这个意义上,关于“如果‘国家队’也发基金,你买不买?”的问题,你可能也会得出更理性的结论。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