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泰观察 | 积极一点!短期资本市场所暗含的赚钱效应是罕见的
这周股票市场如期开市,第一天跌的非常多,而后面几天反弹的也不少。一周下来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都比节前调整了一些,周一砸出来的深坑也被填平了大半,成长股表现好于蓝筹。科技、医药、必选消费品等行业表现的非常强势。同期债券市场大涨,第一天10年期国债期货主力合约就大涨1.3%,全周10年期国债活跃券种收益率下行超20bp,债市取得了“开门红”行情。
市场当下仍然有分歧,有认为中短期都不太可能再跌到周一低点的乐观派,也有认为这几天不过是阶段性反弹的悲观者。这是好事,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我这里提供两点想法:1、如果单看股票市场,现在积极因素明显多过消极因素;2、如果把眼光放在多资产组合上,短期的赚钱效应则更为明显。
其一是看大的背景,当前股票市场担忧的主因是疫情这一事件冲击。而在事件冲击前,市场普遍对一季度宏观经济回暖有着预期,也对2020年财政与货币政策有相对更偏重稳增长的判断,因此A股其实在去年12月以来是呈现平稳上涨的,尤其沪深300和中证500股指期货转向升水反映了市场情绪的明显好转。在这个大背景下,如果判断疫情对一季度宏观经济环境会产生冲击,同时预测政府的调控手段将会加码,则应该对市场更加乐观一些。因为本身支撑本轮市场方向的就是估值行情而非企业盈利本身,那么更加宽松的货币政策,加码的逆周期调节力度都将助涨估值兑现机会,而非压制。
其二是看市场的主要参与群体的方向,先看国内的投资人。这次公募基金的反映不可谓不迅速,第一个交易日刚结束就有消息陆续传出,头部的28家公募基金自购了超过21亿元公募基金,且以主动型偏股基金为主。同时,部分明星公募的销量尚嘉,如节后完成募集的鹏华价值成长依旧大卖70亿元。而私募基金更是群情激奋,由于工作因素我加了很多私募基金经理的微信,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从情绪上认为因为疫情因素而去卖股票是可耻的,从理智上也判断自身持仓具备了逻辑上的优势和延续性,并不需要调整。再加上那些其实本身就是处在绝对高仓位的头部几家私募管理人,整个私募群体我认为在卖的不多。同时资本市场可能还有潜在的托底力量存在,看周五最后15分钟行情部分蓝筹股上拉明显,此情此景显得比较眼熟。再看北上资金为代表的外资,本周前4个交易日合计净流入达336.67亿元,可是给了价值蓝筹股不少的支撑。这几日我不免多次回忆起上次股灾救市时的场景,当时政府有心,资金也出力,但市场仍逃不过三次巨幅下跌。那么本次有什么不同?虽说市场有买就有卖,但以外资和私募代表的投资者结构已经悄然改变、个人投资者的杠杆比重已然大幅降低、市场估值还在熔断点位、部分估值较贵的行业因受益于新能源、5G等相关转型概念很难被证伪等等,市场的力量显得更加聚合了。
其三是看政策表态。周五上午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和银保监会的表态非常清晰。货币政策上一个是反映市场短端利率的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降,另一个是中期借贷便利操作中标利率也有望下降,进而2月20日公布的LPR下降可期。长中短货币政策态度均偏松会显著调高资本市场风险偏好,并且有利于对冲疫情在企业盈利层面的负面影响。在回答彭博社关于去杆杠的问题时潘行长提到保持经济增长更具有重要性,央行的政策是支持经济增长和稳杠杆,这也算是非常强的一次表态了。
其四是投资的逻辑本身还是应该给自己做减法。我们的心情会随着病毒的扩散与否,随着冰冷的数字环比上升下降与否,或随着某个焦点事件爆发与平息高低起伏。但过多的信息量下,将心情转嫁到投资上无疑是不理智的,与其去猜测或判断阶段性的买卖时点,不如思考当时购买股票、基金的初心是什么,坚持这个就好。
所以整体上对股票市场来说,我认为现在的积极因素多过消极因素。当然如果我们从配置的角度看的更广一些。疫情可能使得今年债券市场的获利兑现提前,国债收益率还有一定的下行空间。商品市场波动率节后也明显上行,第一周大多数CTA策略是盈利的。这次政策,对冲市场风险并没有使其再极端的限制金融衍生品交易,也对相对价值相关策略无利空。如果说去年四季度给了投资人一个比较好的建仓时点,现在则仍然不坏。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