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上去的时候怕追高,跌下去又怕抄在半山腰,究竟什么样的基金才能让你睡得着?
来源:好买臻财VIP
好买说
2020年3月,泰旸资产成立满5年。
泰旸秉承“理性深入,长远回报”的价值投资理念,推行“独立思考,持续学习,平等分享,团队协作”的投资文化,坚持以GARP(Growth At A Reasonable Price,即价值成长策略)为核心选股策略,重点投资高流动性的A股和H股。
泰旸现有员工16人,旗下25只产品,规模20亿,投资风格稳健,不逞一时之勇,但长期业绩占优。
一个人的现状是所有过往经历的总和。识来路,方知归途。
让我们一起认识下泰旸资产的掌门人:刘天君。
科班出身,可圈可点
刘天君,1978年生,23岁毕业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师从经济学家曹凤岐。2001年7月至2003年4月任招商证券研发中心行业研究员;2003年加入嘉实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行业研究员、研究部副总监,股票投资部总监、机构首席投资官。
10多年公募基金生涯中,刘天君曾先后掌管3只公募基金——封闭式基金嘉实泰和、开放式基金嘉实成长收益和嘉实优质企业。截至2012年年底,当时在管的嘉实优质企业规模为50亿,嘉实成长收益规模为88亿,合计规模138亿。我们以沪深300为业绩比较基准,上述三只产品管理期间平均年化超额收益为10.12%。在震荡市、下跌市相对收益优势明显,2008年、2010年及2011年以来三个阶段中,刘天君都位居同类基金前四分之一。3只基金均获金牛奖。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wind
获得长期优秀业绩的条件有很多,正确的方向和时间的积淀恐怕是最为重要的两点。
有的投资人怕被别人扣帽子,标签化,怕给人留下固化的、刻板的印象,一旦自身过去跟众人袒露的投资方向与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不那么适应的话,容易被投资者嫌弃甚至抛弃。这样的担忧无可厚非。不过,刘天君对自己的投资方向格外笃定。13年了,他的胃口没有改变,对白马龙头的偏爱从公募延续到了私募。
“对于市场,看不太准的东西我不会去赌,但看准的我一定不会放过。”
清醒的人,历久弥坚。
精选白马股投资 ,开诚布公
1999年4月8日,嘉实基金首只产品基金泰和成立,“泰和”有“天地间冲和之气”的意思。基金泰和作为嘉实的“长子”,坊间流传,泰和基金历任基金经理,都是在自己投资“巅峰”状态被遴选委任的。刘天君亦不例外。刘天君是2006年开始管基金泰和的,管了1年半。他是典型的选股型基金经理,那个时候他就在挑白马了。
从过往主流媒体报道中,我们不难领略他投资白马股的心迹:
“乌鸦变凤凰的股票少之又少,100个里面就有一两个,我宁可错过这一两个,也不去冒险。我宁可在白马里去挑白马,也不在黑马里去挑黑马。这是我的核心方法论。”、“你要坚信市场有一个合理的估值,坚信市场的地心引力存在。我不会去买A股比H股溢价2、3倍以上的股票,这种情况下纯粹是火中取栗,风险太大。”、“对于大多数投资者,是要靠投资可以赚钱的企业来获取收益的。很多好股票往往很长时间没有动静,但只要几天就可以给你带回所有的超额收益,我大约80%的核心持仓都在这些股票上。”(2008年4月18《中国证券报》)
他旗帜鲜明地坚持自下而上的选股策略。“投资要站在市场的前面看问题,要有前瞻性。在我个人来看,先是个股的前瞻,再是行业的前瞻,宏观的因素我是比较淡化的。”(2011年7月11日《中国证券报》)
“重点投资于长期为股东创造回报的优势行业和传统行业中的优质龙头公司,成长与价值并重”(2012年7月25日《证券网》)
他坦承自己并不痴迷那些高估值高增长的成长股,虽然“性感诱人”,但是在他看来如同红烧肉,不能当主食,多食伤身。相反,一些白马股则如粗茶淡饭,它们流动性好,价格低,也有预期差的空间,因此他能容忍稍微不理想的瑕疵存在。
直到2013年,格力电器仍然是刘天君旗下两只基金的主要重仓股,他成了全行业持有该公司最久的基金经理。而这家公司之后的表现,几乎成了他投资白马股的象征。“它并不是我定义里最好的股票,只能算是次优的。因为它不是组合里利润最丰厚的。”不过,他又说,“这只股票让我睡得着觉。”他觉得,这样的白马股虽然不怎么“性感”,但可以作为组合里的“主食”。尤其当研究比别人深入,可以找到其他投资者没有发觉的预期差时,白马股仍然可以赚到大钱。“实践证明,它几乎没有在任何一个年份跑输过。”
2012年,嘉实成长收益的四季报里出现了部分静态市盈率较高的成长股。刘天君表示,估值的阶段性高企不一定合理,但符合A股市场 长久以来的偏好——对高增长的股票给予高估值。因此短期而言,这些股票的确定性也较高,自己会对这些资产有限度地配置。“这部分资产会有一定比例的配置,它不会是我最睡得着觉的资产,但有可能是带来最丰厚利润的资产。不过我会控制比例。”(2013年3月27日《中证网》)
A股市场今年延续了2016年的走势,呈现"漂亮50"行情,一线龙头取得巨大超额收益;H股市场则紧跟行业景气度变化,周期性行业以及部分估值偏低的子行业表现优异;投资者应沪港深三地联动,优选龙头,把握估值差异带来的历史性套利机会。(2017年3月24日《中国证券报》)
蓝筹股普涨行情不可能长期持续,只有真正代表中国核心资产的优质蓝筹公司,才能持续获得估值溢价。(2017年12月4日《上海证券报》
其实做投资往往就是去探寻一个事物的本质,就像很多行业,它看起来好像是靠卖票,但实际上是靠会员,很多行业看起来是靠高价,它其实上又不是。
核心资产是持续变化和更新的,研究和投资的任务就是挖掘明日之星。十年前你投大国制造,你投的是家电、投的是机械、投的是造船。但是十年之后,我觉得应该更多的是投的是电子,投的是互联网,投的是新兴产业。那么当然品牌消费品是可以一直去挖掘的,所以就是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代表性的个股和主题。(2018年1月8日《央视交易时间》)
科技行业投资一是看商业模式能否稳定、持续,二是看行业、公司是否有爆发性。“科技企业一定是周期性成长类,而这种成长性是很不稳定的。”要寻找科技企业投资的阿尔法,关键在于判断一家公司的核心技术如何。这种研判能力要求你能够百里挑一,挑出最好那几家。
做投资是要先搞清楚,是真的在投资公司,还是单纯在做股票交易?不可否认的是,投资总是由一笔笔交易组成的,可以做波段,但是两者的核心区别还是在于是否看好标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投资关键抉择时刻,大是大非观是很重要的。“如果冒着重大风险做交易,就必然要承担重大的永久性损失的风险。这个我们坚决不碰。”(2019年5月30日《上海证券报》)
把注意力放在有足够增长前景的行业“主赛道”,在这些优质的行业中对潜在的“明日之星”进行深度挖掘和布局。消费、医药、科技仍是A股市场“皇冠上的明珠”。(2019年10月21日《中国证券报》)
凭什么认定一个公司是明日之星而不是明日黄花?每个人有不同的先天禀赋和过往经验形成的路径依赖,方法并无高下之分。刘天君在研究上,非常注重深入上市公司实地调研去拿一手资料。
深度调研,抠细节抓本质
刘天君聚焦在具有足够流动性的“主赛道”,研究方向覆盖消费、科技、医药等重点板块,并在细分领域进行持续布局,以高频次的深度调研密切跟踪行业的变化趋势。
调研,是刘天君工作的常态。2015年离开嘉实奔向私募的刘天君在对调研这件事上,仿佛有一种莫名的执着。1年调研总量大约在100到150次左右,平均到每一个投研人员身上约为三五十次,一周左右就会有针对一家公司的调研。
2019年,泰旸重仓了一只次新股,在1年半的时间里,调研了20多次,调研对象不仅包括了上市公司高管,核心设计人员,甚至从该公司离职的核心员工都要追踪调研。
不仅如此,在刘天君看来,成为一名合格的行业研究员除了实地调研之外,更重要的是对细节的把控,而想要变得优秀,刘天君则会把经历投入到他认为有价值的地方。择其优者而从之,选择行业中的“优等生”,是刘天君的调研企业另外的标准。通过案头分析、实地调研、财务建模等分析流程,从技术细节、产业链上下游和竞争对手处去发现那些在“财务报表上看不出来的东西”,挖掘最核心的商业本质。
十几年的时间,市场几经沉浮,刘天君的投资方法经受住了考验。通过进一步的产品数据分析,可以证实这一点。
代表产品——TY C号
从其公募投资历史来看,刘天君长期业绩出众,刘天君的业绩在熊市、震荡市往往格外突出,但在牛市阶段稍显冲劲不足。这与其投资方法或有一定的相关性,刘天君注重个股选择,倾向于重仓高成长低估值的股票。私募期间是否也是如此呢?
我们以TY C号为例来分析,下图横坐标表示沪深300指数涨跌幅,纵坐标表示TY C号涨跌幅。红色点构成的斜线为业绩比较基准沪深300,若蓝点在红线之上,则表示产品表现好于指数表现,反之亦然。
数据区间:2017年1月1日~2020年2月10日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当沪深300下跌的时候,泰旸产品跑赢指数的概率明显更高。也恰好说明私募期间的管理方法与公募一脉相承,抗跌能力出众无疑。
数据区间:2017年1月1日~2020年2月10日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沪深300下跌,泰旸产品仍然取得正收益的概率超过3成。
数据区间:2017年1月1日~2020年2月10日
数据来源:好买基金研究中心
综合计算,泰旸产品取得正收益的概率为59.45%。这个概率足够高。但是投资不仅要考虑概率,还要考虑赔率。赢一次的收益是否能超过亏一次带来的损失呢?此时,我们再用损益比来考察下。所谓损益比是用正收益的平均值/负收益平均值的绝对值,这样我们得到这个产品的损益比为1.12。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在考察期内,泰旸不仅取得正收益的次数多,而且平均来看,取得正收益时获得的收益要比下跌时的亏损幅度要高,所以自然业绩也就不错了。
听其言,观其行,言行一致,信息透明,不失为一只可以让人睡得着觉的基金。但眼下,再融资新规落地,大股票是不是有可能成为提款机了?以大为美、以龙头为美的白马股是否还作为“主食”?是不是此时应该多吃点“红烧肉”了呢?
最新观点:好公司比好价格更重要了
首先,和2015年相比,现在大股票的重要持有方是外资长线资金,这部分资金更多关注优质资产的确定性,对于中小股票的配置需求并没有很大,再融资新规不大可能导致这类资金在大股票和中小股票之间进行搬家。其次,再融资新规会使得市场偏向寻找成长股。复盘2014-2015年再融资相对宽松的时期,伪成长的公司最终只是昙花一现,但具备企业家精神的真成长公司也利用再融资的有利环境拓宽了自己的护城河成长为大公司。所以,再融资新规后,我们也会对具备成长基因的公司做更多深入的研究。
但从仓位选择上,并不是一定要少配置“大股票”多配置“小股票”,“大股票”并不一定就缺乏成长性,“小股票”也不一定就能比“大股票”成长得更好。只是在新规之后,我们对成长股的估值容忍度会有所提升,因为在新的周期下,公司的成长潜力是更值得关注的因素,即“好公司”比‘好价格”更重要了。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