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音频

2月26日 19:00招商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夏,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海外中小组组长、海外前瞻首席分析师 陈萌;同泰基金行业研究总监沈莉 分享,主题为2020,轮到成长股了?

中信建投陈萌:小创牛行情或将到来 关注云产业链机会

张夏:每隔七年A股有一次大机会 新一轮机会已经开启

张夏表示,我们认为每隔七年A股会有一次比较大的机会,2019年初新的一轮七年周期又开启了,从现在开始到2021年上半年是两年半的上升周期,其主逻辑是房住不炒大的背景下,流动性非常充裕。就我自己看来,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周期的,像这些传统的周期板块,金融也好,地产也好,还有建筑建材,它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周期。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是进入一个科技的上行周期。

所以,从目前来看,我们仍然是处在这样一个上升周期的过程当中。当然前期由于大家对科技板块热情过高、热度过高,成交量连续放大。其实任何板块也不可能脱离它的企业盈利或者脱离它的价值长到天上去,“树不能长到天上去”。经历一段时间的大涨之后,现在能够做一些回调实际上是非常健康的。如果真的一直涨就变成泡沫化了,泡沫化之后下跌下来可能伤害性更大。所以,我个人觉得在这个位置一方面是前期涨幅比较大,获利盘比较多,所以做一个正常的回调。另外一方面,市场当前的关注点也是逐渐往疫情过后的复工、稳增长、政策加码的方向上来。所以,阶段性大家的关注点会放到低估值的,比如说加码基建、放松地产等等类似的政策,关注度就在逐渐提升。

他进一步表示,今年(2020年)的主战场应该是金融+科技。金融现阶段应该关注券商,下半年某个时候可以关注银行。而科技前面是硬件表现比较好一点,后面软件、传媒等这些公司也会有所表现。

至于疫情对于市场的影响,张夏表示,国内疫情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是放大的,加强了经济下行幅度,相当于无论是科技逻辑还是周期运行逻辑都是被加强的。当前全球供应链背景下,国外疫情是需要关注的风险点。

对于海外市场启稳后,A股市场就会报复性的反弹的观点,他分析表示,这两天A股表现非常抗跌,如果稳定住就会回到自己的逻辑,后续马上要开“两会”,阶段性的低估值的板块会有所表现。随着海外对A股风险偏好的影响消除,就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局面了。

谈再融资新规的影响时,张夏表示,整体小公司要想超过这些龙头优质公司,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并购和通过再融资来寻觅一些项目。当前并购上行周期叠加科技上行周期,叠加政策支持,这三个因素共振使得中小市值、中小风格的公司有了超越大公司的逻辑和理由,使我们在这个领域找一些成长标的有了可信性和可行性。

观点集锦:

1、我们认为每隔七年A股会有一次比较大的机会,2019年初新的一轮七年周期又开启了,从现在开始到2021年上半年是两年半的上升周期,其主逻辑是房住不炒大的背景下,流动性非常充裕。

2、2019年下半年开始进入科技上行周期,中长期角度来讲科技应该能孕育出更多的机会,当前的回调是健康的,一是由于前期涨幅过大,二是大家阶段性关注点会放到低估值板块。

3、科技短周期是四年左右,它的上行周期是两年到两年半,下行周期是一年到一年半,本轮短周期的上行周期就是从2019年三季度开始到2021年二季度左右。

4、今年(2020年)的主战场应该是金融+科技。金融现阶段应该关注券商,下半年某个时候可以关注银行。而科技前面是硬件表现比较好一点,后面软件、传媒等这些公司也会有所表现。

5、当前并购上行周期叠加科技上行周期,叠加政策支持,这三个因素共振使得中小市值、中小风格的公司有了超越大公司的逻辑和理由,使我们在这个领域找一些成长标的有了可信性和可行性。

6、国内疫情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是放大的,加强了经济下行幅度,相当于无论是科技逻辑还是周期运行逻辑都是被加强的。当前全球供应链背景下,国外疫情是需要关注的风险点

7、这两天A股表现非常抗跌,如果稳定住就会回到自己的逻辑,后续马上要开“两会”,阶段性的低估值的板块会有所表现。随着海外对A股风险偏好的影响消除,就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局面了。

8、成长和价值是非常宽泛的概念,我认为靠业绩支撑的就是真成长,我永远选择真正靠内生驱动的业绩增长的公司,价值就是永远考虑估值和业绩的匹配。

9、目前看一个科技周期永远从硬件到软件,从设备到应用。这一轮周期典型的特点是,从toC的“互联网+”变成了to B的互联网,所谓的万物互联的大的结果。

部分直播实录如下:

沈莉:张夏这边是在2019年年初的时候就指出A股有望开启新一轮的7年的轮动,坚定地看好成长股。现在站在2020年初的现在,此时此刻我们又是如何看待A股市场运行的阶段的呢?

张夏:我们之前提出来一个理论——七年的运行周期,每隔七年A股会有一次比较大的机会。从1999年到2001年6月份,2005年的6月份到2007年的10月份,还有2012年的11月份到2015年的6月份,这都是比较大的一轮牛市。

到了2019年年初,经历了2018年的快速下跌,又是贸易战等等各种利空因素,到年初的时候基本上都消化掉了,估值又回到一个历史比较低的水平,这个时候流动性再不断改善,利率水平在不断走低,我们就认为新的一年的七年周期又开启了。

所以,我们认为从现在开始到2021年上半年是两年半的上升周期,站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正好处在这样一个上行周期过程当中。而且这一次的主逻辑主要是靠着因为经济在往下走,房住不炒,流动性是非常充裕的。在房住不炒大的背景下,居民的资金会做一次比较大的再配置。也就是从之前的房子、债券等等进到股票市场。所有的这些指标都是在快速上行,也体现在2019年逐渐有了快速上升之后,居民资金加速入市。

所以,我们一个大的判断是当前处在两年半的上升周期过程当中。

沈莉:上证50从去年年底到现在基本上是许多上涨的,但是创业板是上涨了大概30%多。这种风格的切换,因为今天也是市场剧烈的波动,两种风格也出现了一个转变。所以,你这边觉得这种风格切换是什么样一种状态呢?未来会轮动吗?还是会维持一个成长的主线?

张夏:就我自己看来,我们所有的东西都是周期的,像这些传统的周期板块,金融也好,地产也好,还有建筑建材,它实际上是一个经济周期。目前来看经济面临疫情的影响,它是在一个下行周期,前期上证50指数表现得不好也是反映了大家对经济的担忧。而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是进入一个科技的上行周期。所以,从目前来看,我仍然是处在这样一个上升周期的过程当中。当然前期由于大家对科技板块热情过高、热度过高,成交量连续放大。其实任何板块也不可能脱离它的企业盈利或者脱离它的价值长到天上去,“树不能长到天上去”。经历一段时间的大涨之后,现在能够做一些回调实际上是非常健康的。如果真的一直涨就变成泡沫化了,泡沫化之后下跌下来可能伤害性更大。

所以,我个人觉得在这个位置一方面是前期涨幅比较大,获利盘比较多,所以做一个正常的回调。

另外一方面,市场当前的关注点也是逐渐往疫情过后的复工、稳增长、政策加码的方向上来。所以,阶段性大家的关注点会放到低估值的,比如说加码基建、放松地产等等类似的政策,关注度就在逐渐提升。

所以,在当下尤其是2、3月开始逐渐要进入“两会”数据发布的一个高峰期,阶段性的大家的关注点会回到低估值的板块。但是等到科技能够做一些回调,估值又回到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科技还在上行周期,风格可能又切回来,等到科技股又涨过头,大家发现稳增长落实到实处,这时经济有复苏预期了,可能又会切换。

所以,为什么它是一个上涨周期?说明我是成长也好,周期也好,都是有机会的,而不是一个单边的行情。只有不是一个单边的行情的时候,指数的涨幅可能才会比较大。所以,当前的回调是在前期涨幅过大情况下的一个正常回调。从未来的角度来讲,科技仍然在上行周期,而中国的科技包括自主创新也好还是技术突破也好,都迎来一个比较大的机会。从中长期的角度来讲应该还是科技能够孕育出更多的机会。

我的看法就是这样。

沈莉:张夏,上行的周期大概是多少时间?

张夏:经济运行包括科技周期运行都是有规律的,比如科技周期非常典型的,短周期的话是四年左右的周期,它的上行周期是两年到两年半,下行周期是一年到一年半,意味着本轮的上行周期,短周期就是从2019年三季度开始到2021年7月份,正好我们本轮的上行周期两年半,也是2021年的二季度左右。所以,这两个周期是吻合的。所以,对成长股或者是对科技股来说,一个相对的高点有可能是会出现在2021年的二季度前后。

对于经济周期来说,其实也是有一定规律的。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受到疫情的影响,经济数据各方面的情况都是不太好的,但是后面稳增长的力度加码,经济也会逐渐恢复。等到明天上半年,实际上你会发现我的传统经济的企业盈利也不错,就会形成共振。从科技周期来讲,是两年周期。而经济周期也正好在2021年上半年,也会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沈莉:张夏,你刚才说对成长板块是会看到2021年的7月份,成长板块是这样,刚才我们也简单地说了,与它对应的以地产产业链为主的金融、地产这边的蓝筹,包括还有消费的这些价值板块,你是怎么看的?

张夏:刚才你说到关于科技长周期,我们策略分析师不考虑那么长远的事情,必须要一个季度一个季度地看。到了2021年上半年,我们一个周期走完了,我们再考虑下一步。

我稍微补充一下,刚才有一句话我没说,这一轮子的创新周期在我们看来其实也是十年多的创新周期。

你问的另外一个问题,关于其它的一些板块。我们是这样看待这个事情的。

首先,股票的每个板块都有自身的周期。金融板块是由金融周期来决定,金融周期什么情况下会比较宽松一点?实际上是经济在下行的时候,经济下行压力非常大,央行就会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去投放流动性。从2月3号以来,实际上通过逆回购,通过MLF再贷款、再贴现,投放了大量的流动性,这也是为了抵御经济下行所必需的,而且利率也在往下走。这种情况下我们说开启了金融创新周期。金融创新周期在这一轮政府有意地引导科技企业、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前期也是把再融资政策做了修改和修订,其实政府也有意引导科技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去融资,这对于券商来说是一个比较好的消息。而流动性的改善、利率的下行,直接为券商带来业绩支撑。在流动性改善的情况下,券商其实也可以作为重点关注的。

当流动性改善之后,它最终还是会传导到社融,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终于恢复、改善了。一旦融资需求改善,大家对经济的预期稍微转暖,银行板块作为低估值,其实后面它也有机会。

第一,金融板块在今年可以作为重点关注,尤其是在居民资金加速入市的背景下,券商可以做重点关注。

第二,科技上升周期,短周期是一个两年的上升周期,当然长周期就是一个十年的大的创新周期,我们觉得科技股应该是接下来今年一个非常重要的主战场。

关于消费,消费的周期取决于居民的收入,如果你的收入往上走,很显然你的消费能力更强,消费升级。今年面对的一个压力就是经济不景气,尤其是消费、服务业、第三产业等等这些就业人数比较多的产业,受到的冲击应该是非常大的,居民实际的可支配所得收入面临着一定的压力。去年同期有减税落地,今年没有这个效应的。今年居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下行压力比较大,这一块是比较负面的。

第二,我们说最好是消费品涨价,茅台涨价、食品涨价、猪肉涨价。但是现在来讲,包括猪肉价格都在一个高峰,所有的通胀在一个高位,它有没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呢?也许有,不过应该是不像去年有那么大的空间。这样来讲通胀也是在高位,并没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消费更多的是结构性的、个股性的机会。它需要的条件是房基共振,就是房地产和基建一起往上走,这样就可以带来一个比较好的机会。但是今年的情况是基建肯定要加码,但是地产现在还在往下走,往下走的过程中,投资肯定受到抑制,对于整个大宗商品的需求来讲此消彼长,基建需求上去,房地产投资下去,这样稍微拉长来看可能周期股并不具备一个特别大的弹性,除非有证据表明房地产投资跟基建投资形成共振。

所以,金融、消费、地产和科技这四大板块,今年的主战场应该是金融+科技。金融现阶段应该关注券商,下半年某个时候可以关注银行。而科技前面是硬件表现比较好一点,后面软件、传媒等这些公司也会有所表现。我差不多是这样的观点。

沈莉:张夏,再融资的新规出来之后,市场普遍认为是对中小创方向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我们怎么理解再融资的这个新规?你从策略的角度讲一下。

张夏:投资者在买一类型股票的时候,比如说金融、地产,或者说买大盘股和小盘股,或者说高估值和低估值,当我们提到了我们要买哪一种风格的时候,他最后最本质的是它的业绩增速,这是永恒不变的。你不要说我就不看估值、不看业绩,都不是,投资得最跟本还是看业绩因素。正常情况下,小盘公司其实无论任何行业比这些大盘公司竞争力是肯定弱一些的。怎么实现弯道超车?两个办法,第一,你可以做再融资,募头一个新的产线。同样募集同样的钱,显然大公司能够带来的业绩增量相比小公司是要小的。所以,同样是一个再融资,如果进入一个上行周期,毫无疑问小公司的业绩增速边际带来的改善会多,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的再融资丰富的时候,也有很多企业并购,并购可以直接买利润,只要把这个公司并表过来就有一个利润增长,也可以通过并购实现产业链的整合,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也可以做一些外延式的扩张,增加自己的业务条线。

从这两个角度来讲,整体小公司要想超过这些龙头优质公司,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就是并购和通过再融资来寻觅一些项目。这次再融资新政放松到什么时候呢?放松到规则跟2012年、2011年比类似,包括定价机制都是做了一定的放松,而且锁定期也做了一定的放松,这意味着当再融资政策放松之后,上市公司又可以有动力去做并购,又可以有动力做再融资,而且正好面临科技上行周期,如果没有科技上行周期,你说要募投一个新的项目,大家可能不信,而且也没有新的需求点。正是因为有了现在的科技上行周期,你可以募投一个5G项目,募投一个跟华为、跟特斯拉相关的项目,收购的时候你可能原来是一个传统公司,要收购一个跟新兴产业相关的公司,实现外延式增长。科技上行周期是并购上行周期不可缺少的一个条件。

还有一点,一定要流动性宽裕。2013年到2015年整体是一个流动性不断改善,尤其是2014、2015年也是经济下行但是流动性宽裕的时候,并购市场特别活跃,再融资市场特别活跃。

2016到2017年整体进入一个下行周期,就是因为当时的流动性在不断恶化,2017年之后资管新规(出台),使得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就回流到银行体系,这样一来就带来小股票大幅度下跌。现在又反过来非常类似于2014到2015年的情况,流动性在不断改善,资产荒,大家都想找好资产,现在又有好的并购项目,又可以参与其中。所以,现在面临的环境跟2013年和2015年有很多类似之处,并购上行周期叠加科技上行周期,叠加政策比较支持,这三个因素形成共振之后,就使得中小市值、中小风格的公司有了超越大公司的逻辑和理由,这也使得我们在这个领域去找一些成长标的,就有了可信性和可行性。

我是这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沈莉:讲到这次疫情,张夏你讲一下疫情对整体市场的影响?以及后面你怎么看?

张夏:关于疫情我谈一下国内外两个方面。国内如果没有这次的疫情,我们判断经济也是进入下行周期,原因在去年时采取了比较极端的对地产融资的紧缩,杠杆已经比较高了,今年对地产融资的紧缩动作,地产必然进入一个下行周期,地产带的产业链又非常多,上游是煤炭、钢铁、有色,下游是家居、家电、装潢装修,所以总体影响比较大。如果没有这个疫情的影响,我们之前判断两年半周期,经济不景气,政策利率宽松,开始往下走,还是会实现。但现在有了疫情后所有的逻辑都被加强了,经济下行的幅度会更厉害,在这种环境下,当经济下行的幅度更厉害的时候,凸显信息消费包括我们今天在做云直播、在线教育、在线网络相关的板块趋势更强。这种趋势更强又把IDC带起来了,本来科技是缓慢的上行周期,由于疫情影响相当于加强了。

另一方面,就是我的经济下行幅度也加强了,相当于之前无论是科技逻辑还是周期运行逻辑都是被加强的,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影响变化。

当然股价上也体现了,科技股这两个多月的时间内涨幅非常大,传统周期板块其实就是出现一个不同程度的下跌。这次疫情相当于把之前我们讲的逻辑进一步强化,往后推演疫情导致经济下行的超预期使得政策更加给力,也就是我的预测政策会更加加码一点,这样往后看的话,也许到下半年某个时候,到明年经济同比复苏的程度又要更加强一点,也就是我所有的东西都被放大了,这是疫情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是放大的。本身我们应该是缓慢下台阶,现在挖了个坑,阶段性在三四季度或者明年上半年就有一个复苏,结果使得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形成的科技和传统周期共振带来比较大的行情,这就相当于强化了我们今天说的逻辑。这是国内方面。

国内对于疫情的控制,在我党的领导下控制还是比较得力的,很多政策得以推行落实下去,现在疫情数据得到比较好的控制,对后续把中间丢掉的经济补回来。国内方面基本是控制住了,对此前我们讲的经济下行,利率宽松的逻辑进行了一定的加强。

但是现在出现一个问题海外。海外现在在扩散,我们看到前两个交易日美股连续暴跌两天,这比较少见,这反映了美股投资者对于全球范围内扩散的担忧。中国疫情爆发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想法,可能觉得我们能控制住,所以没有跌。但这两天在意大利、伊朗、韩国、日本出现爆发以后,大家对全球范围的疫情扩散形成明显的担忧。这样如果任有蔓延,如果其他国家也是采取关掉航空等等会对全球供应链形成比较大的冲击。现在很多东西都是全球制造的,只要有一个环节形成影响,对全球供应链影响就会比较大。所以我们密切关注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尤其对供应链会不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中断影响还是蛮大的。如果疫情能够控制住,或者像一些特效药出来或者疫苗出来,或者像当年非典一样天气热了自然消除了,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没有那么大,后面会恢复的。但是最糟糕的情况如果出现了确实比较严重的全面扩散,到时候我们就要评估一下会不会引发全球经济出现一定程度危机的可能性,这时候需要做担忧和防御。

所以,现在关注点从国内转移到国外,我们需要关注像日本、韩国、意大利能否进行有效控制,当然这时候这些特效药和疫苗的研发其重要性也在不断的提升,我大概认为这确实是当前一个需要关注的风险点。

沈莉:所以,今天的暴跌导火索应该是欧美股市两天的暴跌,可以这样说吗?

张夏:对,毕竟你是一个亢奋的情绪,但中国也不是封闭市场,它是全球化的,因为它已经通过陆股通这样的机制,其实这两天陆股通也是大额的流出,海外跌我这边就要流出。当然,它对大家的情绪产生影响,昨天还能扛得住,今天实在扛不住了,就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调。

沈莉:所以大家有另外一个说法,只要海外市场启稳后,A股市场就会报复性的反弹,您怎么看?

张夏:我觉得也不是报复性的反弹,因为毕竟这些美股从高位也跌了接近8%、9%,这两天在它跌的时候A股非常抗跌,昨天拉回来了,今天创业板虽然下跌比较多,因为前期涨幅太大了,上证指数今天只跌了0.83%,已经非常抗跌了。如果稳定住就回到自己的逻辑,后续马上要开“两会”,稳增长做一些布局,阶段性的低估值的板块有所表现,等到这些政策落地了,大家关注进一步的情况的演变,会发现科技还是蛮不错的,尤其一季度末和二季度将会集中发新基,这样一系列的科技新品出来,大家对科技的热情又回回来。我倒觉得不是报复性反弹,但是我会回到A股这样的节奏,海外对A股风险偏好的影响就没有了,就会是一个比较好的局面了。

沈莉:刚才您也讲到了整个的下跌演绎逻辑,这里无非还是讲到低估值的一些板块和成长科技板块。我想问你,你作为策略肯定也会经常思考成长和价值,那你对成长和价值的理解究竟是什么?是以什么样的分析框架进行的?因为我觉得每个人心目中对于成长和价值都有不一样的阐释。

张夏:是,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做了很多研究,后来准确地说,我们在写研究报告的时候,我们并不把它作为一个标准语言。因为“成长”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畴,比如茅台是我心中最大的成长股,因为它能保持业绩20-30%的增长,很少公司能够做到,包括美的格力这些,他们就是属于你刚才说的真成长,靠业绩支撑的就是真成长。这些是真正的真成长股,所以我觉得成长应该是一种非常好的投资理念,我们就应该要永远是以成长作为选股方向,我真正要把握这家公司通过产业格局发展各种各样的新技术、或新产品趋势实现成长,这是一个大的方向。

“价值”也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大家通常一讲价值,觉得茅台是价值股,但它也是成长股。像银行这些,银行里面也有像工行好像是纯价值股,像招商银行也是被大家理解为价值股。所以,通常我们写的过程中不这样划分,我们就说看好高估值还是低估值,还是看好大盘股还是小盘股,我们喜欢这样划分。

成长和价值,我们认为是真正投资上的两个需要去实践的理念,一种投资者是永远看这个公司的成长性,还有一种投资者就像巴菲特永远把握业绩和估值相互匹配,这是两种不同的选股思路。所以,在比较的时候,我们建立分析框架的时候就说现在是高估值还是低估值,现在是大盘股还是小盘股,我们就分析什么情况下大盘股占优,可能是没有科技周期的时候,没有并购上行周期的时候,份额向龙头集中,这个时候每个行业都是选龙头,比如科技股也选龙头,消费也选龙头,周期也选龙头,等到有了科技进步周期和并购周期的时候,这种情况下小公司有了弯道超车的机会,选股票就可以把眼光往下去看,更多的在中小市值挑选一些公司,我理解是这样划分,大小市值这是一种划分。

另外一种是看高估值和低估值,低估值类似银行地产这些可能在低利率环境下风险偏好比较低的资金过来买低估值的,等到并购上行周期的时候,大家都做并购,高估值的公司更有动力做,只要一并购融资或者一做增发估值就上来了,也有可能实现增长。所以,我理解成长绝对是我们永远做投资的最核心的理念,我永远选择真正靠内生驱动的业绩增长的公司,价值就是永远考虑估值和业绩的匹配。这是我自己不太一样的分发。

沈莉:既然说后面按这个说法来说,一个是成长股或者高科技,以新的技术为向上的周期,这样的话回到产业上,你看好具体一些什么样的板块呢?

张夏:目前看一个科技周期永远从硬件到软件,从设备到应用。我觉得这一轮周期几个比较典型的特点,它是从toC的“互联网+”变成了to B的互联网,所谓的万物互联的大的结果。所以很多东西都是基于这个,但它会造成三个结果。

第一是我们连接数的增加,会消耗更多的硬件,比如说网络也好,芯片也好,还是模组也好,过去一段时间体现这一点,我的大连接需要半导体会更多,这样我在硬件这块需求量出现爆发。

第二是相应的为什么要连接呢,就是要产生数据,产生数据的过程中就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的需求增加了,当然偏硬就是IDC、服务器,偏软的就是云计算、大数据这样的一些软件公司,所以我们觉得在这块数据的爆发是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落脚点,前面是硬件产生数据相应有一批数据公司。

第三是应用,应用就有不同的场景,包括现在我们比较大的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应用于驾驶场景,我们把汽车变成一个电子化的产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革,当我把汽车纳入到车联网或者物联网范围内,用AI技术实现自动驾驶和智能驾驶,这也是一个比较大的应用。再比如工厂通过工业互联网和万物互联的技术,把各个环节弄起来之后可以实现一个智能制造或者是无人工厂,这是一个场景,这也是具体的一个落地应用。其他的像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等,包括我们现在所说的智慧教育等等很多领域都是到了万物互联后,应用人工智能或者其他的一些技术来实现不同场景的智慧升级和智能化,这就带来很多应用的衍生。所以,我觉得这一轮的布局着眼于to B互联网,从万物互联所需要的硬件储备再到产生巨额的大量的数据的存储、运算、分析、处理再到具体场景的应用,各种各样的智慧,智慧医疗,智能驾驶,智能城市等等这样一些领域,所以我觉得沿着整个技术进步的方向做一些选股就能把握到一些比较牛的股票,我大概是这样理解的。

沈莉:从海外的角度来讲,这几年发展得比较好的是一些什么样的行业和公司呢?讲海外的公司应该是没有关系的。

张夏:海外可能跟A股不太一样,我自己的感觉,尤其是港股市场。纳斯达克或者是纽交所里面的公司可能对于成长的估值会给得更高一些,TMT公司给的估值会更高一些。但是你在港股看,会发现比如腾讯等相关的公司,如果从静态估值的角度来看,A股这些相关的竞品,本身跟人家竞争力不是一个量级,PE搞不好给得比别人还贵,那找谁说理去呢?

我自己的理解是,香港市场因为它的资金来去比较方便,当你显著低估的时候会进来,但你略微高估的时候会立马出去,它相对比较方便。

第二,归更倾向于先预设你不是一个“好人”,你需要通过连续的季度的财报或者是一些公开的,可以大家找到比较量化的一些证据来证明,OK,你的经营是好的,你的各方面是一家好公司,你的成长、你的赛道也非常好,典型的其实大家可以看海底捞刚上市的时候,当然当时估值也不便宜,但不管怎么说也在不断地验证。可是当连续地验证了一段时间,对于消费品的公司来讲尤其得明显,当连续验证了几个季度或者是一两年的时间,发现你真的做得很好,大家情绪上、估值上又往乐观的方向走,静态给了大几十倍或者是将近一百倍的PE。可是直到你某一个季度市场预期,比如说增速是30%,那你做了25%,你搞不好当天跌了20%。这完全有可能。它会先预设你是好人,但是一旦你的验证低于了市场预期,大家也非常不客气。因为同时还有做空或者是其它的一些手段。所以,相对来讲这个市场会更加理性、更加基本面。

这是我自己的理解。

在这样的市场上面,应该是“不见兔子不撒鹰”。

嘉宾简介:

1、张夏,中央财经大学国际金融专业硕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学士。自2011年起加入招商证券,从事金融产品、大类资产配置及投资策略研究。目前担任首席策略分析师。曾获得 “进门财经“年度十佳分析师”,2019《财经》研究今榜最佳策略分析师,新浪“金麒麟”最佳策略分析师,WIND金牌分析师称号。央视特邀评论嘉宾。

研究亮点:建议了一套独特的经济周期、流动性周期、科技周期和政策周期框架,多次把握市场大的风险和机会。

代表作:《A股涅槃论》《A股投资启示录》《观策天夏》

2、陈萌,毕业于复旦大学,理学金融复合背景,13年入职中信建投至今,先后负责中小市值研究,海外前瞻研究,现为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海外中小组组长,海外前瞻首席分析师;15-17年新财富中小市值最佳分析师,19年新财富最佳分析师海外组入围。

3、沈莉,同泰基金行业研究总监,同泰慧择、同泰慧选基金经理,拥有11年从业经验,历任国泰君安证券行业比较/中小市值研究员、中泰证券自营部投资经理、银华基金策略组长/养老金部投资经理助理/公募基金基金经理助理。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