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陈觉平:疫情冲击带来分化 “社会责任”企业的价值凸显
(来源:金融界;作者:李沐之)
编者按: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企业在市场不断变化中做出不同的应对之策。机构投资者如何看待上市公司 “应对”方式的差异?拥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是否会吸引优质机构更多的注意力?金融界上市公司部联合国内外机构投资者,以专业、理性态度、发展的眼光认识企业和市场。
金融界对话上海东方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公募固定收益投资部基金经理陈觉平,他强调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对于拟投企业的多元评价体系,“ESG(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作为西方市场广泛接受的投资决策角度,对中国投资机构最大的启迪在于,要突破传统信用评级的财务维度,从价值观、治理文化等更多元的角度评价企业,疫情带来的冲击,无疑提供了这样的观察视角。”
疫情对企业的冲击
风险评价不能一刀切
据公开数据披露,从2014年-2019年企业债券的违约情况,宏观经济的基本面和政策都对企业债券的违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特别是在2018年和2019年宏观经济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信用债违约事件相较于2017年出现明显增加的现象。
最近全国正在打一场阻击新冠病毒的战“疫”,全国各大企业正在逐步复工中,在全国对人员流动的管控之下,宏观经济在短期内受到冲击,企业的经营情况不容乐观。
从债券投资角度分析中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近几年的发展,陈觉平分享了过去5年连续追踪大量民营企业的观察:“2016年是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分水岭,粗放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终结,企业家心态发生变化,努力适应在透明规范的平台上谋求发展,将企业放在全球产业链上去思考。这是我们评估疫情冲击、分辨企业分化后孰优孰劣的大前提,从这个转变出发,中国的ESG投资,必须将评估落实到细节上,诸如企业家民族情怀、融入国际市场的勇气、以及社会责任的担当。”
陈觉平坦言,“在追踪评估公司已投的大量民营企业的债券后,对于中国的民营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十分有信心,这类企业就是疫情冲击带来的分化中,值得重点关注与研究的企业。”
债券是防守型投资,疫情带来的冲击,是否会构成债券违约的现实风险,企业的偿债意愿是重要因素。
他提到:“特殊时期才能够检验一家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真实意愿。如同评价一个人,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强调一个人的品德,对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价,‘德行’也是重要维度。‘德行’好的企业,遇到困难的时候,会更有内在压力去想办法还钱。”
社会责任投资给予投资多元化的决策视角并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社会责任投资看重资本的长远价值,符合投资人的长期利益。他表示:“拥有多元价值评价体系的企业更看重品牌价值、公司治理和社会评价,因而势必将更具社会竞争力,能吸引更优秀的人才,高质量的管理团队,市场也会给出其应有的价值认定。这次疫情中,我们追踪关注的很多民营企业,从关爱自己的员工开始,到关注股东、社会公众的利益,利用自己的主业做力所能及的事,这样踏踏实实、做事不为宣传的企业,是东方红更加青睐的企业。”
走进企业平等观察
离真实更近一点
陈觉平认为用ESG标准审视投资决策,符合公司一贯强调的价值投资。他说:“一直以来,我们就特别看重研究目标公司的企业文化,这个企业家本人价值观是不是正、是不是为员工利益考虑。”
衡量企业的投资价值,不仅要去分析解读企业的财务情况,也要实地从微观层面了解企业。陈觉平提到,为避免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判断带有个人色彩,以团队形式去调研,尽量规避个人判断失误带来的问题。
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等看似定性的描述,其实可以通过体系化的调研方法落到实处,陈觉平称之为细微调研:“在工人交接班时去接驳点观察,工人们下班时的精神面貌;在调研后去到员工宿舍区附近的商业区去观察,听一线工人在聊什么、如何评价老板;以找工作的名义询问周边商家对企该企业的评价;这都是最直接、最真实了解公司经营、文化和价值观的途径之一。”
陈觉平认为:“无论评价企业采取什么维度,ESG也好、价值投资也罢,最关键的是对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收集足够真实的信息,用平等的视角去研究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现金流的所有细微因素,而不是以国企或民企做简单的划分。”
谈到疫情对企业的冲击,陈觉平认为,“一个企业,如果在社会责任上做的好,能够形成团结的企业文化,它的员工、客户认可度都会加强的,这样就可以获得中长期的良好发展。如果企业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它就很难有可持续发展。不同的企业就算生产同样的产品,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可能是不同的。这次疫情对全世界来说都是一次考验,对金融机构来说提供了鉴别‘好企业’的机会。我们发现了很多一直追踪的企业有良好的表现。所以任何时候,危险中都孕育着机会,需要专业研究去发现它。”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