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疫情,将刺破所有泡沫。

全球一级市场最凶猛的玩家:软银集团,也怂了。

据腾讯科技报道,4月1日,WeWork董事会特别委员会表示,软银不会完成2019年与股东达成的30亿美元收购WeWork股份的要约。

意味着,软银集团或许正在考虑对全球共享办公“独角兽”WeWork进行割肉、止损。

而在此前,软银集团对WeWork的累计投资金额已经超过106.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达755.8亿元),持股比例约为29%。

一旦WeWork没能熬过这场疫情,软银集团的巨额投资或将全部打水漂。

早在2018年,软银愿景基金的负责人曾扬言预测,WeWork的估值未来几年内会达到1000亿美金。可见,当时软银集团在一级市场是多么乐观、疯狂。

然而,2020年一次突如其来的全球新冠疫情,彻底将共享办公的泡沫刺破。

3月27日,WeWork表示,受疫情影响,可能无法实现2020年的业绩目标,或因政府要求,将临时关闭大部分联合办公中心,且收取租金的难度正在加大。

目前,WeWork的估值跌落至78亿美元,仅剩巅峰时期的1/6,软银集团浮亏超过83.8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近600亿元),浮亏比例高达79%。

日本“大财主”也没余粮了

疫情当前,美国确诊病例超过21万,且丝毫未见拐点信号。越来越多的美国企业,开启居家在线办公,众多中小创业公司现金流岌岌可危,无力支付租金,这对于长期亏损的WeWork无异于是致命打击。

而在全球疫情之下,WeWork曾经的“救世主”软银集团也自顾不暇。一方面背负近20万亿日元的巨额债务,另一方面是所投资的企业频频爆雷。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0年2月以来,在日本上市的软银集团股价已经从5751日元/股的高点,一度跌至2687日元/股,期间最大跌幅超过53%,总市值最高蒸发超过63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近4000亿元)。

为了提振投资者信心,软银集团无奈宣布,为应对疫情潜在的危机,储备现金,将出售近4.5万亿日元(约2899亿元人民币)的资产,减少公司债务。出售的资产中,包括了其持有的阿里巴巴、Uber等明星上市公司。

得益于此,软银集团的股价止跌反弹至3768日元/股,总市值回升至76801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073亿元)。

全球疫情阴霾笼罩之下,昔日一级市场最凶猛的买家,也开始谨慎,选择“现金为王”的策略。3月27日,软银“割肉”卫星服务运营商OneWeb,终止了2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直接导致OneWeb破产清算,此前所有的投资全部打水漂了。

这也不难理解,为何软银不惜违约,也要终止对WeWork的30亿美元投资计划。

2019年年底,软银集团的CEO孙正义曾在新闻发布会上坦言,就WeWork这笔投资而言,我犯了一个错误。

在疫情发生之前,软银对WeWork或许仍心存侥幸,于2019年底同意了一份95亿美元的拯救WeWork计划,其中便包括购买30亿美元的股份。

而2020年的这场疫情,让软银集团对WeWork彻底死心了。

全球共享办公"独角兽",处境非常危险

其实,WeWork的创业模式非常简单,与中国的“二房东”非常类似。在市场上找到商业房产,整套长租下来,再改造成共享办公空间,以更高的价格零散地租给大量的创业公司。

据WeWork的招股书显示,其营收主要来自于:租金差价(提高商业办公楼到使用率)、日常服务费(餐茶场租服务外包返点等)、投融资变现、政府额外补贴等。

其中,租金差价贡献绝大部分营收,2018年租金收入超过18亿美元,而非租赁业务仅有1000万美金。

凭借着“二房东”的模式,WeWork在短短八年时间,便从一级市场融资超过120亿美元,迅速全球扩张,在全球29个国家拥有528个运营场地,52万企业会员,估值一度高达4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332亿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共享空间领域的“独角兽”。

而WeWork在融资时,给投资人讲述的故事是:

Uber改变了人们出行习惯,亚马逊改变了人们购物的习惯……WeWork将改变商业地产的玩法,颠覆人们办公的习惯。

但,残酷的现实是,营收的持续增长的背后,却是与日俱增的亏损,WeWork从未实现过盈利,且亏损金额越来越大。

意味着,WeWork基本上属于“赔本赚吆喝”的状态。招股书一经披露,共享办公的华丽外衣被彻底撕碎,直接吓退了所有参与IPO报价机构们。

报价从470亿美元开始,一路跌倒250亿美元、170亿美元、120亿美元……腰斩再腰斩,最终IPO失败,WeWork也成为了2019年最悲惨的拟上市“独角兽。

而没能及时上岸的WeWork,在2020年更是面临“地狱级”的生存难度。

疫情席卷全球,WeWork会崩盘?

“二房东”的模式下,WeWork最大的成本是租赁费用,其与房东签订都是10至15年的长租合同,再将租金分摊到每期财报的费用之中。

据招股书显示,2016-2018年WeWork的租赁费用分别为4.3亿美元,8.1亿美元、15亿美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为99%,92%和83%。

这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商业模式,具有相当高的租赁风险。因为签订合约后的未来数年WeWork承诺支付数十亿美元,将房东的风险转嫁到自己身上,却不能保证未来经济一直良好,且无法保证有足够多的中小微企业入驻。

2020年,WeWork最害怕的事情发生了,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经济大萧条的预测不绝于耳,美国大量企业停工或长达数月,创业公司更是大量裁员、破产。最新数据显示,美国上周申请失业金人数高达664.8万,再创历史新高。

意味着,WeWork在美国经营的共享办公空间几乎停滞,经营现金流锐减。

而与此同时,WeWork却承担着巨大的租金压力。据其招股书披露,截至到2019年6月 ,WeWork仍有高达470亿美元的租金承诺,将在未来5至10年内支付。

由此可见,WeWork的共享办公模式,重资产属性极强,且大举扩张必然带来巨额的租金成本,一旦融资受阻,疫情持续冲击下,WeWork面临极大的破产风险。

面对这场几乎没有胜算的豪赌,已经下注超700亿元的软银集团,也怂了。

又一场互联网泡沫,即将破灭

2015年以来,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共享办公或许是最火热的概念之一。

优客工场、氪空间、SOHO 3Q、梦想加空间、纳什空间……一大批模仿WeWork模式的创业公司在中国迅速崛起。据《2018年中国联合办公活力指数报告》显示,截至到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联合办公平台数超过300家

仅2017年一年,中国共享空间企业在国内的融资额就超过400亿元。更为夸张的是,2015年创办的优客工场,在短短4年时间便完成了19轮、超40亿元的融资。

2019年WeWork的IPO滑铁卢,给共享办公行业敲响了第一记警钟。

共享办公行业,必须要面对的问题是,仅靠办公空间的租赁收入几乎无法实现盈利。有数据显示,共享办公出租率达到85%时才能保持盈亏平衡,而几乎没有一家共享办公平台有如此高的出租率,盈利难已然成为行业共性问题。

而在科技泡沫破灭、全球疫情冲击之下,共享办公的服务需求、营收、现金流都正在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几乎每一家共享办公平台都背负着巨额的长期租约、债务,一旦入主企业出现大规模退租,现金流断裂的风险极高。

与此同时,曾经不差钱的资本,也开始勒紧钱包,一级市场整体资金越来越紧张,大部分新经济公司的融资计划被迫搁置,现金流愈发紧张。

撰文/制表:全小景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