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股的破浪者
来源:投基家
一、产业研究的逻辑和方法
研究通常是从现象找原因、持续验证逻辑。比如电子行业一直存在着下游成熟产业的上游本土替代逻辑,所以电子行业一般是从下游往上游分析。终端用户通常是最大的产业秩序决定者。
第一个终端用户是消费者,因此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分析就是研究的核心,用户的新鲜感、虚荣心和从众心理是用户行为三要素。毫无疑问,虚荣心是第一刚需,无论是电子消费品的诺基亚E系列全键盘、多普达商务机或者是iPhone,还是食品饮料中的茅台,无出其外。
第二个用户是ToB领域的政府、国企等机构;
第三个用户是ToC领域的企业。乔布斯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可以把自己从一个创业者变成用户,能够站在用户角度思考产品和使用场景。总之,产业分析,研究清楚下游是关键。
行业分析的精华不是需求分析,而是竞争分析。两者的分析难度和分析价值,是2和8的关系。产业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深刻认识基本面,找到企业价值和产业趋势,一般有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一)场景还原法
分析事件或者事物的过程中,从起始阶段一步步分析其发展或经历的过程,从而对事件的每一个部分形成理解,进而以对整个事物的发展形成深度理解的过程。在分析企业中,还原产品如何研发、如何制造、如何卖给客户的过程,形成对行业属性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场景还原方法。行业属性必然不同,不然为什么不同行业企业在集中度、周转率、利润率、管理或者销售费率上会有不同。本质是由产品本身决定的,而不是企业决定的。因此,要围绕产品产生的全过程进行还原。
菲利普费雪认为:好公司有两类,一是能干且幸运的公司,不但行业环境好,内部管理也很好,第二类是因为能干所以幸运,虽然所处环境不是很好,但是通过良好经营可以带动业绩增长的公司。
在游戏规则没变的时候,永远是龙头的时代,产业格局的逆袭,也可能发生,但必须要有游戏规则变化的机遇和背景。整体而言,最具有爆发力的,存在且只存在消费电子领域。
(二)比较研究法
对事物之间或者人之间的相似性或者相异程度的研究判断方法。按属性的数量分成单向比较和综合比较;按时空区别分成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按目标指向分成求同比较和求异比较;按比较性质分成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按比较范围分成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比较双寡头垄断格局行业,格力和美的,蒙牛和伊利,老大和老二收入或者市值比为3比2的格局,不同阶段两者比例会出现波动。
iPhone出来时全球大部分机构的研究报告,也只不过把智能手机当做一个新的增长点而已,没人会意识到,这是改变全球所有人的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甚至生产方式的革命。最后成功的产品,在一开始,要么无人看懂,要么就是个玩具。苹果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它是个玩具,而是因为它重新定义了人和人的连接。那时候,诺基亚如日中天,占全球42%的市场份额。
(三)新兴产业形成趋势的共性
要有一个领袖(苹果、特斯拉),一个创新破坏者来重新定义整个产业。
要有全产业链(手机产业链、汽车产业链)的支持和共振。
要有非线性增长。只有非线性增长才能打破存量的路径依赖和转换成本。
要解决各自领域内的核心问题。在消费电子领域,要有由用户的社交关系带来的指数级增长,在政府为代表的ToB领域,属于必须要解决的安全的问题,而非只是增加效率问题,去IOE、量子通信、芯片国产化实现的就是安全问题。
新兴产业第一波的机会很难把握,只能试错。第二波机会看基本面数据拐点,不可错过。因为大多数人看的不是逻辑,是数据。TMT轮动规律:先高端后低端,先下游后上游、先硬件后软件、先娱乐后其他。
(四)新兴产业形成趋势的共性
1、企业发展五要素和成功三要素
企业分析,回归企业发展五要素:企业家、技术、渠道、管理、资本,必须考虑明白这五个因素,才能明白企业靠什么赚钱以及赚钱的额可持续性,而对企业的跟踪,也是对着五个因素的动态跟踪。
技术:过去一直容易被列为首要因素,但仔细分析很多成功企业案例,大多不是技术问题。我们错过的企业,很多时候是因为它的产品看起来没有技术含量。
人:先有人的变化,才有企业的变化。无论调研什么企业,第一个问题在于过去一年哪些人才离开,哪些人才加盟,哪些人有股权有参与感。
资本:能否利用好资本市场,是企业能否拓展渠道、技术和人才的关键。不少企业的发展,如果深入分析下去,都是利用好资本市场的典型案例。
渠道:渠道是企业成功很重要的因素,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消费品行业。特别在企业成长的早期,第一个大客户的开拓,是其形成规模拐点、提升良率的重要条件。
企业家:企业家有不同气质,但所有目前成功的企业家,理想情怀、激情不服输,是两个共同素质。除此之外,企业家特性有所不同,有的擅长思考战略,有的擅长执行,有的擅长构建生态,有的擅长资本运作,有的擅长团队建设。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无论渠道、资本运作还是扩产,都有野蛮生长的过程,三安光电或者欧菲光都是典型案例。过了第一阶段后,会进入有序成长阶段。
要以动态眼光看企业,企业发展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收入过1亿元,第二个阶段,收入过10亿元,第三个阶段,收入过50亿元,三个阶段下,企业家的状态和企业的质量,都会发生显著变化。
综合而言,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成功主要看行业趋势对不对、企业做法对不对、竞争对手强不强。过去失败的企业和失败的研究,归根到底就是在三个环节中的某一个发生了错判。
2、分析TMT的三个视角
数据流:分析信息如何获得,如何处理,如何输出和转换为用户需求,弄明白价值创造是在三个环节中的哪一个。
时间视角:用户一天只有24小时,互联网的创新就是围绕时间的争夺。比如智能家居,在Echo之前都很难谈成功。Echo是通过占据用户每天2个小时听音乐的时间,培养用户习惯和依赖,继而实现家庭战略的。我们目前面临一个通电是,在海量信息中,如何更高效地获得我们需要的信息,更好地节约时间,这很可能是人工智能的机会。
需求倒推:这些年,一直少有一本关于用户需求行为的经典书。只有用户才是决定产品能否成功的根本因素,用户需求分析三个难点:
大众需求好分析,小众需求难分析,多数企业的产品是为了5%-10%的用户存在的。
用户行为是不断变化的。
用户购买产品的3个动机为虚荣心、新鲜感和从众心理,都是测不准的。
3、正反馈和可复制性:关于垂直一体化战略和平台型企业
研究企业必须思考,如果规模增长十倍后,是否更有竞争优势?比如采购成本下降?研发费用、管理费用摊薄?渠道能力更强?如果满足越大越强的逻辑,企业的持续发展是可预期的。
如果说是否正反馈是检验护城河是否足够的标准,可复制性也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因素。很少有企业通过一个产品可以成长5-10年,优秀的企业一定要具备可复制产品的能力。什么是影响可复制产品能力最重要的因素呢?
垂直一体化战略,松下幸之助在书里反复阐述,要做消费电子的创新,必须把核心的要素全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更好、更快的创新、更低成本的创新以及创新不被模仿。三星完全通过复制模式和复制人才,实现赶超。苹果垂直一体化,虽然自己不做核心零部件,但通过高单价和培育供应商,隐形掌握全球最优供应链。
平台型企业,就是可复制产品的能力。企业家精神、规模效应和渠道的控制,是平台型企业三要素,包括云南白药、上海家化等。
4、标准品和非标准品
制造业分为两类:标准品和定制的非标品。看企业首先看是标准品还是非标品。标准品集中度更高,一旦突破容易做大,但利润率更容易低;非标品集中度低,但与行业应用结合深、利率润水平偏高。标准品加差异化服务,利润率水平会更高。
回到一个产品的制造过程,企业制造产品时,会先后遇到5个问题:
做什么?
怎么做?
如何做得好(良率控制)?
如何做得更便宜?
有没有钱做?
5、关于思辨
投资研究需要在当下的各种可能性中选择出具有必然性的结果,且持续证伪:
要树立价值只有一个,结果只有一个,人生只有一次,世界是可知的信念。基于不可知论的投资都是难以持续的,因为这种投资跟瞎猜没太大区别。
所有结果都是产生于人的行为,企业的销售收入和经营利润也是结果,所以要把人研究透,特别要顺着产业从下游向上游的逻辑顺序,收入来自于下游的人,成本来自上游的人,两者综合决定企业的利润也就是结果。
对简单的线性类推思维保持警惕。
货比三家,货比三代。通过同时期不同公司横向比较,和不同时期的公司自身纵向比较,发现差异,解释差异,对已经产生的差异进行合理解释,找到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探寻哪些因素在发生变化,再预测未来。
倒推法和穷举法结合。倒推法从想要的结果倒推前提条件,现有条件满足吗?还差多少?怎么才能满足?穷举法则基于现有条件演绎未来可能的几种结果。
二、当下A股的科幻股
图:指数市盈率比较
数据来源:Wind
图:行业市盈率比较
数据来源:Wind
去年的核心资产转眼就成了牛夫人,今年的科幻股才是小甜甜。
估值?PE解释不了可以用PS解释,实在不行还有市梦率。当然,炒科幻股看估值的话早就输在基本面了,哪怕任何一次泡沫最终都会破灭。
人类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不吸取教训,虽然这个历史刚过去短短5年。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