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危机来临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 正心Booklist《剧变:人类社会与国家危机的转折点》
《剧变》探讨了一个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当危机来临时,我们该如何应对?从个人视角而言,危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如处理不当,终其一生会生活在负面情绪中。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危机可使一种文明没落、一个国家解体、一个时代终结。因此,如何分辨危机、应对危机,避免危机,化危机为机遇,实现个人和整个人类社会的剧变,是人类当下面临的主课题。《剧变》是一本跨学科的典范,书中融合心理学、生理学、历史学、国际关系、危机管理研究等多学科背景知识,提出了只有进行选择性变革,才能实现剧变的前沿思想观点。
无论是国家危机还是人类社会危机的应对都是国际社会热议话题,尤其是当前国际局势动荡,各国均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剧变》这本危机应对之书恰逢其时,国内外顶尖专家联袂推荐。
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刘瑜对本书评价为:“所有国家都会遭遇重大危机。危机会成为崩溃的深渊还是重生的契机,取决于每个国家的反思与学习能力。戴蒙德的新书《剧变》本质上是一本关于国家“学习能力”之书。通过对7个国家危机时刻的精彩分析,戴蒙德展示出,一个国家的学习能力来自挫折、来自伤痛、来自绝望,但根本而言,它来自放下自大之后的谦卑。”
比尔•盖茨则谈到:“我是贾雷德的忠实读者,我爱他的每一本书,当然这本也不例外。《剧变》运用了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多维度地展示了国家如何处理各自面对的危机。这听起来稍显悲观的话题,经过贾雷德理智且深刻的分析后,使我对人类社会应对危机的能力和前景信心大增。”
《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认为:“《剧变》是一场关于国家危机应对的启发之旅,震撼人心。希望能给人类应对全球危机提供有力参考。”
作者简介
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全球知名博学家,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生理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国家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会员。戴蒙德曾以作品《枪炮、病菌与钢铁》荣获1998年普利策奖及英国科普图书奖,他的另一部代表作《第三种黑猩猩》也曾获英国科普图书奖。
戴蒙德是当代少数几位探究人类社会与文明的思想家之一,经常从历史视角审视人类不平等、文明演进等宏观议题。因其出众的历史叙事力,学术界甚至有呼声称,戴蒙德作为一位科学家有资格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简介
在疫情冲击全球,每一个人或国家都要学会与不确定性为友的当下,作者戴蒙德再一次发挥其历史叙事的顶级水准,带我们巡礼了各国在历史中的危机应对,并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生物进化等跨学科视角展现了人类自古以来何以应对危机的历史沿革。
并谏言国家、企业及整个人类社会如何从个人应对危机的进化逻辑和生理变化中得到启示,以更加多维度的、宽视角地看待危机应对这一关乎人类未来的命题。
正心谷笔记
个人危机
在本书中,贾雷德·戴蒙德对个人危机做出了这样的定义:“你发现以平日应对问题的方法难以克服此时面临的重大挑战,因而你试图找到新的应对方法。像我一样,你会对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怀疑。”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冲击。它们会造成实际损失,并且给人带来情感上的痛苦。尽管个人危机的表现形式有所差异,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之处:“不管引发危机的原因是什么,我们当前应对生活的方法已经不管用了,必须找到新的方法。”
那么,人们该如何应对危机呢?贾雷德·戴蒙德指出了危机治疗师发现的12个影响个人能否成功应对危机的因素。
1、直面身处危机的事实
这是开展危机治疗的前提。我们必须保持警惕,及时、充分认识到自己正在面临危机,才会主动寻求解决危机的途径。
2、愿意承担责任
仅仅承认自己身处危机是远远不够的,人们或许会产生自我怜悯和受害者心态——“我之所以会身处危机都怪别人,是其他人或外在因素导致我的生活如此悲惨”,而这只不过是人们逃避个人危机时最常用的借口。
在直面危机后,我们需要主动地承担危机的责任。虽然外在因素和其他人的影响也在不同程度上催化了危机的发生,但是,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的行为。我们不能从一开始就奢求外在因素和其他人先于我们作出改变,而应积极承担责任、主动采取行动,再用我们自己的改变去影响外在因素和其他人。
3、划清界限
“划清界限”是危机治疗中心第一次治疗的重点,是发现并界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身处危机但不能做到“划清界限”,人们就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束手无策。
当我们身处危机时,需要审视自我,在正常运作、不需要改变的方面和需要改变和抛弃的方面之间作出区分。
4、向外界寻求物质及情感支持
情感支持包括:做一名好的聆听者,帮助身处危机的人从千头万绪中理清问题,帮助其重拾暂时失去的希望和自信心。
我们可以积极地向身边的亲友寻求帮助,向他们进行倾诉,合理地汲取其他人的建议。这有利于跳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状况,给我们一个重新思考问题、获得希望的良好机遇。
5、借鉴他们应对危机的方法
如果我们认识经历过相似危机的人,并且可以借鉴他们成功处理危机的方法,那对我们而言则是一个非常大的优势。如果我们不能与这些人直接交流,也可以从书中或别人口中得知他们的人生轨迹和应对危机的方法。阅读名人传记或自传就是一个例子,这依然能起到鼓舞人心、启发灵感的作用。
6、自我力量
自我力量意味着人作为一个独立、资信的个体,无需寻求他人的认可,也不依赖他人而存活,拥有对自我和对自标的认知,并且接受真实的自己。自我力量包括能够面对强烈的情感,在压力下保持镇定,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准确认识现实,以及做出稳妥决定的能力。
这些品质互相关联,能够帮助人们探索新的解决方法,克服危机中可能产生的无力感和恐惧感。
7、诚实的自我评估
在身处危机时,即使面临痛苦,我们也应进行诚实的自我评估,弄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分别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这样,我们才能由选择性地作出改变,发扬长处、改进短处。
8、应对过往个人危机的经验
如果我们从前曾经成功应对过不同类型的危机,那么,我们解决新的危机时就会更有把握,少一分无助感、多一分自信心。
贾雷德·戴蒙德指出:“人们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时的确受到的打击更大。之后,当你再经历同样的事情时,无论有多痛苦,你都记得自己曾经历过类似的问题,并且最终走出了这种痛苦。”
9、耐心
面临危机时,我们很少一开始就能找到恰当的应对方法,而是往往要尝试许多不同的方法并逐个检验。如果不能承受不确定性和失败,在没有找到新的解决方法时就选择放弃,那么将很难得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全新的应对危机的方法。
10、灵活的个性
作者指出,通过选择性作出改变来克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理是,灵活的个性远比僵化刻板的个性占优势。
“僵化刻板”意味着故步自封的单一思维,认为凡事只有一种解决方法。这种想法会阻拦我们探索其他方法,是应对危机过程中必须克服的思维。
11、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人心中所持的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至关重要的那些信仰,这些信仰是人们的道德准则和人生观。
在身处危机时,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选择性改变的界限:哪些核心价值观是不容改变的?但是危机也会衍生出一些灰色地带,曾经被看做不可动摇的信念和价值观会被重新衡量。
一方面,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能使他非常明确,这是力量和确定性的根源,在此基础上他可以深入思考自己身上有什么要改变;另一方面,当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在变化的环境中暴露出缺陷时,若他还要对其紧抓不放,就很可能阻碍危机的解决。
12、不受约束
选择的自由意味着不受现实问题的约束。“假如你身上背负着照顾他人的沉重负担,或者不得不应付一份强度极大的工作,又或者你的身体长时间暴露在危险中,那么尝试新的解决危机的方法对你来说难度就更大。”
国家危机
国家危机与个人危机有着共通之处,影响国家危机结果的12个因素中也有大约7个因素和影响个人危机结果的因素有直接联系。
因素1:对国家陷入危机的举国共识
这是应对国家危机的一个必要前提。与个人危机有所不同的是,承认国家陷入危机需要取得某种程度上的国民共识,而是否承认个人陷入危机全凭个人决定。
因素2:愿意承担责任
国家应该主动承担责任,采取行动解决危机。例如,德国承认迫害纳粹屠杀和迫害犹太人的历史,并勇于直面二战时的侵略历史,让其他国家的人们感受到了德国人对那段历史的忏悔态度。
因素3:划清界限
通过“划清界限”,国家对自身的体制和政策作出选择性变革,区分需要改变的和无须改变的体制与政策。
例如,二战后的德国展示了选择性变革的作用。德国在政治层面作出了极大的改变,彻底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纳粹历史。此外,德国还实施了一些重大的社会变革,尤其是在淡化往昔的权威主义色彩和提升女性地位等方面。不过德国传统社会的许多核心价值观几乎没有发生改变,包括政府对艺术的支持、对全民医保和退休福利的支持,以及强调集体观念高于个人权利。
因素4:从他国获得物质和资金方面的帮助
这一点与个人也是类似的,个人还可能会得到他人的情感支持。
在德国近代历史上,来自其他国家的援助在不同时间和不同地区差异较大。联邦德国充分利用“马歇尔计划”带来的援助,在1948年后创造了经济奇迹。相反,因战败而被要求支付战争赔款,导致一战后魏玛共和国和二战后民主德国的衰退。
因素5:借鉴他国应对危机的经验
正如个人可以借鉴他人应对危机的方法一样,国家可以从他国应对危机的体制和政策中吸取经验。
因素6:诚实的国家自我评估
国家可能会进行诚实的自我评估,也可能不会。国家是否进行诚实的自我评估需要获得某种程度上的国民共识。
因素7: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囊括了一国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特征,这些特征使一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保持自己的特效,是国家自豪感的源泉,也是一国民众所共享的价值观念。
强烈的国家认同帮助德国人民熬过战时的惨败、被他国占领以及分墙而治的痛苦。这种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的基础是德国举世闻名的音乐、艺术、文学、哲学和科学成就。尽管德国几个世纪以来在政治层面处于碎片化状态,但共同的历史印记让德国人始终认定自己是统一的整体。
因素8:应对以往国家危机的经验
日本历史上有成功化解危机的经验。在近现代历史中,日本作为一个民族国家,曾两度在进行自我评估和选择性变革方面展现不俗的成绩。日本最激烈的变革为1868年开始的明治维新运动。通过紧急的选择性变革,日本成功地保持独立,并成为首个在财富和实力上足以与西方抗衡的非西方国家。
因素9:应对国家失败的耐心
在探索解决危机的方法时,假设第一次尝试的方法失败了,各国对失败的处理和探索其他解决方法的意愿各不相同。
德国从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中恢复过来,它的成功离不开耐心。德国在1871年不顾重重困难达成统一,在1990年同样于复杂局势中等到重新统一的时机,还在二战结束后创造了经济奇迹。
因素10:特定情况下国家的灵活性
国家可能会在某些时候具有“僵化刻板”的特质,严格遵循设定好的准则行动,而在其他情况下则会表现出极为灵活的一面。
因素11:国家核心价值观
国家核心价值观与国家认同有关,但不能简单地等同。例如,莎士比亚和丁尼生的语言文字均是英国国家认同的一部分,但在被称为“至暗时刻”的1940年5月,它们并不是英国拒绝与希特勒进行谈判的原因。英国的铮铮铁骨来自于这样一种核心价值观:“我们决不投降。”
因素12:不受地缘政治约束
各个国家的选择自由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限制,原因主要来自地理环境、经济实力、军事和政治力量的差异等。例如,日本作为一个群岛国家,无须与邻国共享陆地边界,为其带来了一定的选择自由。
名句赏析
1
自我力量意味着人作为一个独立、自信的个体,无须寻求他人的认可,也不依赖他人而存活,拥有对自我和对目标的认知,并且接受真实的自己。自我力量包括能够面对强烈的情感,在压力下保持镇定,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准确认识现实以及做出稳妥决定的能力。
2
虽然国家不具备心理层面上的自我力量,但这一概念能引导我们去思索一个相关概念——对国家而言至关重要的“国家认同”。
3
种种不同的危机有一个共同之处:你发现以平日应对问题的方法难以克服此时面临的重大挑战,因而你试图找到新的应对方法。像我一样,你会对自己的身份、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怀疑。
4
身处危机者要审视自我,哪些方面正常运作、不需要改变,哪些方面应当抛弃或改变。
5
通常,当一个人刚陷入危机时,他会觉得自己的生活中什么都不对劲,这种感觉会把人击溃。一直陷在这种无力的状态中,人当然没办法通过行动来改变困境。因此,在首次治疗中,治疗师最迫切的目标,就是使当事人通过“划清界限”克服这种无力的状态,这也是一个人在意识到自己身陷危机后,自行应对危机或在朋友的帮助下应对危机的第一步。“划清界限”的意思是,辨别出一场危机当中那些确实已经出现问题的方面。这样,你就可以说:“这些是我目前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不过,除此之外的部分都是正常的。”身处危机的人在走出这一步之后常常会松一口气。
6
现实不是这样的,生活中的许多转变是渐次展开的,而非速战速决。许多迫在眉睫或日趋严重的问题在变成危机压垮我们之前就被成功地识别并解决掉了。甚至有些突发式危机会有漫长的恢复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中年危机,尽管身陷中年危机的人起初对生活的不满是突发式的,并且会很急切地寻求解决方案,但实际上要解决这样的危机得花上许多年。况且,危机的解除也不是一劳永逸的。
7
所以,我可以选择只关注自己目前感兴趣和认同的观点。这样的结果是:我把自己封锁在一个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政治壁龛中,我只承认自己认同的那一套“事实”,我继续为我一直支持的党派投票,我不了解对方党派的支持者为什么会做出跟我不同的选择,当然,我也不希望自己投票选出的代表和那些跟我政见不同的代表达成妥协。“定制信息”导致视野狭窄和路径依赖。
8
如果一个国家的国民感受不到某种统一的意识形态,这个国家便分崩离析的风险。在打造统一的意识形态方面,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理念和表达。比如,美国的理念是民主、平等、自由、开放、机会,相应的表达用语有“白手起家”“大熔炉”“自由之邦”“人人平等”“无限潜能之地”。政府需要有意识地打造并强化这种统一的意识形态,尤其是在刚独立的国家,比如印度尼西亚,或者是在像明治时代的日本这种处在剧烈变革之中的国家。
9
这里的关键词是“选择性”。个人或国家不可能完全改变和抛弃过往的一切,这也不是他们所希望的。真正的挑战在于,在危机中的个人或国家需要取舍,分清哪些部分运作良好,不需要改变,哪些部分不再可行,需要改变。在压力之下,个人或国家必须直面自身的能力和价值。一方面,他们必须判断出自身的哪些方面仍然适用,从而将其保留。另一方面,他们也需要鼓足勇气识别那些必须改变的方面。这就要求个人或国家找到符合自身能力和自身条件的应对危机的新方法。与此同时,他们要划清界限,明确那些对其身份认同至关重要、绝不可以改变的元素。
10
芬兰的案例充分展现了本书选择性变革和划清界限(因素3)的主题。在与苏联的最后一次对抗中(1944年9月之后),芬兰颠覆了自己以往的政策,打破了忽视苏联、不与苏联打交道的传统。芬兰采取了一种新政策,与苏联进行经济合作并开展密切的政治互动。不过,这些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选择性,因为芬兰保持了独立自治,而且依然是一个自由民主国家。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