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数家明星基金再度透出人才流失信号?年内111名公募基金经理离职,为何离职挡不住

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北京,记者 黎旅嘉)讯,又一名基金经理被坐实离职。

近期富国基金公告称,基金经理于洋因个人职业发展离职。同时卸任富国医药成长30股票、富国生物医药科技、富国医疗保健行业、富国精准医疗、富国新动力基金经理。值得注意的是,这距离于洋担任富国医药成长30股票基金经理仅57天。

此前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离职,例如东方红林鹏因个人原因离任再度引来外界对公募业内人事变动的关注。Wind数据统计显示,截至6月10日,今年以来,有将近71家基金公司出现基金经理离职现象,数量达111人。

又一明星基金经理离职

富国基金6月6日公告称,基金经理于洋因个人职业发展离职。同时卸任产品包括:富国医药成长30股票、富国生物医药科技、富国医疗保健行业、富国精准医疗、富国新动力。

此前于洋所管理的基金均已增聘基金经理。其中,富国精准医疗、富国医药成长、富国医疗保健增聘孙笑悦,富国生物医药科技增聘曾新杰,富国新动力增聘刘博。

而按惯例,增聘基金经理被认为是原基金经理可能变动的前兆。不过,这距离于洋担任富国医药成长30股票基金经理仅57天。

公开资料显示,于洋自2011年8月至2013年2月任第一创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医药行业分析师、自2013年3月至2015年2月任华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医药研究员、自2015年4月至2015年10月任安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2015年11月起加入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高级行业研究员,2017年10月起任富国新动力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2017年11月起任富国精准医疗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2018年2月起任富国医疗保健行业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于洋于2017年10月起管理基金,任职期间其管理的多只基金业绩翻倍,算是一名新兴的明星基金经理。其中,其掌舵的富国精准医疗任职期间回报超150%。

而在A股3-4月的宽幅震荡中,于洋所管理的基金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在2744只可对比的主动管理型偏股基金中,在4月的震荡中,有586只基金业绩年内排名蹿升超过100个名次。其中,业绩排名提升最快的是富国基金旗下的富国新动力灵活配置混合C,该基金4月份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5.90%,截至4月底年内回报率为29.56%,业绩排名由三月底的1213名,迅速提升782个名次,至431名,跻身同类基金前五分之一。紧随其后的是富国新动力灵活配置混合A,该基金4月份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为5.89%,截至4月底年内回报率为29.68%,业绩排名由三月底的1200名,迅速提升779个名次,至421名,同样跻身同类基金前五分之一,两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均为于洋。

“日常的业绩排名很少会让基金经理有年终排名时处心积虑,因而某种角度而言,往往更能彰显基金经理的实际操作能力。毕竟,在股市震荡期间,基金净值的变化能如实反映出基金经理的选股能力、择时能力。”北京一基金分析师认为。

基金经理竞争压力加大

近期多位明星基金经理离职,此前东方红资产管理副总经理、公募权益投资部总经理林鹏也已从公司离职,再度引来外界对公募业内人事变动的关注。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0日,今年以来,有将近71家基金公司出现基金经理离职现象,数量达111人。

此外,近期易方达基金、广发基金、中庚基金均纷纷发布增聘基金经理或聘任基金经理助理的公告。涉及的知名基金经理有刘格崧、傅友兴、张坤、丘栋荣等。这也让投资者担心会不会通过增聘基金经理的模式,从而造成人事变动。

业内人士表示,行业中确实出现过通过增聘基金经理为原基金经理卸任乃至离职提供条件的案例。但是当下一些基金公司为明星基金经理增配助手,大多出于为基金经理“减负”的目的。一些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管理规模庞大,需要通过共同管理等方式,为其减轻负担。此外,基金公司也可以通过共同管理基金的模式,实现基金经理间的以老带新,为公司培养后备力量。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近期公募业内人事变动背景下,部分基金公司位明星基金经理增配助力的消息,从侧面上也反映出当前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及基金经理们所面对的压力,事实上,2019年就有234位基金经理离职。

而成为一位基金经理则是非常不容易的,公募基金的晋升机制包括研究员助理、助理研究员、行业研究员、高级行业研究员、行业主管或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七个晋升等级,所以从新人到基金经理这个职位少说也要七八年,熬到一个基金经理其实并不容易。也正因如此,个人能力优异的基金经理,在职业发展上拥有很多好机会。

近年来基金公司投研人才频繁流动其实早已不再是新鲜话题。要想留出核心人才,不仅需要高薪酬、股权激励、事业部制等物质方面的激励,还需要在投研平台建设、考核制度优化、文化建设等方面综合施策,为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一位基金分析师表示,从部分小公司的情况来看,目前的困难是平台的发展跟不上人才的成长速度;对部分大公司而言,则面临着企业文化、薪酬制度、晋升轨道无法满足所有基金经理的个性化需求。“整体而言,基金经理的流动是市场资源自我配置使然,对行业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

不利影响或有限

事实上,针对基金经理离职后的“出路”,有业内人士坦言,“有能力奔私是少数的,更多的会跳到一些规模稍小的公募平台,去获得更为灵活的考核机制和发挥空间。”

事实上,从2007年起,包括赵军、江晖、陈家琳、王亚伟、邱国鹭、邓晓峰、杨东在内的多位公募基金大佬出走私募。2018年之后,“公奔私”的话题一度沉寂,直到近日林鹏离开东证资管,计划创办私募的消息传出,“公奔私”的现象在业内再度引发关注。

私募基金的持有人关心基金经理从公募离开后,脱离了平台支持的他们能否继续保持此前的优秀业绩。

而作为基金经理尤其是明星基金经理离职后所要面对的一大问题,对于公募基金持有人来说,最关心的核心问题还业绩的持续性。明星基金经理离开之后,投研后继是否有人,能够持续带来可观的回报。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投研实力较强的公司,基金经理的业绩不仅是依靠个人,也依靠公司投研团队。这样即便基金经理离职,新任基金经理也可以得到既往的支持,基金受影响的可能性比较小。因而单一基金经理离开确实可能产生一定影响,但是在团队成熟度已经较高、制度保障依旧高效的情况下,其实不利影响事实上也是有限的。

不过,面对头部基金不断发力占据市场的大部分份额的情况,中小型基金公司在投研能力、渠道资源等方面稍显不足,加之人才流失问题的日益严重,未来弯道超车压力料进一步加大。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