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络

不要做自己能力圈之外的事

投身市场的小伙伴,每天都有很多问号,除了想一日三餐要吃啥,还总是心系市场波动:

涨了好多天了,我要不要先卖了再买回来?

跌了好多天了,我要不要先卖了避避风头?

震荡好多天了,我要不要先卖了去买别的?

这种短期择时的问题,长期存在于资本市场,看起来似乎有一定的思考必要性。而要不要择时?市场上一直存在两种声音。

正方:2000点以下买基金绝大多数都能赚到钱,3000点以下买基金胜率依旧挺高,4000点以上大概率要承受风险,5000点以上,除非运气极好或者多年持有,否则很大概率亏损。

反方:择时比择偶还难,即便是专业的基金经理,都很难做到,何况是普通投资者,还不如老老实实长期持有。

这也引申出一个问题:几乎每个投资者都知道低买高卖才能赚钱,但实操起来才发现不是那个事儿,很容易陷入高买低卖的怪圈,导致亏损。原因何在?

择时真的很难,普通投资者不具备择时能力

很简单,正如反方观点所说,择时比择偶还难,即便是专业的基金经理,也很难保证择时的准确率。

海通证券2018年的基金业绩归因研究表明:我国多数基金具有选股能力,而缺乏择时能力,且选股能力稳定性优于择时能力。

数据说话:统计全市场股票型与混合型基金,不难发现,在2017年年初至2019年年底的12个季度里,申购量显著增加后的下一个季度,上证综指涨幅大多数为负。更直观的是,上证指数相对高点申购量往往增加,而在2018年四个季度,申购呈现下滑态势。(数据来源:Wind;统计全市场股票型与混合型公募基金)

(数据来源:Wind、基金定期报告;区间:2014Q1-2019Q4;申购总额统计全市场股票型与混合型公募基金)

这足以说明,大多数基民所做的“择时”,起到了反作用,带来了负收益。中银基金权益投资部负责人李建总结了最近五年的运作经验得出结论:“普通投资者还是不要去做择时。国内公募基金经理大多数是行业研究员出身,对行业的微观、中观层面理解可能很深,但对宏观较难把握,而择时主要考量对宏观层面的判断能力,这个要求是非常高的。”

也就是说,即便专业人士也很难保证择时准确性,普通投资者更加不具备择时能力。

改变观念,收益是熬出来的

很多投资者置身市场,都想着通过超越常人的操作,赚取更高的收益。但中银基金李建及其领导的绝对收益团队的观点不一样:“收益是熬出来的,赚交易的钱很困难,但赚时间的钱却容易的多。”

择偶的成功与否,时间长了才知道,但时间就是个秃头的老骗子,只有真正置身市场,才知道想通过短期择时来获取更高收益,简直比择偶还要难。比较容易做到的,是选择一个好的产品,耐心持有,用时间来浇灌出美丽的花朵。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不代表象树资产观点。文中涉及的内容与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