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头条】供需均衡使中国经济长期远离通胀与通缩
沪指3400点上热点轮动加快?牛市仍在,调仓最佳时机来临,你还在等什么?点击立即开户,3分钟极速响应,助你直通“牛市”!
近日,在发布2020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的同时,央行特别强调,目前国内经济运行处于基本平稳的状态,供需两方总体上来说比较平衡,货币政策也保持稳健,而且更加灵活适度,因此,中国经济不存在长期通胀或者通缩的基础。
因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导致停工停产进而引致产品供给缺口突发性放大,期间还有粮食、蔬菜价格的阶段性加速上涨,随后疫情的全球性蔓延又打断了产品供应链,有关通货膨胀的担忧声于是不绝于耳;特别是基于抗御与对冲新冠肺炎疫情损害实体经济以及支持疫后复工复产的需要,央行货币政策在原有稳健的基础上做出了更加灵活的选择,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12.09万亿元,同比多增2.42万亿,M2增速提升到了13.2%,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作为一种思维惯性,有人认为跟随货币增发而来的将是通货膨胀,而且上半年CPI(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8%的幅度似乎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通胀的苗头。
另一方面,疫情已经导致全球经济出现大幅衰退,必然对中国出口需求形成抑制,加之国内消费需求的恢复也是一个渐进过程,经济出现通缩概率似乎在所难免,尤其是继去年同比下降0.3%之后,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在今年上半年又下降1.9%,鉴于PPI落入负值区间已经持续一年零两个月的客观事实,不少人很容易做出我国已经出现典型通缩风险的判断。
短期来看,受到食品价格驱动的牵引,下半年物价还会小幅上行,但随着生猪存量逐渐恢复正常,猪肉供给边际不断改善,因肉价扰动从而再度出现食品价格上涨的概率并不大,加之PPI对非食品价格的压制,今年CPI 上涨目标基本会保持在低位运行趋势;另一方面,国内供给侧复工复产基本到位,产品供给弹性增强,虽然因疫情而受限的民众活动场景已恢复常态以及伴随而来的消费边际改善会对食品价格构成一定力度的上拉,但需求绝对不会远超供给,二者可能会表现出微平衡状态,物价持续、不可逆大幅上涨的可能性自然就很小。
通缩方面,虽然疫后需求侧恢复要慢于供给侧恢复,总需求不足还将压制PPI,但是,国内出口已经在5月份转正,如果不出现特别大的变故,外需持续改善格局在下半年会得到持续与强化;另一方面,随着“新基建”投资的启动与发力、复工复产全面到位带来的就业需求复苏、各地消费券发放以及出口转内销政策刺激出的消费动能释放,工业品出厂价格有望获得一定支撑与拉动,PPI同比降幅可能不断变窄。按照国际上对通缩的标准认定,即总体物价水平在一段时间内持续下降、货币供应量持续下降以及经济衰退等三大特点看,目前中国均未显示任何痕迹,因此,通缩相比于通胀而言就更无须悬挂于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最新预测,今年中国将是唯一一个能保持积极增长的主要经济体,明年经济增幅将提升到9.2%,而且中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并不会因疫情而改变。国际经验表明,经济持续上升通道中,出现通货紧缩几无任何概率,却不排除发生通货膨胀的可能,但具体到中国,后者同样不具备生成基础。
首先,长期通胀缺乏货币政策条件。货币宽松程度是导致通胀的重要因素,而绝不搞“大水漫灌”将是中国货币当局坚守与贯彻的货币政策主线,而且央行也绝对不会像西方国家中央银行那样实施财政货币化,由此决定未来我国出现大规模、全口径货币宽松的概率非常之低,更不可能形成货币泛滥的趋势。退一步说,即便是出于逆周期调控需要出现货币的阶段性超发,也不一定必然形成通货膨胀,如金融危机后的十多年时间西方国家央行采取超常规宽松货币政策,但却始终无法实现通胀率2%的目标;今年为应对新冠疫情全球增发货币多达5万亿美元,物价同样没有出现异动。基础货币如果在流动过程中能够得到很好的管理比如直达和配置到实体经济,就可大大降低通胀风险。
其次,长期通胀的供求失衡土壤中国不具备。物价涨幅根本上取决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相对变化。中国持续多年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实现了工业部门无效产能的较好出清,同时推动了国内工业供给与需求的再平衡;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正转向高质量发展,潜在经济增速远快于主要发达经济体,总供给将持续保持充分,从而可为物价稳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从广度与深度上朝着制造业植入,企业对市场的响应更为迅疾与灵敏,产品结构变得更为优化合理,供给侧可以强力释放出培养与刺激消费的动能,同时,不断升级的消费也能对企业形成引导,供给侧的柔性制造也能更好地满足个性化需求,最终,供给与需求实现了精准匹配与有效对接,既不会出现供给过剩条件下的PPI下行压力,也不会产生供不应求情形下的通货膨胀风险。
再次,长期通胀缺少大众预期支持。中国自2015年实施的通胀目标制度较好地锚定了通胀预期,过去五年年度通胀率分别是1.4%、2%、1.6%、2.1%和2.9%,年年落入目标值附近。另外,今年两个季度的CPI分别为4.9%与2.7%,呈现明显的下滑收敛状态。按照卢卡斯创建的理性预期学派的观点,公众从过去通胀趋势外推的通胀预期将会提高未来的通胀。反过来说,长期低通胀趋势可以淡化与抹掉民众预期物价上涨的心理压力,支持其更加合理地安排消费支出,避免因情绪化而产生的需求拉上式通胀风险。中国的长期低通胀走势正好与此契合,并且预期平稳下的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更是构成了我国中长期物价平稳的压舱石和基本盘。
最后,长期通胀没有外部市场基础。经济结构的升级、新能源车对燃油车的替代、页岩气的开发,多种复合力量决定了国际市场原油供给大于需求将成持续常态,也造就了油价低位运行的长期生态。低油价不仅打开了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行空间,也会对PPI构成持续压制,同时还对CPI中的非食品价格产生下拉影响,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完全祛除了成本驱动型通胀风险,也让中国失去了输入性通胀的压力。另一方面,长期来看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的配置比重将持续上升,同时已经升值了十年之久的美元续升空间非常有限,未来人民币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态势,来自汇率渠道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因此可以得到有效稀释;不仅如此,汇率的稳定必然对国内市场人民币的购买力形成正面投射,一定程度上对货币价值起到维护与输氧功效,进而对物价稳定构成实质性支撑。
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