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账户遇到回撤该怎么办?基金经理教你如何绝地反击!
2020“银华基金杯”新浪银行理财师大赛,火热报名中。即日起至9月7日,报名参赛将免费领取管清友、罗元裳、陈凯丰、简七等多位大咖,总价值逾700元的精品课程礼包。【点击领取】
来源: 雪球
梁宏和王一平,雪球私募界的两大王牌基金经理,他们在雪球相识,从默默无闻到成为雪球上最炙手可热的明星基金经理。
5年前,几乎在同一时间他们发了自己的私募基金,如今他们的代表产品均取得了超过40%的年化收益,成为雪球私募中最热门的两个产品。
而王一平的进化论资产和梁宏的希瓦资产,也双双实现了由2015年开始的5年,资产规模由0增长到50亿+的成就。
那么,他们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投资策略做到如此成就的?答案就在雪球私募“投资黎明”的访谈中。
以下为访谈实录:
5月13日,由雪球私募主办的“领袖私募——雪球投资者大会”上,@梁宏 希瓦资产董事长,@进化论一平 深圳前海进化论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做客雪球私募直播间与大家进行分享。
进化论一平:首先恭喜梁宏梁总拿了金牛三年期的私募,一年期三年期,祝他在年底继续拿五年期,一三五都拿了,最后形成大满贯。
梁宏:三年期的一平哥去年就拿了,我们去年业绩差一点,前年拿了一年期,去年没有拿奖,今年拿了三年期,一平已经连续三年了,“帽子戏法”,接着有希望冲击大四喜。
“进化论”在我心目中最最佩服的一点,应该是从2017年开始量化。
我自己策略是主观多头,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像2018年的时候,碰到跌一年的市场,整个压力会比较大。
进化论从2015年做的时候,也是主观多头策略的产品,到了差不多2017年左右也产生了量化策略,量化规模和主观规模并驾齐驱,而且在去年也获得了私募量化的金牛奖,去年应该说是主观和量化双双获奖。现在是两条腿走路,就像我平时投地产股一样双轮驱动,做住宅做商业。
我想跟一平总聊聊进化论在双轮驱动方面的情况。
进化论一平:实际上如果跟公司跟得比较久的雪球网友应该知道,2015年我们跟梁总差不多同时间发基金,我们俩也算比较好的在2015年的股灾里躲过了三轮股灾。
但在2016年4月份的时候其实我自己就阴沟翻船了,当时我想到两个对策:
1、多基金经理多策略,因为我觉得我肯定还会犯错,那一方面就要稍微分散一些,二是多基金经理多策略,一个人压力没那么大,从公司角度来说可以不断有新人涌现出来,有一个梯队,长期来说对投资人肯定是有好处的。当时第一方面是这样的,主动。
2、因为我有的产品跌到了0.78左右(最低的时候),清盘线是0.75,当时我在想要怎么办,因为自己是学金融工程的,就读了大量文献,把以前学的东西重新拾回来,自己设计了一些因子,刚好在2015年底时就做了布局,把我们公司现在的CTO的李靖找过来了,他在人工智能方面比较强,当时那个年代做人工智能的真的特别特别少,我把他邀请过来,两个人一起做研究和开发。
一方面做金融工程的线性模型,另一方面又能进行非线性组合,就这样两人配合。后来研究时间远远超乎我的预期,我原来想是不是三五个月就能搞出来,实际上非常困难,我们在2017年初才把第一个版本正式做出来,在模拟盘已经很成熟的情况下才开始用实盘来做。后来发现我们从2017年2月份到10月份,效果比起市面上的量化基金表现好像略好一些,我们就比较有信心,2017年10月份时就直接发行了一系列产品,确实也在2018年时取得了比较好的收益。
但量化这个东西,其实大家不要觉得这个东西是一劳永逸的,模型研究出来了以后就可以坐在那里躺赢,其实完全不是这么回事,量化界竞争其实是非常激烈的,激烈到很恐怖的情况。你面对的那些人可能就是清华、北大、MIT、斯坦福,各种博士,大家有不一样的功底,我还是比较偏逻辑、一些金融工程的东西,跟他们去抗衡。
其实它不是一个很好走的赛道,或者说它是一个特别特别难走的赛道。现在我研究股票和研究量化的时间基本可以说是一半一半,我已经在量化策略部待了一年多时间了,因为我们公司没有老板座位,平时我是轮岗,研究部坐半年一年,量化部坐一年,交易部坐一年,平时公司里到处窜,大体来说是这样。
到2019年的时候我们发现非常多机构都开始用人工智能了,一下子我们的比较优势就下来很多,2019年我们平均量化的收益率可能也就6到7个点,2020年以后到目前为止,因为后来我们自己去迭代开发,开发出了一些新的策略,包括把以前一些遇到的问题也解决了。所以今年以来我们自己的收益率也挺不错的。基本又重新回到了比较领先的第一梯队的收益率,我觉得一直以来都需要不断迭代,对于金融工程这个东西,相对于基本面的主观研究还是会有不一样,当然两者之间可以结合,我相信很多灵感还是来源于交易或判断,可能这是我们的量化跟别人纯数理统计不一样的地方,我们讲究数理统计跟交易逻辑必须相结合,或者是经过二次检验以后我们才会把一些因子放进去,大体来说是这样。
因为我们有主观又有量化,多策略所以基金净值可以更平稳一些,回撤也会更小一些,当然从攻击力来说有得必有失,但我们是长期来看,因为这里很多投资者还是比较偏理财性质的,大家认购你的基金也不是一定要暴富,他们希望比银行/信托的收益率高一点,所以我们考虑做私募公司跟个人炒股不太一样,有些人钱比较少的时候希望暴富,但很多投资者投资的数额其实也不小,更多情况下大家还是求稳的心态,因为现在我们也管了65个亿,任重道远吧,希望比较平稳的给投资人运作,这样会比较好一些。
我再问宏哥一个问题吧,最让我佩服的还是宏哥原来是一个美股交易员,做T0的,到现在你会转变成真正的价投,我知道你有一些股票已经握了两到三年时间了,我想问一下是什么东西驱动你能够有如此大的转变,并且坚持下来?因为我觉得巨大交易风格的转变其实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
梁宏:我自己觉得,我最早是做美股T+0交易员嘛,T+0交易其实是杠杆很高的交易,我可能放几万美金,就可以放几十倍杠杆,然后做T+0交易,交易以后获利的钱其实对我来说只是现金流,没办法做复合滚动。当时我做美股的时候,其实我平时美股交易获得每个月的奖金,拿到这个钱,其实我自己也是想去做投资的,我当时就以港股为主做一些基本面+趋势结合的配置。之后我不做美股以后一直是基本面+趋势的做法,持股时间短的几周几个月,长的话半年一年,当然一年对当时的我来说已经挺长了。
慢慢的等我做基金以后,我发现一方面是资产规模越来越大,第二方面是自己觉得,如果你真正能找到一支非常牛逼的股票,能够穿越牛熊,很牛的一支股票,远比你做很多股票切换,包括高抛低吸,躲这个躲那个,追涨杀跌(收益要好)。
比如微软的比尔.盖茨,他之前卖了很多自己的股份做很多投资,投这个投那个,最终投资的资产远远不如他当时持有微软股票的股份来得更值钱,他为了做很多其它投资把微软股票卖掉了,事实上如果他不卖微软股票,会获得更高的收益。
而且我看到所有财富金字塔顶尖的人,不管是海外全球排行,世界福布斯还是国内财富排行榜,身家几百亿美金的,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财富的表现形式都是股权,不是黄金、不是现金,也不是房子,身家几百亿美金基本都是以手里的股票体现价值的。
这么大的资产都是哪里来的?都是通过长期持有一个公司的股份,也许他是这个公司的大股东,也许他是这个公司的管理层,也许他只是这个公司的财务投资人。
比如孙正义这种。他就是持有一个非常看好的公司投进去,然后日积月累,持有很长时间,五年、十年甚至二十年,然后他就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从而登上了世界财富最顶尖的层次。他们的财富都是靠长期持有一个非常好的公司股份做出来的,我看到最有钱人的财富是这么表现出来的,他是靠什么方式来的。
我从中体会到,如果我能从二级市场(不管是A股、港股还是美股)物色到非常好、非常有前景的公司,忽略它受市场的波动或信息产生的波动,我持有这些股份,只要我对它的基本面研究够透,前景大、天花板高、在行业内有非常大的竞争力,我持有这些股票,随着时间的积累我获得的收益会越来越多。
资金量小的时候做一些高抛低吸可以提高收益率,但随着资金体量越来越大,几十亿、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规模,如果我不断择时、板块轮动切换,其实这些东西都已经做不通了,而且做了以后反而还不及我持有厉害的股票来的收益高。所以从这种方面的体会让我自己的主策略变成了寻找基本面(股票)。
其实我是做基本面投资,我不把自己叫做价值投资,价值投资可能是喜欢买便宜股票人的思路,我喜欢买的,便宜当然好,如果不便宜,公司好,我也愿意接受,而且我不是单纯只看PE的人,各种各样的估值方式在我这里都是行得通的。所以我是选择一个比较好的公司、比较有前景的公司长期持有,我就把它叫做“基本面投资”,目前选股和持仓周期都是围绕基本面和长期投资的思路去做的。
我自己想学财富管理,一是想管理大资金,二是觉得如果选到好股票,长期收益率也可以变得很高。很多短期机会,策略多样性方面,我就把机会留给下面的研究员和交易员,让他们来多样化我这个产品的策略,来平衡净值波动,短线的机会就让他们去做。有时候因为一些股票有短线机会,仓位也就是几千万,这些机会我就让给他们了,自己不参与了。
我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从美股T+0的一笔交易几秒钟,到现在一笔交易几年这样一个漫长变化的过程。
进化论一平:那你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些短线交易机会,可能一开始转变时你明明看得到这个钱是你可以抓得到的,你怎么样控制住自己的手不去做?
梁宏:其实有时候有一些闲钱的时候我会去做一下,但更多的时候是没太多闲钱,有时候我觉得这个公司我太看好了,仓位就建得很重,流动资金就不是特别多,如果有一些觉得短线确定性的机会,我有时候也会参与一下的,仓位不一定很多,其实就是象征性的买个几百万或一两千万,对整个基金资产占比可能也就是0.1%到0.2%,净值贡献是非常有限的,有时候为了解解馋,参与一下也是可以的,但总体不是太多,我会把机会让给研究员,让他们去做。
进化论一平:如果你已经满仓了,你觉得你买的都是很优秀、很不错的股票,突然出现了一个你觉得比你持仓股票更优秀的股票,起码要配10到15的仓位,怎么办?
梁宏:先深度研究一下,如果确定非常优秀的话,因为我持有股票也不是两三支,基本我愿意拿长线股票,我们持有的股票其实挺多的,我一般都持有几十个股票,最重的股票是17%的仓位,剩下的可能是8%、9%、5%、4%……仓位差不多是这个样子,如果发现好的机会,我会在其中切换一点仓位出来,不是那么难。
进化论一平:相当于你把所有股票平均都卖一些?是不是每个都减一点?
梁宏:不会。我会把自己觉得相对较差的减掉的,自己非常看好的一些公司舍不得卖的。而且我买股票,有时候左侧也会买,有时候右侧也会买,都会买,有时候左侧先建底仓,右侧感觉图形好的时候再把仓位加上去,都会有。而且资金量大了以后常常会买在左侧。
进化论一平:大家都想知道我们对现在市场的看法。
梁宏:你先说吧,前几天我跟你微信聊的时候,上次你也说了挺多,包括对A股市场、美股市场,尤其是今年以来中国疫情,海外疫情发生之后,市场比较大的波动,就过去市场的理解和未来一段时间,不管是哪里的市场你都可以说,讲讲你现在对市场的观点吧。
进化论一平:我先说展望吧,现在我觉得挺难的,优质股票,医药、食品饮料一点都不便宜,预期都打满了,科技股的β天然的高,它的波动性太大了一些,包括我自己年初那一波赚得非常爽,但疫情出现以后跌下来,跌得也挺惨的,现在逐步在恢复,还是心有余悸。
在现在这个阶段,至少对于整个板块,相对来说我会觉得很难受,对于整个市场来说,今年向上的空间可能还是要取决于政策刺激力度到底有多大,但现在的市场大家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无论是美股还是A股,基本都涨回了疫情前,但很多企业的运作、资产负债表也是实实在在受伤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炒股是炒预期,大家都觉得这是一致性的,可以过去。
再讲讲过去吧,之前我对这个东西是抱有一定疑虑吧,但后来尤其对于海外,发现疫情都没结束,为什么股市能够涨回来,其实这也让我思考了很久,但后来我非常后悔,我觉得我的逻辑上出现了特别严重的错误:惯性思维。我用了中国的逻辑去套海外的市场,就像那些老外不理解A50一样,他去做A50也一样被我们套,是一个道理。
为什么我说用中国的逻辑去套海外的市场是很大的错误呢?因为我发现很多投资者都会说海外疫情没有结束,他们的股市就涨不上去。这实际上是非常中国化的思考,疫情不结束不能复工复产,所以不能这样做。
但我觉得海外的思维是另外一层,本质上来说,股市涨不涨是由经济行不行决定,并不是由疫情行不行决定,只是疫情会不会影响到经济,疫情在什么情况下会影响经济?死亡率特别高的时候。因为这时候生命的代价特别大,但如果疫情的死亡率降低到像流感一样,比如现在发现瑞德西韦在早期运用可能会有比较好的疗效,包括海外各种医疗物资,呼吸机、口罩等都准备得差不多了,甚至回过头来我自己很自责的一点是,我没有去看韩国、日本、新加坡的经验,人家其实并没有大范围的停工停产,但人家一样可以比较平稳地度过疫情,实现经济发展跟疫情之间的平衡。
所以我觉得在中国,疫情没结束,经济一定起不来,这种惯性思维更多是因为我们处在国内,但实际上死亡率其实不会特别高,在经济上两者可以取得一定的均衡,对于美股涨回来我们就可以理解了,每天都上万例的新增人数,为什么美股还能涨回来呢?想到这里我就能够理解了。
但企业的复苏,比如要再新高,可能要涨到比疫情出现之前企业的基本面更好,这是其中一个。另一个就有可能是因为货币的泡沫直接导致了股市上的通货膨胀,原来的5000点跟现在的6000点是一样的情况,这就有可能出现新高,这都是有可能的问题。但问题在于现在来说下手会比较难一点,相对来说会比较纠结,所以我可能会更关注结构性的一些机会,对于大盘,我个人还是保持相对谨慎的状态,因为我觉得现在这个位置也不是可以特别激进的时候,更多是想政策更进一步明朗,或者在政策里梳理结构性机会。
总得来说现在的A股不便宜,当然它可能会比较长时间的不便宜,因为我们的QFII已经放进来了,包括港股通也放进来了,没有限额。
在这个过程中,海外资金的借贷成本现在非常低了,我就买A股的大蓝筹、高股息率的,我把你炒得很高,这些都是有可能的,在这种状态下,一方面可能会想看得更清晰一些,另一方面,至少目前为止我觉得还是稍微谨慎一点,看看有没有一些结构性的机会,因为通胀到底能不能带来股市大涨,其实我自己心里还是打个问号的,尤其在M2大幅超预期以后,股市走势还不错,但也没有那么强劲,我还是想再多看一看。
梁宏:平哥你说说结构性机会吧,哪些板块是你未来相对比较看好的,你比较看好的一些行业。
进化论一平:我现在可能会去看手机产业链的,因为一些公司估值相对来说我还比较能够接受,另外是整个5G的换机周期,下半年到来之后,我觉得还是可以看一下的,这是一方面。
另外是汽车相关的市场,包括电动车、零配件、4S店,也不是单纯看电动车,可能还是要看一些具体股票的估值,但对于整个车市来说,我觉得肯定会在基本面上有一定好转,因为我自己做研究发现,每次疫情过后,人们对于私家车的需求都会增加,另外本来车市经历了两三年的谷底,本身也会有经济周期的触底反弹。
剩下的一时间忘了,想起来再说,反正大体来说就是手机产业链、汽车相关产业链,包括新能源、零配件、4S店这些,就看什么估值低一些、增速高一些、商业模式好一些的公司,如果商业模式不够好的话我就要求增速高,大体上来说是这样。
梁宏:那我说说吧,其实我一直是死多头,总是觉得市场往好的方向发展,其实我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2017、2018、2019到今年,差不多快四年时间了,我的仓位基本就没低于过80%,基本在80%到98%之间徘徊,总得来说一直是重仓,包括2018年也是重仓扛过来的,因为我相对来说是选股思路,当然对市场也会有点判断,但老判断错,年初疫情刚出来的时候我说3500点,好像被他们打脸了,所以对短期市场我也看得不是很准。
但我自己一直是自下而上的选股,长期来看行业我肯定是最看好医药医疗行业,因为对这个市场我自己一直挺乐观的,也许涨了也许跌了,说不清楚,钱反正挺多的,短期肯定是有振荡有波动,各种各样的因素,包括中美关系、国内疫情、海外疫情,各种因素都在里面,你说这个市场怎么走,我也说不好,但我知道一些优质公司每年利润都一直在往上走,包括今年还在往上走,钱就越来越多了,我如果抱着长期基本面投资的思路去,这些股票我拿着就行了,长期来看总归是越来越新高的。
对市场我就这么想吧,我也说不清楚,但具体涉及到行业,我最看好的肯定是医药医疗板块,其实从今年年初开始就这样想了,当然今年年初也因为疫情受益股赚到了一点钱,现在阶段有些股票涨得比较高了,不是好的短中期买点了,有些股票可能还是短中期可以减减仓位的时候,但站在更长的时间点,比如三年、五年、十年来看,这个板块肯定是最值得配置的,因为整个行业增速非常快,本身中国收入提高,各种消费都有9个点以上的增速,医药这块增速就更快了,而且中国未来数十年的老龄化程度一年比一年厉害,我觉得未来医药医疗这块是一个很长期、很成长、很确定的大行业。
我估计整体行业也会在15%左右的增速,里面一些细分行业,像骨科什么的可能有20%以上的增速,里面好的优质公司增速可能会更快,整个医疗医药,你可以看出来最近一两年高瓴投的,高瓴基本投医疗、医药、消费,还有其它的互联网、新兴科技,投在医药医疗板块里的股票是最多的,各种赛道,各种CRO、CMO赛道、一篮子股票都投过去,包括各种医疗器械赛道,骨科,心脏瓣膜公司,三家全部投过去,高瓴这么投资也代表了他对整体行业大方向未来的看好,也许哪支公司能胜出,或者大家一起发展得很好都有可能,他基本是以投资赛道的形式,一篮子股票投过去。
我自己也比较看好这个长的行业方向,所以在这里面,目前我们也有两位医药研究员,所以医药这方面未来肯定是可以让我把整体基金仓位配置到30%甚至到35%、40%的行业板块(长期来说),当然短期已经涨得比较多了,我可能会减点仓,但还会在很多细分赛道里不断挖掘公司,等待比较好的买点。
其它一些行业,消费这块目前也是比较贵的。零售渠道这个行业分线上和线下,还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线上是电商,像美股除了阿里最近走得有点弱以外,其它的拼多多、京东最近也走得非常好,京东也回港股了,包括我看最近景林的一些投资持仓,他们在电商板块也布局了比较多的公司,我自己也比较看好零售赛道,因为整个涉零增速在9%左右,里面的一些优质公司增速非常快,目前电商整体行业有20%以上的增速。线上电商,线下超市,还有一些外卖等,这等于是零售渠道,渠道这块我自己也愿意花10%甚至20%的资金量去配置。
我前面提到医药医疗,还有零售渠道,医药医疗很少受经济影响,零售渠道对经济有一定影响,但大多数是必需消费品,影响也没那么大。相比科技来说,科技有一定的周期性,科技在进步,而且新老更替非常快,做科技股研究员需要盯得非常紧,要有及时信息,了解订单情况、产品变化,而且有每隔几年的周期属性,这块我们当然也会投资配置,但更适合做一两年或半年一年的时间段配置,如果你是长周期,因为我说了,我喜欢三年期的长周期配置,这基本就是要穿越牛熊,穿越经济周期的,我前面提到了医疗、医药和零售渠道,不管是线上线下还是外卖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我自己觉得更适合我自己长周期穿越牛熊忽略指数的配置,相对来说波动性可能没有纯科技股那么大。这两个板块配下来可能会有50%甚至60%的仓位。
剩下的还有一些穿越周期的,比如教育,物业,物业我现在就下不了手了,可能只能从港股或新上市的一些物业股中寻找还没有被挖掘的机会,到时候看看有没有捡漏机会,现在已经上市比较久的物业公司过去一两年里涨幅都是5到10倍,目前也下不了手了,也没有多少仓位。
还有教育行业,这里分四块:教育培训,互联网教育、高等教育、K9/K12,教育板块也是我自己愿意配10%左右资金的(领域),因为行业比较稳定,需求也没有什么经周期性。这些都是长线标的,可能会有60%多的仓位,剩下百分之二三十的仓位我可能会根据市场的热点去配置一些,比如科技、太阳能、新能源汽车,看好基建的话阶段性配置一些产业链路径比较短的水泥,还有一些互联网龙头公司,游戏公司等,根据不同阶段,可能是半年一年或几个月的周期来配置,包括猪股,现在我没有猪股,之前也做过一段时间的猪股,像这些可能会占据我20%到30%的资金,根据市场状况,短周期半年一年的去配。
前面我讲的几个行业板块是我会花三年甚至五年、十年的周期去配置的一些行业板块。短中期的那些板块我自己会配一部分,更多留给下面的研究员、交易员,他们每个人管几千万的资金,他们去做这些板块上的配置,因为他们这方面做得也比较不错,收益率会比我的长线标的更高一点(短期来看)。
我自己的整个配置是这样的,我就讲这些。
进化论一平:宏哥你分享了配置,我也跟大家说一下我这边的配置吧。
首先我整体的仓位其实不是特别高,大概就是六成到七成左右,大概集中在什么领域呢,有医药、地产、科技、物业,刚刚你说物业,我笑了。我其实很羡慕你的教育,你也知道,我很想买,但买不到了,要跨境嘛,额度都在你手上,买不到了,但对你还是很佩服,我这边大体上来说是这样一个配置,其实科技我非常强调要有一定的预期差,后面很多人会比较警惕,这块我自己也比较熟一些,地产的话,我拿的估值是那种很低、增速不错、分红又很高(大概8%左右分红率)的公司,今年地产股整体走得一般,但那个公司走的还算比较强劲一些,大体上来说就是这样的配置。具体来说,我的深度做的肯定不如宏哥这边深度来得深吧,大体来说是这样。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提问吧,今天因为是针对大众的,所以一些私募基金的推销肯定是不可以的,个股我们也不太能说,大家可以问相对大众化一点的问题,我们就一起回答大家吧。
梁宏:问地产的。我们的地产仓位还是有的,地产仓位现在不是那么高,20%左右吧,我是分散在很多地产股里的,可能分散在六七个地产股里,有一些中小型的地产股,股息率非常高、估值非常低、业绩增速也不错,也有做两轮驱动商业结合的地产股票。
地产板块我自己觉得不是长期投资的一些标的,我自己更喜欢一些长期赛道,鉴于现在降息,资金成本非常低,钱非常多,所以地产板块我还是做一定的配置,也算行业重仓配置吧。
但从刚才讲的三五年长周期来说,地产肯定不是我的长期逻辑标的。
进化论一平:有朋友问怎么看我年初说的那几个大行业。
物联网肯定还是看好的,我觉得未来两三年还会爆发,但物联网这个行业,因为现在还没有业绩,但有些公司布局得特别好,后面的利润肯定会释放得非常好,但现在没有业绩,肯定要接受整个市场比较大的估值上的波动,其实这个东西也会很难受,大体上是这样。物联网这块很低,当市场环境不太好的情况下去布局肯定是比较好的。
AIP,就是苹果5G手机,出了四款,两款高端的一定会用毫米波,用AIP来封装,封装,封测的企业大家自己去查吧。
油运大家可以看到,现在的石油价格还处在低位,大量油轮甚至被拉来做海上浮仓,我这边看了一下油运底部的价格,因为海上浮仓平衡点大概是4万美金以上,油运价格大概在6万美金左右,总的来说向下空间也不大了,最主要看疫情能不能继续恢复。反正A股的价格也下来了,这里就是一个比较左侧的价格,去低吸,耐心地看,因为今年总的来说油运股利润肯定还是很不错的,PE也不会特别高,大概是这样一个情况。
云计算的话一直以来都很景气,非常景气,大家看很多云计算的公司都已经新高了,反正估值也不便宜,这个板块肯定是看对了,但你说现在高高在上,我去推荐,现在把握起来非常不好说。
这就是我今天想说的,基本也就到这了。
梁宏:时间差不多了,今天就到这里。
王一平,进化论资产创始人,首席投资官,A股、港股、美股交易经验超10年,擅长金融工程建模。进化论资产管理资金规模超70亿,多次获得基金业金牛奖、英华奖等荣誉。
梁宏,希瓦资产创始人,首席投资官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从事美股职业交易员6年,并在美股、港股、A股三地市场超过10年以上投资经验。希瓦资产管理资金超50亿,多次荣获私募金牛奖、英华奖等奖项。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不代表象树资产观点。文中涉及的内容与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扫二维码 3分钟开户 紧抓这一拨大行情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