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享】攒点存款不容易,金融陷阱要警惕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临近以及这一群体社会财富积累的逐步提升,正在令养老理财领域成为各种骗局的高发区。《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7)》显示:超过95.5%的调查对象正在(或计划)通过不同方式进行养老投资、理财。但是,超过30%以上的调查对象在这一过程中有上当受骗的经历,其中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受骗的比例比其他人群更高。
长江学者、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甘梨的课题研究表明,仅2017年,中国家庭因被诈骗产生的损失总额或超过3100亿元,而其中老年人受骗比例比其他人群更高,为7.9%。
案例:杭州一位86岁老人理财被骗250万元
别看王奶奶已86岁高龄,但她身子骨硬朗,思维很清晰,这些年来她攒下了250万元,并且一直都是自己在理财。2014年,因一位老友的推荐,她开始在一家哈尔滨生物工程公司做投资,公司法人承诺年收益率至少20%,并且每个月支付利息。自从尝到甜头之后,王奶奶的投资金额逐渐增加,从最初的每笔5万到后来的每笔几十万,渐渐地将一生幸苦攒下来的250万元全都投了进去。2016年,公司法人表示公司要上市,未来回报率会更加客观,王奶奶信以为真表示继续持股不赎回本金。2017年8月份,公司又告诉王奶奶因着手上市所以资金不进也不出,并与她签署了一份“股权质押协议”让王奶奶安心,承诺在2017年11月之前归还250万本金并逐年支付红利。但随着归还本金期限的临近,公司开始各种理由延期支付,渐渐地连电话都打不通,至此王奶奶感觉不对才告诉家人,求助媒体。
问题来了,
为何老年人容易上当呢?
第一,理财知识缺乏。绝大多数老年人缺乏金融知识,获取消息渠道相对比较单一,因此容易受一些所谓“老友”的影响,在骗子的忽悠下进入高风险的投资领域,从而遭受损失。
第二,高额回报引诱。近年来,在各地人民检察院办理的众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等涉众型金融诈骗案中,大部分受害者中是老年人。这类诈骗案无一不是用高额回报来吸引老年人加入,屡屡得手。
第三,乘虚而入的“亲情”。犯罪分子惯用的手段就是“以情动人”,例如,逢年过节电话问候、天冷天热短信提醒、甚至有上门帮老人整理家务、陪老人看病……等等,简直比亲生子女的关怀还无微不至,让老人在感受到“亲人”般的温柔后一步步进入他们的骗局,深陷其中。有些老人即使在资产受损时还不能相信这是事实,宁可相信喊“叔叔、阿姨”的推销员,却不听儿女的劝告。
第四,诈骗手段防不胜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犯罪分子使用的诈骗手段也是越来越高明。各种电信诈骗的电话和短信防不胜防,各种披着高科技外衣的骗局层出不穷,各种打着做慈善外壳的陷阱目不暇接。
合煦智远基金温馨提示:
攒点存款不容易,金融陷阱要警惕。
老年人如何提高警惕?
投资建议如下:
1、高息理财需谨慎
对于防范高收益诈骗风险,老年人最好别当场做投资决定,可以先了解下平台的安全性或征求子女的意见,经过多方了解后再做决定。
2、分散投资有必要
老年人进行投资理财的目的其实很单纯,都是希望能更好地为晚年生活提供保障。因此“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建议老年人分散投资,对于没有把握或本身风险大的投资方式一定要谨慎选择。建议选择与您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
3、正规渠道最关键
很多老年人接触的证券市场信息较少,大多也都没有专业的理财技能,因此很容易被一些非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广告吸引,为此可能遭受较大的财产损失。投资者可以通过中国证监会网站(www.csrc.gov.cn)查询合法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名单。合法机构名录链接:http://www.csrc.gov.cn/pub/newsite/zjjg/hfjgml/xqhfjgml/
4、莫贪图便宜入圈套
老年人往往乐于参加“茶话会”、“大师免费授课”、“免费旅游”等活动,但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需要投资者认真思考,并加以提防。
给予老人更多的关心和爱护,还他们一个诚实有信、安全放心的投资环境。
风险提示:本文章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公司进行删除。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请在投资基金前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法律文件,了解所投资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情况购买与本人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产品。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
扫二维码 3分钟开户 稳抓牛股回调良机!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