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白格尔 冯诺

大学脱去“皇帝新衣”?

一夜之间,中国似乎已经跨入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行列。

原因无他,清华大学宣布已建成世界一流大学,

另外25所985大学也基本完成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

成绩可喜可贺,但却引起舆论争议。

“世界一流大学”的自我肯定,被认为是“皇帝的新衣”。

很多人认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客观指标,不能是行政验收下的产物。

顶尖学术,优秀学者、原创成就、自由思考、开放创新,这些才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底色。

那到底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其实存在很多不一样的标准。

中国有广大优秀生源,拥有“一流大学”本在情理之中。

只是行政验收的方式,既无科学标准,又无惯例佐证。

行政验收让人担心,因为它触碰到一流大学的“不可能三角”。

1

学术上的“不可能三角”

这个世界最优秀的学府,最终还是用学术成就来说话。

如果要取得杰出学术成就,就存在一个不可能三角:

一流大学、顶尖学者和行政涉足三者不可兼得。

一流大学追求学术上的“伟大成就”和“国际影响”。

顶尖学者则要求治学环境公平、思想开放、理论自由。

行政涉足则意味着,用非学术的手段去影响学术思考。

如果追求一流大学和顶尖学者,那么行政涉足要降到最小程度。

我们应该允许优秀学者特立独行,在理论上兼容并包,才能让二者处于自由竞争的关系。

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是一流大学,而行政干涉过多,就很难再招聘到顶尖学者,没有顶尖学者就无法维持一流大学的水准。

如果学校用钱招聘来很多顶尖学者,但行政干涉过多,那这些学者也很难发挥出自己的能量,一流大学也难以建立。

这个不可能三角,已经被世界一流大学无数次的证明。

2

师资力量的“不可能三角”

一个好的大学,除了顶尖学者,还需要招聘更多优秀的年青老师。

只有这些优秀的年青老师沉淀下来,才有可能创造学术成就,培育顶尖人才。

不过大学招聘往往表现出工资低,要求高,任务重的特点。

对于一份正常职业而言,应聘者往往看重待遇、工作量、是否符合要求。

一般招聘要求高的工作,要么待遇高,要么工作舒适,才能吸引人才报名。

而待遇低的工作,往往也要求低,任务量轻。

任务重的工作则一般要求低,待遇高。

而大学的招聘却是一种“不可能三角”式的招聘:

很多人可能想像不到,刚入职的大学老师薪酬较低,招聘条件要求却比大部分的岗位要求苛刻:在国内外知名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在SCI/SSCI/CSSCI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等;

与此同时,大学教师的工作任务也并不轻松(见下一个三角)。

这种要求高、待遇低、任务重的工作,只有靠人才的“奉献精神”才能成为可能。

为了逃离这种“不可能三角”,很多优秀且愿意研究学术的年青学者,最后不得不离开大学。 

如果最合适的年青力量不能被吸引到大学,并且参与到学术研究或者教学中来,那么学校要成为“一流大学”并不容易。

3

教学考核的“不可能三角”

就算有一些优秀的学者应聘成功之后,事情并没有变得轻松。

因为他们并不能投入到学术研究以及认真教学中来。

教师一般不会获得稳定的职位,而是签订3-5年的合同,如果完成考核则可以续聘,考核失败就要被解聘。

而考核的主要标准是论文发表情况:即要求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而想要在一个高质量的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就需要花费大量的实践进行研究和写作,还需要等待漫长的审稿周期,那么数量就不可能多。

如果既要数量又要质量,那么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同时要求满足这三点,则“考核通过”几乎成了不可能。

2018年,网络曝光武汉大学青年教师淘汰率为97%,正是这种考核不可能三角的产物。

为了应付各种报表、申请书、档案材料撰写,青年教师耗费了大量心神。

这些新生代力量,不能把他们的创造力和智慧用在学术或者教学中。

他们把太多时间用在了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中,而这些细枝末节的事,却影响到他的未来人生。

4

博士毕业的“不可能三角”

博士作为一流大学后面的预备力量,也遭受“不可能三角”的折磨。

2020年,我国博士规模扩大到10万人。

然而由于博士只有发表足够的期刊才能满足毕业条件,而期刊的数量又是相对稳定的,那么很多博士的正常毕业就成了不可能。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我国的博士未正常毕业概率逐年上升,2017年,博士未正常毕业率就已经高达65.7%。

这种毕业“不可能三角”在文科博士中尤为常见。

由于文科类的CSSCI期刊(简称C刊)一般以关系稿、约稿为主,偏爱教授而歧视硕博的稿件,文科博士还会面临一种套娃悖论:

C刊大多不发博士生的论文→博士生要发2篇C刊才能毕业→C刊大多不发博士生的论文……

而C刊一般由一些资格特别老的教授担任,这些人已经形成了自己圈子,甚至存在某些灰色产业,博士很多时候不是去真正研究学问,一开始就在找关系如何发论文,这无疑会影响到真正的学术研究。

有一种气质,叫做大学

迫切希望拥有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这是我们的共同心愿。

清华北大世界排名并不低,说是“一流大学”并无不可。

只是行政验收下的“世界一流大学”,是自己给自己打分,缺乏说服力。

大学评级要通过多年探索形成体系,最终累积出评级声誉。

而不是一帮人跑去学校转几圈,然后开个会宣布成为世界一流。

回归本质, 我们的目标是建设真正“一流大学”。

这要求大学抛开形式主义,对学术保持极端之尊重。

德国曾经在19纪世纪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大学,它贯彻的是“科学自由”、“科学无权威”宗旨,诞生了众多思想家和科学家。

一流大学的“不可能三角”并非死局,

产生大学的中世纪欧洲推崇“大学精神”:自治、契约、博雅、理性;

蔡元培先生的意见:学术自由、兼容并包;

美国哲学家怀特海说:一所大学是充满想象力的,否则它什么也不是;

爱因斯坦认为,青年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

更多人认为“大学精神”就是追求真理;

…………

要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不能过于在乎“行政验收”这种形式。

因为有一种气质,叫做大学。

“本文转自公众号 量子学派——专注于自然科学领域(数理哲)的教育平台”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