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赚钱效应升温,风格却不断切换,抓住低吸潜伏的好时机!立即开户,踏准节奏,不错过下一波大行情

2020年是全球危机的一年,也是孕育了众多机遇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看到许多新技术正推动着生活形态的线上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我们看到一些改变正在发生:包括线上渠道的进一步下沉,例如,诸多线上平台今年活跃用户数量的快速增长,增长幅度达到20%~50%;品牌触达客户的方式正在改变,例如,一些运动品牌通过APP为宅在家里的消费者举办健身活动,通过微信营销增加获客量,汽车品牌通过直播平台营销;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催生着各行各业新业态的发生,例如,消费者由远及近的采购催生了社区电商万亿的潜在空间,众多互联网公司通过优化流通环节效率极大地压缩成本;还有人工智能的落地,例如,扫地机器人和智能驾驶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创新明显提升用户体验。以上这些例子正是中国经济在今年疫情重重困境背景之下突围的一个映射,亦是人类社会正在突破原有的工作与生活形态,向着更加智能化方向行进的一个表征。

回顾近代200年人类文明及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发现,每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背后主要的驱动力量有两个:技术与能源。从英国发明蒸汽机拉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到到以电力、内燃机、炼钢等技术创新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通信、电机、钢铁等下游应用的规模化发展;再到第三次以计算机技术所驱动的数字化革命,开启了人类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科技进步。时至今日,我们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当中,这一轮变革则以清洁能源、5G、云计算为基础,运用人工智能进一步增强人类的脑力活动,使整个社会的自动化和数字化程度大幅提升。在这样的趋势浪潮中,中国的优势及需要继续追赶的领域分别在哪里?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清洁能源的发展至关重要。在不断优化的成本及效率推动下,未来50年,光伏、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将占据电力供给的40%~60%;另一方面,以电力替代石油作为驱动能源的电动车将使用光伏提供的可再生能源,形成清洁能源供给及需求的闭环。2020年,光伏与电动车的渗透率已经接近加速发展的拐点,预计未来或将迎来十年十倍的增长空间。而中国企业目前已占据光伏及电动车电池供给的70%及30%的市场份额,未来将充份受益于清洁能源的发展。

智能化技术,是人类由数字化时代跨入智能化时代的关键要素。智能化技术从上层应用到底层技术分别为:互联网生态、智能硬件、人工智能、云计算、5G、半导体。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我们可以将这些技术理解为人体中的神经网络、神经末梢、大脑、血管及心脏。在这些技术的演进当中,中国已在部分领域取得成就,例如丰富的互联网生态在过去十年已取得全球20%的份额,中国智能手机品牌已占有50%的市场份额,电子零部件供应链占据25%,5G的关键专利占到20%且预计拥有最庞大的5G用户,云计算中的中国龙头企业份额已占到10%,唯独半导体技术目前的市场份额依然仅停留于个位数,可谓万事俱备,只欠“芯片”。

中国半导体行业将如何破局,我们不妨从天时,地利,人和的角度分析。首先,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某些关键技术形成全球化规模和竟争力,皆需要10~20年的发展时间,这个过程绝非一蹴可及,例如日本汽车企业,中国台湾的芯片制造,韩国的内存芯片,中国液晶显示屏及高铁等行业,都是在产业转移的更迭趋势中,结合战略布局,长期不懈地投入及工程师红利等因素取得竟争优势。再从天时及地利的角度来看,半导体正处于十年高速增长的初期,中国的互联网生态和智能品牌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沃土,国产化需求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从人和的角度来看,我们仍需重视半导体高端人才的引入、留任及培育工作。有稳定的公司治理、管理架构及核心技术团队,对一个芯片公司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看到海外晶圆制造龙头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其灵魂人物的高格局,奋进的文化,重视诚信与承诺的价值观,以及人才培育的理念,都是值得本土半导体企业学习的对象。此外,加大高校的半导体专业覆盖及资本市场助力都将对这个行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而当下值得欣喜的是,我们看到中国的半导体行业正在克服万难,砥砺前行。

身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朝中,我们将持续在5G、人工智能、云计算、清洁能源、互联网及智能硬件生态中挖掘出优秀的企业管理人,他们能够不断通过“创新”,“精益管理”来创造或重塑价值,我们相信这些这些优秀的管理人及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终将建立起领先于竞争对手的护城河,成为更具长久生命力的”平台型“企业,并在未来的竞争保持优势地位。而我们的投资亦将围绕上述逻辑展开。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元年与资本市场发展的三十周年不期而遇,吹响了下一个十年乃至三十年投资的号角。于我们而言,投资既要着眼于当下的变局,更要把握长久的机遇,深刻理解经济变化在投资逻辑中的映射,亦是我们的投资决胜未来的关键。

风险提示:本材料中的观点和判断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或实际的投资结果。本基金管理人不保证其中的观点和判断不会发生任何调整或变更,且不就材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基金产品由基金管理公司发行与管理,销售机构不承担产品的投资、兑付风险管理责任。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