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资中常见的人性弱点(3):锚定心理
市场赚钱效应升温,风格却不断切换,抓住低吸潜伏的好时机!立即开户,踏准节奏,不错过下一波大行情
来源:二鸟说
上篇文章我们分析了过度自信,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危害,提出了克服过度自信的几种方法。我们希望投资者在实践中保持适度的自信,将自信建立在投资规律与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
为什么在基金投资中,做出买入的决策这么难呢?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畏首畏尾,犹豫不决呢?我们如何客观地认识基金、基金组合净值的高与低,从而做到投资中的知行合一呢?这一切都要从锚定心理说起。
一、认识锚定心理
锚定心理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物进行定量评估时,会将某些特定的数值作为起始值或重要的对比指标,久而久之就导致了人们在认识事物和做出决策时,被起始值或对比指标所束缚的心理现象。一般说来,起始值并无重大的现实意义,但由于人为锚定,其意义因人们赋予的过度关注而被夸大。
锚定心理并不只是投资领域中的特有现象,锚定心理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心理弱点。这项心理弱点被广泛地应用于商业世界的各种营销当中。比如,商家就利用锚定心理套路消费者,对相关的商品先提价后打折。消费者的心理价格锚定在提价的标价上,在商家的饥饿营销或其他促销策略的诱惑下,很容易形成冲动性消费。
锚定心理的产生原因也很好理解,人们对不确定性事物的认知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些认知需要特别的专业知识。如何快速地理解不确定性事物呢?那就是将不确定性的事物与一个特殊的值挂钩。比如,A股市场是高估还是低估很多时候很难回答。为了简化认知,我们会赋予上证指数3000点以特殊的意义,跌破3000点,投资者情绪开始悲观,担忧熊市;涨破3000点,投资者情绪开始乐观,憧憬牛市。但真实的上证指数3000点就是一个没有什么意义的数值,其意义因为亿万投资者的过度关注而被严重夸大了。
二、锚定心理的危害
在投资中锚定心理往往有两种表现。一种是锚定于某个低价,当投资标的的价格高于这个价格时,投资者就觉得高价买入吃亏,担心买入之后又跌回去,从而在投资行为上表现得畏首畏尾。另一种是锚定于某个高价,当投资标的的价格低于这个价格时,投资者就会以高价为参考指标,觉得便宜了买入就是合算,从而在投资行为上表现出忽视风险的倾向。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观察到:优秀基金经理管理的主动基金、优秀主理人管理的基金组合,在长期投资中都具有持续创新高的能力。这种持续获取超额收益的能力往往为投资者所低估。很多人都是抱着试试的心态先少量买入。一段时间之后基金业绩喜人,便觉得当初买入太少,但因为锚定于当初买入的价格以及对下跌的恐惧,投资者总想等净值下跌之后才肯出手。这一等,往往会导致基金净值一浪更比一浪高,在观望和等待中碌碌无为,失去了积累超额收益的大好时机。
与之相反的是一些股票投资者没有研究清楚上市公司的本质,被短期巨大涨幅所吸引,股价稍有回调就拼命买入,生怕再不抓紧时间上车就晚了。这类投资者被股票短期的非理性上涨以及高价所锚定,误以为下跌就是变得便宜了。事实上,上市公司在一定阶段内的价值是稳定的,对于没有价值的公司而言,股价跌得再多都不能出手。因为对于价格要归0的标的而言,任何价格买入最终都要亏损100%。
无论锚定于低价还是高价,长此以往都会对投资者造成消极影响。很多人学习了较多的理论知识,但是不能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想要在投资实践中知行合一,克服锚定心理非常重要。
三、如何克服锚定心理
过度关注价格,对价值本身的关注不足是导致投资锚定心理的重要原因。想要克服锚定心理,我们一定要从本源上对事物进行认知。投资是认知的变现,如果连赚钱的本源都没有搞清楚的话,那赚的钱又是从何而来呢?
对主动基金而言,获利本质上来源于基金公司及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所以我们重点关注的并非是基金净值的走势情况,而是研究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是否值得托付。当你对其投资逻辑、投资策略有足够的了解时,就会对基金的未来充满信心,那我们还会短视地锚定于过去吗?当我们对未来有足够的信心时,任何下跌都是加量买入的大好时机。
当我们更多关注价值及其本源之后,我们更不会被高价所锚定。如果不具备深度研究上市公司能力的话,我建议普通人没必要在股票上耗费时间。锚定于低价值股票的高点、盲目炒作,这就是A股很多投资者亏损的重要原因。在我看来,通过优秀的主动基金(或基金组合)来参与A股,就要靠谱许多。
最后,在投资实践中,定投也是一种克服锚定心理的好选择。定投目光长远,纪律性的下单,不会因锚定短期的高价或低价而影响投资行为。如果能完整地参与一轮定投,投资者也就不难理解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基金经理创造超额收益的能力了。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究处置效应的人性弱点,通过对它们成因、表现、危害的剖析来不断认知自我,克服弱点,从而让自己的投资不断进步。敬请期待!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