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如何避开“教育贷”雷区

来源:FUND部落

中国基金报记者 许志

贷款分期在为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其风险也不可不察。所谓“教育贷”,也被称为教育分期。在教育行业,消费者报名课程时,通过与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合同,金融机构往往会一次性将培训款支付给教育机构,而消费者则需要每月偿还贷款。如果培训机构爆雷,办理了“教育贷”的消费者可能会面临既无课可上,还需要偿还贷款的两难境地。

实际上,在教育贷的模式下,存在着多重法律关系。“其中,教育机构和消费者之间是买卖合同法律关系,消费者和金融机构之间是借贷法律关系,教育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是合作法律关系。” 广东融关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陈慧芳介绍。

她表示,通常在这种模式下,教育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会有合作协议,消费者则需要分别与教育机构签署购课合同或相应的课时订单,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则会签署消费贷款合同、还款计划表及其配套文件。

陈慧芳介绍,大量教育贷都是线上金融消费贷款模式,办理流程比较简单,很多机构只要求提供身份证照片、银行卡照片和个人基本信息即可,部分机构可能还需要进行人脸识别等程序。而传统的信用贷款,一般要经过贷款人申请、银行进行征信审查和额度审查,审核通过后线下签订贷款合同办理贷款手续等。

在支付教育机构学费时,消费者需要对“分期付款”和“贷款分期”予以明确区分,因为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法律概念。根据《民法典》第634条的规定,分期付款属于买卖合同中的一种特殊情形,将付款节点分为了若干次,在这个过程中,交易主体可以选择在每个节点贷款,也可以使用自有资金。分期付款时,教育机构不能一次性收到全部学费。

而贷款分期,则是指在交易过程中,消费者通过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一次性向教育机构提前支付了全部课时费,之后消费者需要按照贷款合同的约定,分期向金融机构偿还贷款。

陈慧芳表示,部分教育培训机构的工作人员在推销过程中,为了促销,可能并不会全盘告知消费者有关教育贷的风险,对此消费者需要提高警惕。

她介绍,在教育机构爆雷后,根据贷款合同的约定,办理了“教育贷”的消费者并不能拒绝偿还消费金融贷款。如果消费者拒绝偿还,将可能面临产生不良征信记录,甚至在败诉且执行不能后有可能被列入失信黑名单等。因此,消费者一定要对教育贷可能存在的风险有充分认识。

陈慧芳提醒,消费者在需要一次性大额缴纳教育培训费用时,应保持谨慎。在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针对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机构,明确要求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财务与资产管理的规定,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

她表示,在教育贷模式下,对于消费者而言,主要存在两方面风险:一是贷款金额与自身承受能力是否匹配的风险,二是教育机构跑路爆雷的风险。为了避免被误导办理教育贷,首先消费者要提高对金融机构的认知能力,了解金融消费的基本知识;其次是面对各种付款方式,应多搜集信息,再作出决策;三是在进行金融贷款前,一定要先弄清楚贷款金额、利息、还款方式、违约责任等基本的义务再做决策,金融消费务必要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

对于教育贷现象,陈慧芳建议,首先应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加强金融机构对于培训机构合作的审查义务,明确金融机构和培训机构合作的门槛;其次,对于培训贷应限定贷款的额度和期限,比如每次办理教育贷的周期不得超过3个月;再次,应加强对教育贷的资金监管,比如计提保证金,进行资金托管等。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