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股票不如买基金” 基金饭圈化折射年轻人理财焦虑
原标题:基金饭圈化折射年轻人理财焦虑
众多投资小白被火爆的行情吸引入场,开通了基金账户。有数据表明,2020年新增的基民近一半是90后,“买股票不如买基金”成为这批90后的共识。
蒋光祥 财经专栏政作家
2021年刚开年,公募基金发行延续了去年的火爆行情。数据显示,新基金(权益类,俗称的股票型或混合型)在两周时间内认购资金约3000亿元,仅1月上半月就已诞生8只百亿爆款基金,首募规模超50亿元的基金达17只。1月18日发行的易方达竞争优势企业混合基金认购规模超2370亿元,一举创出了公募基金史上单只新基金认购规模新高,配售率约为6%。
众多投资小白被火爆的行情吸引入场,开通了基金账户。有数据表明,2020年新增的基民近一半是90后,“买股票不如买基金”成为这批90后的共识。
90后自然有90后的玩法。基金逐渐成为90后的社交工具之势,基金经理或主动或被动“出圈”,成为年轻人追捧的偶像。
支付宝等理财平台数据显示,明星基金经理自去年以来搜索量大涨。其中,易方达基金经理张坤(因重仓酒类股票成为“世界三大知名酒庄”:罗曼尼康帝、拉菲和易方达)搜索量上涨多倍。有粉丝甚至注册了“易方达张坤全球后援会”,喊出“坤坤勇敢飞,ikun永相随,坤坤不老,蓝筹到老”的口号。
基金从理财产品向社交工具的转变,是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展现的理财焦虑。以“深圳女孩”等群体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强烈表露的理财焦虑感,近年来罕见。但细究起来并不奇怪,一来是相比近年逐渐高不可攀的一线城市房价,一块钱起售的公募基金门槛低,还可以定投,挣来的钱可以付房租,也可以攒首付。再来是最近两年,A股上演的结构性行情中,公募基金平均收益率跑赢大盘,赚钱效应突出,将部分明星私募甩在身后,“牛市看公募”一说并非浪得虚名。至于“抱团”合理与否,见仁见智,但在年轻人看来,挣钱比什么都要紧。
只是焦虑归焦虑,明星基金经理背后一般对应着动辄数百亿的大体量管理规模。业内都明白,同样在二级市场扑腾,数百亿大基金的管理,和一定规模基金(10亿―50亿元之间)的管理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船大难调头。市场的吃饭行情稍纵即逝,历史数据表明,过往百亿元以上的基金收益率统计并不乐观。一旦亏钱,届时基民是否还能将基金经理视为偶像,颇为考验人性:你能赚钱就交给你管,你赚不动了,不好意思,我会离开,倘若没赚到还有亏损,那么我会带着怨恨离开。
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明星基金经理也应居安思危。明星基金经理蔡嵩松就看得比较开,“希望大家别‘赚了钱叫我蔡总,亏了钱叫我菜狗’”。
公募基金的高光时刻,都是伴随业绩亮眼。但历史经验说明,不少基民最初接触权益类产品往往选在错误的时刻。市场高点时闻风而动,莫名敢于选择风险,选择明显不适合自身特点的权益产品,到了市场低谷又难以接受,一割了之,与A股的“牛短熊长”相得益彰。
时势造“神”,也能毁人。在资本市场里,永恒不变的只有一句箴言: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年轻基民在选择基金经理的同时,应该理性看待理性分析。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