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红人节|金麒麟基金大V评选 百位大咖入围→投票】

本文是嘉实基金研究部金融地产组组长、基金经理李欣,日前在直播间分享的精彩观点。

作为在保险、咨询、券商、基金众多金融领域有着超过十年的从业经历的资深人士,保险精算咨询的经历奠定了李欣细腻稳健的工作风格,券商研究的从业历程则为深入研究金融领域打下基础。查看视频

李欣分享了对港股投资性价比的看法,他认为港股金融股分红稳定,有政府信用背书,地产股上市容易方便融资,都是投资的好板块。随着生物科技、AI、能源革命、量子计算类科技企业回港上市,港股在出现很多红利。同时他也表示由于两市投资者结构的关系,中小企业在A股和港股的价差短期也看不到缩小的迹象。

另外他也对A股整体市场走势、银行、保险、地产和建材板块进行分析,他认为顺周期板块今年会有业绩估值双升局面,银行保险有望业绩实现五年三倍,值得期待。

以下是他的观点汇总。

港股估值低,基本面向好,近些年吸引力变大

能投港股的基金真正是从2016年开始的,最开始是一些沪港深基金,可以投港股的比例比较高,我印象当中没有最高50%的限制。之后有一年时间,这类基金基本上没有再发。

而一般的能投港股的基金,大多数有一个最高投资比例为50%的限制,现在市面上大多数的基金投资港股的比例都不能超过50%,并且一般情况下港股的占比没有A股的高,比较常见的是70VS20或者60VS30这种比例。

所以在投资港股的基金里,初期的这些比较纯,在港股占比可以比较高,但大多数的基金,即使类别是叫沪港深基金,它相对来讲也还是以A股为主。

再加上这几年香港金融的局势有些动荡,所以整体上最近的两年,港股相对来讲比较弱势,同股同权的股票在港股估值要比A股的低不少。

之前有一个专门的对比,发现之前H股相对A股有溢价的股票,现在溢价几乎没有了,反而出现了A股的溢价。

接着到现在,港股市场资金开始重新有了一些流入的迹象。港股的基本面在转好,同时估值又比较低,确实还是吸引了很多投资者的关注。

以我这边金融股为例,同样的股票在港股的分红收益率能达到5个点甚至8个点。所以从去年就逐渐看到,有保险公司开始逐步买入港股里的金融股,包括银行股、保险股等等。因为六七个点的分红收益率是比较稳定的,而且金融企业大多代表的是政府信用,而且做险资、年金等产品在现金流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

所以港股今年的吸引力会越来越大,我还是很看好港股,尤其是港股金融、地产这块。

我想单独提一下地产,大家觉得对两边同时上市的行业,A股相对更有优势,一方面A股流动性更好,再者也更贴近于投资者。但有个行业是例外,就是地产行业。港股的地产板块比A股有一个明显的优势,就是能融资。

地产行业最重要的就是资金。但它在A股天生有劣势,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见过地产公司在A股融资了,但是在港股它没有限制。所以一般地产公司就干脆直接在港股上市。这块是港股相对A股一个特殊的优势。

港股从周期类金融地产走向多元,未来有很多科技行业红利

从现在来看,香港开始从传统周期类的企业为主的市场,逐渐向科技类、医药类企业过渡,同时一些在A股买不到的龙头公司,可以在港股投资。

所以港股机会越来越大,同时机构对于港股的青睐度也是越来越高。我刚来嘉实基金的时候,负责港股金融板块的研究。当时我们整个港股板块当中,金融加地产能占到整体份额的一半左右。

到现在这个占比只有大概30%。虽说一些龙头的像建行、友邦、平安等还是权重股,但在整体的占比已经低多了。随着 BAT的上市,这个市场在逐渐走向多元。

未来港股市场也会有很多红利。像主要的几个科技方向,生物科技、AI、能源革命、量子计算等等,这些领域的中国科技企业可能很难去纽约上市,会面临很多限制。如果它们想获得国际资本投资,港交所会是不错的选择。

非龙头公司H股和A股价差长期存在,和投资者结构有关

中小公司方面A股和港股的估值差价存在很多年了,即使沪港通和深港通的开通也没有很明显地缩小差距。原因主要还是资金面。

2007年那会儿 A股比港股贵的多,到2012 2013年港股稍微有点逆袭,现在又回到了 A股溢价明显的情况。为什么?很多投资公司是全球范围布局,很考虑性价比,你让他跟着我们去买中国某个没那么知名的企业,不太可能有等待的耐心,因为和你没那么熟。

所以国际资本优先看龙头,港股的龙头成交额高一些,大小企业间的估值也有很大差异。有很多在国内家喻户晓的企业,我们觉得挺好,但在老外看来,完全不了解,估值就有差异,这个是很难解决的。除非国内资金真的完全打通,投资没有任何障碍,否则很难。

所以非龙头公司在两地的差异还是大一些,这跟两地投资者的结构偏好不同有很大的关系。

优先投资港股独有的,或同权情况下比A股便宜的,或潜在白马股

我的投资港股的思路还是优先关注A股没有的优质企业,比如一些保险公司、交易所。另外我还会关注在两地上市同权情况下比A股便宜的多的公司。第三我也考虑找一些可能变成白马的黑马股,这方面相比海外投资者我们大陆投资者还是有优势。

去年港股上市了电子烟、矿泉水行业的企业,算食品饮料板块港股比较缺的品种,也有长期投资价值,业绩稳定性高,很值得投。如果它们业绩的增速能再高一些,估值就能给的更高。

当然最终还是看业绩的稳定性和成长性。港股有些公司业务在海外,老外更懂,但也需要国内投资者来投。所以只要他们业绩稳定性增加,交流得更好一些,自然两边都会愿意给一个高估值。

如何判断稳定性和成长性?还是用我们常用的贴现模型。如果你公司历史初期数据证明有个好的增长,那模型假设里给你未来的成长性就可以定的高些,现金流能增的多些,折线率因为你稳定,也能给低一些,这都能提升估值。

A股2010年后在杀估值,靠业绩维持增长,长期有信心,银行股资产稳定有机会

视线转回到A股和行业板块。目前A股的估值和2010年相比低很多了。从2011年开始,4万亿结束后企业开始出现坏账,这10年一直在杀估值,但同时指数还能维持接近10%的增长,核心原因是内生增长比较快,你杀估值我也不担心。

所以我长期看中国是很有信心的。

针对银行股,人们有说法是银行股跟宏观经济高度相关,你只要觉得宏观经济好的时候就买银行,不好就不买。这个看法本质上没毛病,但更多是针对估值的。大家觉得经济变好了,意味着经济需求提升,贷款需求提升,银行议价能力提升,银行的息差就能往上走,规模增速也能更快。然后经济转好了,企业活力强了,还款能力强了,坏账率也会下降。

衡量银行就那么几项,规模、息差、不良率。经济在转好的时候各项都在转好,比如说今年就比较典型。当这些都好的时候,业绩增速能更快,大家的心理感受会更好,然后对于估值会给的更高。

从整体上来看,银行股过去10年中有7年跑赢了基准,分别是2013年、2015年和2020年,剩下的每年都跑赢了。而且银行业绩稳定增长,其实对我们来说,是偏稳定类一类资产,像险资对于银行股就始终比较信赖。

往后资金对安全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还是比较高,会增加权益配置,那银行股是有机会的。

再来看港股的金融股,A股银行的股息率大概是三点几四点几,而到了港股5以上的就比比皆是,包括港股的保险,一些财险公司。

相比之下港股的金融行业更有吸引力。

保险在疾病和养老领域有潜力,股价波动来源于业务的周期性

保险在整个金融子板块的空间是最大的。因为我们国家面临两重压力,一个是疾病一个是养老,这个是非常直接的压力。

保险公司现在主流的利润贡献最多的已经是重疾险,每年新增的价值的占比是最高的。

2016年之前,我们国家的保险大多都是理财险,有些理财险在人60岁之后给叠加一个年金,但大多数情况大家看中的都是理财收益。2016年之后,房价涨了一波,房贷压力变大了,同时放开二胎娃多了,人们需要保险把自己的风险先cover。

所以之后我们看到重疾险的销量已经明显增长。现在重疾险和一些报销险是主要产品,还在不断的攀升。

另外保险公司也在逐渐挖掘养老需求,开始不断建各种养老社区。最开始在北京,现在逐渐在上海、成都、海南、广州,这个需求量非常大。

保险公司非常适合干养老社区,因为它有特别多的现金流。之前我在海通证券的时候,曾经医药组、地产组、金融组在一起讨论,大家讨论谁最适合做养老社区,最后总结下来还是以保险为主。

虽说可能一些配套的医院是地产项目,但最适合干的就是保险公司,因为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项目,而地产公司自己还面临现金流的压力,包括医院这边也是,所以后续这块也是一个很大的空间。

说完保险公司业务,再来看保险股。我们看到近些年保险股股价波动很大,这主要和他业务负债端的周期性有关系。

我们举个例子,2006年到2010年保费增速很快,为什么这么快?一方面是保险公司销售多了个渠道,原来只有代理人脉渠道,后来多了个银行渠道。另一方面那两年股市比较好,保险公司投资赚的比较足。同时大家也愿意买理财险,理财的意识很强。

2010~2013年是保费增速的下行周期。核心原因是前几年通过银行渠道卖多了,保险公司的代理人有些就不能出点了。保监会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同时对代理人的销售行为进行了整顿。

然后2014年到2017年又进入了上行周期,保费增速又变快。因为保险公司的客户有一波蓄客爆发蓄客爆发这样的过程。

经历了前几年增速缓慢的过程,保险公司也积累了一些客户。2013年利率见顶,银行理财收益率见顶,当时政策又放开代理人准入制度,这类似于放开保险公司的产能,所以销售出现了一波井喷。

之后又到了2018年到2020年,行业又进入下行周期,这跟上一个下行周期的因素是一样的。虽然这波倒是没有银行驻点的人的销售误导情况,但是有些人开始担心卖的保险是不是太偏理财。所以那几年把这些理财险又杀掉一块。

所以说整个的保费整体是上涨的,但是它存在着周期性。这两年大家在股价上的感觉,大多是因为它在周期性面临的问题。

地产行业看好商业开发和物业

银行和保险是我基金的压仓行业。除此之外,地产板块细分子板块里的商业开发和物业是我比较看好的。

商业开发简单讲是各种线下商场,像国内的万科广场,包括新城的物业广场,这是我比较看好的。

以前大家会质疑线上对线下的影响。但其实在2016年,线上线下分化整体到了比较极端的情况。

之后发展到现在,线下广场开始朝着体验式方向走,开始占据人们比较多的时间。比如常见的,四层五层有电影院和餐饮,三层有健身,有亲子,还有一些课外班,二层核心地段在做一些坪效比较高业务,像卖衣服啊,卖化妆品,卖奢侈品等等。

它在做成一个商业综合体的概念。那可能你到商场之后,一天的时间都会在这里。

这个商业综合体还有四层增长。

首先是租金的定期增长。所以如果你选址选的好,周围有很多住户,能吸引大量流量,这块的增速会非常快。商铺的租金是定期增长的,合同三年一签,签约期内租金每年增长7%,每次重签租金再增长10~15%,有两层增长。

第三层是议价能力的提升。商场越开越多,吸引力会越来越大。很多品牌无论是餐饮还是零售,都愿意跟着商场走。每开一个新的点,都直接对接。所以商场和品牌之间的议价能力在逐渐逆转,商场建的多,议价能力也不一样了。

第四层是品牌愿意来的多了,还有一个品牌置换的收入。比如说黄金地段一层原来有一些品牌,现在有坪效更高的品牌进来,可以让没那么好上到二楼三楼,这个置换还有收入增长。

除此之外还有物业。现在物业公司大多背靠一个强大的母公司,母公司已有的业务在逐渐给到子公司的物业公司来管,这块就能保证现有的上市物业公司能维持好几年的高增长。

逐渐的母公司也在扩张,每年还在大量的卖房,也有增速。这保证了后续动力很足。

第三层增速是物业公司给第三方服务。不是每个房地产开发公司都有自己的物业公司,所以它还有个向外的能力。

第四层是可以提供增值服务,比如说社区商业、停车场、保洁等等配套服务。所以物业这块的增速也很快。

建材板块属于地产后周期,我们看的没有那么多。一方面比较优质的水泥企业大多数是在华东地区增长,可能看不太清楚。剩下的建材就比较杂了,瓷砖卫浴管道等等领域就比较细致了,还是要看具体公司情况。

但总的来讲两个板块都可以。因为这两年拿地可以,竣工情况也不错,对这些地产后周期板块都有优势。

今年顺周期板块有望业绩估值双升,长期银行保险能做到五年三倍

从整体行情来看,去年疫情下,顺周期资产受的影响都比较大。很简单,大家不能出去不用买保险买房子了,那无论是业绩还是估值去年是双杀的情况。

我们看到创业板指数去年涨了60%,银行基本没涨,保险只涨了8%。

那到今年很有可能能得到一个双升的优势。

再往长来看,保险和银行基本是有锚定的。在我们经济增长有信心的情况下,银行和保险其实代表了整体的增长,代表了政府信用,业绩稳定且持续,同时还叠加了长期低估值效应。

所以这两块都有长期机会,5~10年增速会很快,业绩能做到五年翻双倍或者三倍,我是比较看好。

扫二维码,3分钟极速开户>>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