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红人节|金麒麟基金大V评选 百位大咖入围→投票】

广发证券资管量化FOF团队

专注于量化类策略FOF产品的投研,团队自身参与量化投资,了解不同策略的适用周期和策略特点,能够更好地识别风险。在产品筛选中,注重投研团队背景、能力,以及策略内在逻辑和适应性,较少关注短期排名及知名度。

团队负责人胡平博士,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博士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曾供职于纽约高盛集团,负责开发利率衍生品的量化交易模型。后就任于纽约摩根士丹利,负责资产证券化相关衍生品的定价与交易模型。2015年加盟广发证券,历任广发资管权益产品部投资经理,广发证券权益及衍生品投资部投资经理,现任广发资管量化投资部总经理。

近两年,量化投资逐渐进入公众的视野,尤其在去年,量化成为二级市场投资圈里热议的话题,大部分量化类私募基金管理人也表现不俗,产品业绩可观,同时量化私募行业管理规模更是井喷式增长,不少机构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管理规模从几十亿扩张到了百亿以上。

到今年一季度,业内对量化投资的关注度有增无减,绝大多数头部量化私募机构的管理规模大幅增长,但量化策略产品业绩整体上却遭遇了滑铁卢,收益呈现阶梯式下行。

鉴于本文只讨论量化投资策略中的股票Alpha策略,因此从数据来看,2020年一季度,业绩出色的量化私募管理人的股票Alpha策略,超额收益可达10%以上,绝大多数管理人普遍获得了5%以上的超额收益。而今年一季度,业绩优秀者超额收益仅有6%-7%,大部分只获得了2%-3%的超额收益,也不乏超额收益接近于0甚至为负的情况。超额收益大幅下降的同时,各家超额收益的波动率和回撤也普遍高于去年同期。

这种情况引发了大家的质疑:股票Alpha量化策略是否在逐渐失效?或是股票Alpha策略本身也有周期,表现与市场环境有很大关系?对此我们量化投资FOF团队的观点是,问题并不是出在股票Alpha策略本身。一个更为合理的原因在于相较于过去几年,当前量化投资行业整体管理规模已大幅增加。尤其是去年,业内多家量化私募机构管理规模翻倍,有的甚至增长了十倍以上。前几年,国内的量化私募管理人普遍把规模百亿作为遥不可及的目标。而现在,业内已经出现了规模近千亿的量化私募机构。

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的管理规模对于股票多头主动管理策略(这里只考虑价值投资)来说并不算很大,但量化投资策略相对来说预测周期短、策略频率高、换手高,而策略容量也更小。同时由于量化策略更偏重于短期博弈,同类策略之间很多时候会互相摊薄收益,行业整体规模超过一定水平会使得类似策略受到影响。一个明显的迹象就是,各家头部量化私募的股票Alpha策略近两年换手不断降低:2018-2019年间,几家头部的量化私募机构策略换手普遍在双边150-200倍,而今年一季度,头部和准头部的各家量化私募机构换手降到了双边60-80倍。

这就是我们目前所理解的量化股票Alpha策略的现状:去年市场行情的火爆与头部和准头部的量化私募机构管理规模暴涨导致了策略拥挤。市场难免会出现部分机构,将规模扩张作为核心诉求,从而牺牲了部分产品业绩。作为量化FOF的投资团队,我们却不得不思考在这种现状下的应对策略。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相比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国内无论是A股市场投资者结构,还是量化行业集中度,都还远未成熟,优秀的量化股票Alpha策略未来几年内还会有可观的超额收益空间。其次,对于头部和准头部量化私募机构来说,如锚定的是其行业地位、口碑、稳定性等优势,就需要不断修正预期,接受更低的超额收益或更大的业绩波动/回撤。最后,如果不愿降低对于业绩的要求,则需要量化FOF基金管理人不断放宽眼界,在头部和准头部机构之外,搜寻和挖掘处于成长期的机构,在量化策略和量化投资团队进行更为细致的分辨和筛选。

文章数据来源:Wind,广发资管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