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兑泡沫破裂印记
2017年入职经观以来,报道最多的、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当属“违约”类事件性报道了。印象尤为深刻,2018年开始,明显感觉到违约类主体增多,债券、信托、私募、P2P等产品违约开始集中性爆发。在此过程中,也见证了投资者刚兑的信念逐步打破的巨大变革。
当我还在写一个个违约主体报道时,报社领导找我沟通了《大违约时代》这个选题。他用几乎肯定的语气告诉我,违约数量如此之多是金融历史上不曾发生的,以后的违约一定是“常态化”的。
回过头来看,领导对于重大新闻事件的关键时点趋势性报道的把握是非常准确的。
在过往的采访经历中,有时需要“扮演”投资者身份去了解真实的情况,因为记者的身份很难去获取违约后主体的真实信息……记得有一次,“扮演”投资者身份与某城投平台负责人交流,该负责人香烟一根抽完再点一根,极力表达了融资后的钱的钱不是他们用的,而是被高层领导统一协调挪用于盖棚,部分商品楼未及时出售导致未及时回款,才导致发生了违约。
我想,如果不是去现场亲身参与交流,可能并不会将违约背后的原因了解的如此清楚。
2018年在一次采访过程中,一位投资信托产品超过10年的高净值客户同时踩雷4只产品,600万元产品规模本息“全无”,这是她投资信托以来首次发生的经历。彼时,该投资者除了惊慌失措,还夹杂着对产品能否顺利兑付的分外担忧。
延期2年后,随着信托机构通过处置融资方抵押的资产等手段,2020年上述高净值客户投资者拿回了大部分本金,虽然也损失了少部分本金和利息,但是该投资者依然觉得非常幸运。
此外,打破刚兑后,除了个人理财投资者受影响,机构投资者也同样影响巨大。
违约之后,有数百家机构踩雷,等待着违约后如何处置。投资者的印象中,2017年之前,大部分债券是刚兑的,买债时也是“闭眼买”。但从2018年开始,刚兑不再,给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都上了深深一课。截止目前,踩雷的投资者开始通过市场化处置的方式,走诉讼途径或者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等方式追偿债务。
2021年来了,金融市场打破刚性兑付的趋势如滔滔江水般不可逆转。无论是个人理财投资者,还是机构投资者,都应该放弃刚兑的信念,改变预期,在做投资决策前,做好功课,在享受收益的同时,风险自担。
同时在“违约”类报道过程中,尽管有人会认为“违约”类报道是给违约主体找“麻烦”,添堵的。但是,另一方面,既然涉及某个主体、产品违约,那么背后牵涉的还有投资者等利益相关方,违约背后的真相应该被报道,被公开,而不是一味的隐藏事实。
钱钟书《围城》里有一句话形容鲍小姐:有人叫她“真理”,因为据说“真理是赤裸裸的”。鲍小姐并未一丝不挂,所以他们修正为“局部真理”。——我想在一次次违约事件性监督报道过程中,就是一次次扒光违约表面外衣的过程,尽可能让“局部真相”更加全面暴露出来,寻找违约背后的真相。
(文章来源:经济观察报)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