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10日,2021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下称“消博会”)将在海南举办。瑞士将担任首届消博会主宾国,届时将有约40家瑞士企业在瑞士国家馆亮相。

4月20日,瑞士驻华大使馆瑞士投资与贸易处主任莫海岩(Yves Morath)在接受第一财经等媒体采访时表示,海南消博会为瑞士品牌提供了很好的商机,能够直接与全中国的消费者及供应商见面。瑞士企业也能借此了解和发现海南自贸港的商业潜力和经商机会。

中瑞建交70余年以来,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诸多里程碑式成就。瑞士是最早同新中国建交和开展对华合作的西方国家之一;2013年,中瑞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这是中国与欧洲大陆国家、世界经济20强国家签署的首个双边自贸协定。2017年,中瑞宣布启动中瑞自贸区升级联合研究。

莫海岩称:“中国是瑞士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伙伴(之一)。中瑞自贸协定有效地增加了两国双边贸易额。分析表明,每年创造的贸易效应超过10亿瑞士法郎,这包括出口和进口。另外,实际使用中瑞自贸协定的瑞士企业已经占到60%,这在我们的理解中已经是一个非常好且积极的比例。更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数字还在增加。我们看到了自由贸易协定执行的积极趋势。这既说明了自由贸易协定这个工具的有效性,也说明了中瑞双边贸易的强劲。”

瑞士企业在中国

据新华社报道,统计显示,双边贸易额从两国建交当年的600万美元增至2019年的318亿美元。截至去年9月,瑞士在华投资项目超过1000个,投资总额超过80亿美元。

“3年前,瑞士和中国就升级自贸协定达成了一致,这反映了中瑞贸易的趋势。我们期望海南自由贸易港能够支持这种积极趋势,进一步发展中瑞贸易。特别要提到的是,海南自由贸易区有很好的潜力,可以为瑞士企业在中国创造更多市场份额,同时它也可以成为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瑞士企业的试验地。因此,它可以为在中国市场的新瑞士企业提供很好的商业机会。”莫海岩称。

莫海岩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很多层面来说,中国的营商环境都在改善,比如已经实时生效的《外商投资法》和不断削减的负面清单。他称:“我们认为出现了很多积极的趋势,中瑞还建立了创新战略伙伴关系,这些因素都为瑞士(来中国投资)提供了非常有吸引力的条件。”

中国瑞士商会上海分会董事会主席刘超在接受第一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对外资企业的业务模式有很大影响。他称:“在疫情后,我们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依赖公司总部。无论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管理业务、生产和供应环节,以后,这更多需要中国分公司团队独立完成。”

瑞士企业是否会增加在中国的本地化程度?莫海岩表示,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本身的技术和策略。“我觉得很多公司有充分理由加大本土化程度。总体上说,已经有许多瑞士企业在中国进行本土化。”他说,“尤其在疫情时期,国际价值链受到了挑战,许多企业都进一步推动了在中国的本土化。”

中瑞投资重要的是创新合作

在疫情期间,不少欧洲国家收紧了对外国投资的审查。瑞士是否会加入这一行列?莫海岩对第一财经记者回应道:“目前,瑞士对国际投资采取非常自由宽松的政策。去年3月,瑞士议会曾就出台一部通用的外国投资法进行过辩论。这与单独的国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与疫情没有关系,因为这部法律的准备工作在疫情暴发前就已经开始了。我的预测是,瑞士会保持这种非常自由的政策,因为我们是从中受益的。”

“我们可以说的是,一方面中国是瑞士企业非常重要的投资目的地。另一方面,中国公司是瑞士非常重要的投资者。举例来说,2020年,也就是大流行蔓延的这一年,在所有外国投资者中,中国在瑞士创造了最多的新增就业机会。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在瑞士投资的重要性。所以,我们会继续保持中瑞投资政策的这种模式,我们并没有理由去改变它。”莫海岩称。

据新华社称,截至去年9月,中国企业对瑞投资蓬勃发展,累计直接投资超过70亿美元。莫海岩认为:“瑞士公司的资本是非常充足的,因此我们的主要关注点并不是为瑞士企业融资,而是中瑞之间的创新合作。对瑞士初创企业和一般的瑞士公司来说,中国投资者可能会改善瑞士企业在中国的市场准入。换言之,当我们吸引中国企业到瑞士时,资本并不是主要目标,我们需要的是在中国的市场准入和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莫海岩表示,未来中瑞投资合作机会主要集中在高科技领域。“瑞士为中国企业提供了非常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尤其是在高科技领域。这包括先进制造业、人工智能和个性化医疗。在中国,(瑞士企业)比较好的投资机会集中在医药、医疗技术、机器人、无人机,还有气候变化管理方面。这些都与高科技有关。”他称。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