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烟漠漠雨疏疏,碧瓦朱甍照水隅。”古人诗赋中的浙江嘉兴总被冠以颇具梦幻色彩的辞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这片江南名城一度与秀水青堤渐行渐远。

历史,常常凝练成一次次选择;选择,又常常开启一段段崭新历史——五年前还在生态考核中“挂车尾”的嘉兴,开启了一场关乎百万人民福祉、永续区域发展的绿色逆袭:2020年,作为长江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交汇点,嘉兴首次同获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市和浙江省治水最高荣誉“大禹鼎”;近年来,嘉兴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其公众满意度全省排名从2017年的第11位上升至第7位,是浙江省唯一一个连续三年实现总得分和排名“双提升”的城市……

数据变化中,激荡着区域绿色发展的磅礴力量。而荣誉背后,更是嘉兴全面建设“江南美窗口”的断腕之志。

再回绿意如烟

“水质最坏的那几年,我们果园喷水机里冒出来的水都是白的、黑的、臭的,底下一层就跟藕粉一样浓稠,河面上的水葫芦多得鸭子都游不了……”回想起家乡曾经的“黑历史”,嘉兴市秀洲区王江泾镇居民王玉照至今仍不胜唏嘘。

嘉兴地势平坦,河湖密布。过去,不合理的水生作物种植和垃圾排放让水底富营养化严重,再加上高污染的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原本清新秀丽的水乡陷入“无水能喝”的窘境。仅隔一条麻溪港的秀洲区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也曾屡发“涉水纠纷”。

重现绿意如烟、碧波如镜,“各扫门前雪”不可为继。

2012年起,秀洲携手吴江探索建立省际边界“五位一体”水域联防联治新模式,破解了原需江浙两省甚至国务院协调处理的治水难题。2018年,两地全力融入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一体化国家战略,派遣“治水特使”联合巡河、联合调查水质等。2020年,两省交界、位于秀洲辖区的苏嘉运河斜路港国控断面水质首次达到Ⅱ类水,创下断面水质新高。

王江泾的逆袭并非特例。为了让天更蓝、水更清,嘉兴在全市立起了生态考核的指挥棒,发展取向从追求“数量”变成注重“质量”,环保目标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绩考核,成为年终单位先进考核的关键一票。

而《嘉兴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嘉兴餐饮业油烟管理办法》《嘉兴市污染源自动监控管理办法》《嘉兴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2020—2021年)》等一系列地方法规、文件的相继出台,更使“令在必信,法在必行”成为发展的硬约束,倒逼着嘉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高筑环保门槛、严拒污染企业,嘉兴的环保觉醒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方方面面。

在嘉兴市港区,一场关于“气味”的革命正迎风而起——为改变化工园区异味扰民问题,2018年底,港区在全省率先提出“无异味企业”创建工作。来自机关、“两代表一委员”、教育系统、环保组织、专业人士、园区职工等275名“民间闻臭师”上阵冲锋,每半月进行双随机检查,不定期开展突击检查,真正做到了创建成效让群众参与其中。

如今,港区的空气质量持续提升,异味问题大幅改善,群众满意度实现历史性突破。这一公众参与的“嘉兴模式”亦被写入2016年联合国环境规划会议报告,成为嘉兴生态治理一张靓丽标签。

对于每一位嘉兴人来说,生活的空间,正开始变得不一样。

深耕绿色经济

如何将来之不易的绿色留住,并以此为依托发展特色经济?这是嘉兴面临的另一个挑战。

作为浙北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2020年3月升级成功的嘉兴运河湾国家湿地公园项目,同样展现了禾城生态修复的高质量成果。

围绕打造高能级生态湿地平台,嘉兴市先后投入11.9亿元,实施退渔还湖、喷水织机污染综合整治、农村生活污水截污纳管、湿地生物栖息地保护恢复、北部湖荡清淤水系连通等五大重点工程。

目前,嘉兴运河湾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已调整至696.48公顷,其中湿地面积685.81公顷,湿地率98.47%,如生态渔业养殖以及莲藕、水稻等水生作物培育为基础开展的湿地农业特色经济,实现了环境增美、生态增量、农民增收。

无独有偶。在“南湖菱”原产基地——秀洲区油车港镇菱珑湾,“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已成为深耕绿色经济的真实写照。

菱珑湾位于南官荡和西千亩荡之间,既有婉约曲折的河浜,又有烟波浩渺的湖荡,纯天然的生态“高颜值”远近闻名。

在这里,全国航海模型公开赛暨国际邀请赛、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大活动的轮番登场,点燃了乡村生态旅游的激情。今年,菱珑湾还将投入约4000万元,累计投入超8000万元,主要用于改造提升菱文化馆,建设游客中心、菱形水上舞台、农民画馆、村口集市、糖糕馆、船匠技艺馆、乡村驿站等。

在这里,一批新型农业主体如雨后新笋,破土成林,走出一条生态、高效、休闲的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路子,使油车港镇成为全国16个乡村振兴示范镇之一。

“2016年,我们一家四口通过朋友介绍从上海来到油车港。这几年环境变化太大了,风景实在太美了。”老家江西的“新嘉兴人”董儒妹说,菱珑湾的精致透着一股“国际范”,让她和家人坚定了“留下”的决心。

加码智慧监管

随着数字化的不断推进,智慧监管构成了嘉兴生态治理的每一寸毛细血管。

作为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举行地的南湖,一直是嘉兴人民心中的“朱砂痣”。智慧水务平台基于大数据平台、地理空间库、物联网技术,成为南湖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的重要一环,使水质检测、施工进度和场地监控变得直观生动,对实现南湖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构建稳定完善的水生态自净系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020年11月22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五院508所与桐乡市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桐乡县域大花园数字化平台”在世界互联网大会上一经发布,惊艳四座。

据介绍,该平台以大花园建设与县域空间治理数字化为切入点,推动卫星应用技术与物联网、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融合,开展绿色发展、县域治理、能源安全、农业生产等领域应用示范,形成“天上看、网上管、地上用”的卫星互联网服务模式,打造国家遥感卫星应用创新试验区,擦亮大花园数字化治理“金名片”。

事实上,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近年来,桐乡乘着“互联网+”的强劲东风,不断激发改革创新动力,在生态环境领域政府数字化转型道路上敢闯敢试,发挥县域试点的示范引领作用。其创新推出的“桐乡市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监管系统”成为浙江全省排污许可证证后执法监管数字化转型的首个标志性成果,为构建智能化生态环境管理新格局提供经验借鉴。2020年,该系统已采集企业工况数据2095万条,废水、废气在线监测数据153.04万条,发出有效预警报警信息11646条。目前,已有97家企业管理台账和执行报告上报率均达100%。

秀水泱泱,红船依旧。擦亮生态“绿色”,打造“江南美窗口”,嘉兴在逐绿的征程上坚持问题导向,擦亮“底色”,守好“初心”;用好创新利剑,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以人民为中心,让每一位市民既是绿色发展的受益者,又是践行者,凝聚起多方合力,阔步迈向让嘉禾大地天更蓝、岸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好未来。

(文章来源:新华网)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