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壳"地下生意:价格从上百万到接近腰斩 壳资源越来越少了
【重磅】A股连续6天成交破万亿,市场放量暗示变盘!与主力共舞,牛股成群!谁是下一个宁德时代?速速领取→
原标题:“私募壳”地下生意:价格从上百万到接近腰斩 壳资源越来越少了
“私募壳”的地下买卖生意再起风云。近日,有市场消息称,某二手平台上出现了私募壳买卖的相关内容,报价从8000元到8万元不等,且不少标明出售“干净”的壳资源。
“私募壳现在要的人挺多,因为新备案难度大。一个月成交几单是很正常的。”从事私募备案、壳买卖的中介何炎(化名)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另一位私募备案、壳买卖中介李雪(化名)告诉记者,此前市场火热的时候,自己买卖的私募壳价格在100万-120万,现在市场上一个优质的牌照(私募壳)价格在60万-75万元。
近期,基金业协会发布通知,重申了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从业人员的相关规定,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机构员工总人数不应低于5人,申请机构的一般员工不得兼职。基金业协会还指出,对于不符合相关员工人数要求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请在3个月内尽快完成整改。
贝壳财经记者根据Wind统计,在全国私募基金管理人的备案中,有9300多家私募管理人的备案员工人数少于5人。也就是说40%的私募管理人备案员工人数是不符合监管规定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该通知有利于打击“空壳”等私募现象,整顿行业乱象。
一位法律人士表示,私募基金近年来时常出问题,失联的较多,所以加强监管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
“私募壳”生意有多大?行情好时价格上百万
伴随着2020年权益市场的火热,私募基金管理规模得以快速发展。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5月,私募基金规模为17.82万亿元,相比2019年底增长了三成左右。
而与之相应的,其所衍生的“私募壳”交易有死灰复燃的苗头。近期,有市场消息称,某二手平台上出现了私募壳买卖的相关内容,报价从8000元到8万元不等,且不少标明出售“干净”的壳资源。
贝壳财经记者查询发现,该二手平台上涉及“白菜价”私募壳的页面已经被删除,私募备案的相关“服务”多以“价格私聊”形式呈现。
除了二手平台上的交易信息,私募壳的交易早已形成了一条龙服务。贝壳财经记者搜索“私募壳”三个字,网络上出现不少批发或收购私募壳的广告,售价45万元起。
“私募壳现在要的人挺多,因为新备案难度大。一个月成交几单是很正常的。”从事私募备案、壳买卖的中介何炎告诉贝壳财经记者。
实际上,随着私募壳需求的增长,壳价格也是水涨船高。私募备案、壳买卖中介李雪告诉记者,“短期私募壳价格也发生了变化。2019年行情不好,一个壳三四十万都没人要,2020年疫情以后,二级市场火起来了,壳卖得较快,价格也开始涨起来了。”
“现在市场上一个优质的牌照(私募壳)价格在60万-75万元。”李雪表示,“前期我们有专业团队来把控风险,包括工商、税务、协会的登记,还有公司的债权债务问题,我们都会做尽调并给出纸质版资料,以及银行征信报告。”
对于壳价格的涨跌,李雪表示,此前市场火热的时候,自己买卖的私募壳价格都在100万-120万元,当时客户都是拿着钱让我们找资源。现在稍微有点瑕疵的,大概70万元左右。“这里面的门道挺多的,代持和不代持费用也不一样,不代持的话,会稍微便宜一些。”
此外,注册地点也会影响“壳”的交易价格。何炎表示,通常一线城市的私募壳价格稍贵一些,比如,如果北京、上海的私募壳价格在60万元左右,二三线城市就是50多万元。
他还告诉记者,网上通常会标记几万元等较低的价格来吸引客户,但实际成交价格都是六七十万的行情。如果客户问起低价是否能买到的话,他们会回答说,之前确实有低价的情况,但是相关的标的已经转让出去了。
何炎表示,相比今年年初的价格,现在的价格便宜了大概5万元。
壳从哪里来,谁在买卖?
私募壳的买卖转让并不是一个新事物。2014年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私募基金备案和自律管理工作逐渐开展,基金业协会曾表示,在我国私募基金行业迅速发展下,私募机构登记备案前期也出现了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等问题。
李雪告诉记者,2015年的时候管理还不是很严格,当时不少企业和个人都赶末班车抓紧注册并在协会进行备案。彼时备案还不需要出具法律意见书,基本一周就可以完成,多是走个形式。
“后来爆雷了,引起了监管的重视,备案流程也逐渐完善,通常都需要3个月以上的时间。”李雪说。
贝壳财经记者发现,2016年是私募基金管理人被注销的高峰。基金业协会曾在2016年8月发布公告称,自2月5日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以来,累计超过1万家机构已被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
近年来,基金业协会长期对未符合要求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进行清理。截至 2021 年 5 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 24427家,管理基金数量10.63万只;管理基金规模17.82万亿元。其中管理基金数量和规模环比均出现增长,但私募管理人数量却相对有所减少。
近期,中基协发布通知,重申了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从业人员的相关规定,申请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机构员工总人数不应低于5人,申请机构的一般员工不得兼职。贝壳财经记者根据Wind数据统计,目前有超过9300多家的私募管理人登记的在职员工人数少于5人。也就是说,40%左右的私募基金管理人不符合员工备案人数的监管要求。
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该通知有利于打击“空壳”等私募现象,整顿行业乱象。
北京尚梓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江华表示,增加私募公司人数要求,不得低于五人,是考虑到私募公司专业化运营的最低配置,监管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私募公司空壳化。在他看来,私募基金近年来屡出问题,失联的较多,所以加强监管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此举是加强监管的又一手段,可量化、可操作。
新备案VS壳买卖 为何“壳”买卖屡禁不止?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九十条,未经登记,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使用“基金”或者“基金管理”字样或者近似名称进行证券投资活动。
通常来讲,成为私募管理人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新设私募管理人,成立投资公司按照流程在中基协进行备案;二是通过私募股权变更成为私募管理人,也就是俗称的买“私募壳”,涉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高管等相关手续的变更。
私募排排网研究主管刘有华向贝壳财经记者表示,居民可投资规模大幅增长的同时,财富管理机构也在向权益市场转型,近些年来,随着私募行业的规范化发展和牛市带来的业绩提升等多因素推动下,投资者购买私募的热情高涨,因此吸引了更多的专业人士进入到私募领域投资。但重新备案私募管理人流程复杂,审核周期又长,生怕错过最佳的募集时间,因此诞生了更多的私募壳买卖需求。
贝壳财经记者发现,从新备案和买卖私募壳对比来看,买壳主要是对时间和成本的考虑。
“新备案的时间长短跟管理人前期的资料准备相关,包括高管、人员的信息、实际办公场地、出资能力等,资质比较好的情况下,大概是2-3个月。”李雪说,“之前我们最快备案的差不多1-2个月,保守来看最多半年,因为协会反馈意见也只有5次,退回资料补正超过5次,机构申请就会被锁定一段时间。”
“如果是买壳的话,客户主要提供实际地址、人员、基金经理以及其他人员的履历等相关资料,像是展业计划书、法律意见书,我们都有合作的律所来出具。”李雪说,“我们写的法律意见书也是符合协会的口味,通过的概率大。”
何炎表示,买壳肯定是比较方便,随时可以启动,发行产品。现在买壳的客户多是手头有比较好的项目,想要迅速出产品。“比如,你现在看好一个项目,也有现成的投资人,这种情况下你会着急发产品,买壳不需要等时间,可以先发产品,然后再变更工商、股权信息。”他还表示,如果要做备案的话,需要把所有资料准备好提交,如果哪个方面不行,协会会打回来要求补正。
“现在监管是越来越严,壳资源越来越少了。”何炎说。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