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投资管理工作中,关于应该保持多少现金仓位,一直是一个大家争议颇多的话题。有人说应该一直保持大额现金仓位,不做过度的投资,有人说仓位应该越重越好。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对此,我的看法是,对于优秀的投资者来说,除非找不到任何好的投资标的,现金仓位应该越少越好。也就说,好投资者不需要现金仓位对自己进行保护。

好投资者

不需要现金仓位

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这里说的好投资者不需要现金仓位,其前提条件是“好投资者”。比如说,如果一位投资者总是跟风炒股票,高价追入热门股、低价卖出冷门股,那么他的现金仓位当然是越多越好:甚至不要投资股票,只存银行,收益会更高。

那么,为什么一个好的投资者不需要现金仓位呢?不少投资者认为,保持“半仓操作”等高额的现金仓位,会降低投资的波动。但是,长期这样做的代价,却是丧失巨大的投资收益。这里,就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模型。

假设一位股票投资者,每年能够取得20%的投资回报率。这时候,如果他保持半仓操作,每年把仓位降到一半,那么如果假设现金部分的年回报率是3%,那么根据简单的模型计算,到10年以后,这位投资者的投资回报率会是233%。20年以后,投资回报率会变成889%。而30年以后,投资回报率则是2837%。

以上的投资回报率看似很高,但是如果这位投资者没有在每年保持一半的现金仓位呢?在第一个10年,他的投资回报率是519%。在第二个10年,投资回报率飙升至3734%。而到了第三个10年,他的投资回报率会达到惊人的23638%。

由此可见,对于好的投资者来说,长期保持现金仓位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决定。一个每年保持一半现金仓位的现金管理方案,会让30年的投资回报率,从让人咋舌的23638%,变成平庸的2837%。过于保守的投资策略,虽然熨平了每年的投资波动,但是付出的代价,则是长期的投资价值损失。

机构投资者的苦衷

尽管从投资原理上,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好的投资者不需要现金仓位,但是在实际投资工作中,不同类型的投资者却无奈地保留了各自的现金仓位。这里,就让我们一一分析这些现金仓位是怎么来的。

对于中国市场的股票类公募基金来说,基金经理往往会保留一定程度的现金仓位。

首先,公募基金需要时刻应对来自投资者的赎回,这就意味着他们得保持不少现金仓位。在这一点上,封闭式基金的情况会稍微好一些。由于没有每天赎回的压力,基金经理有可能保留更小的现金仓位。

其次,公募基金往往互相比较,如果大部分人都留存了比较高的现金、因此获得了比较小的波动率,那么剩下的公募基金也有动力去做同样的事情。同时,这种压力也来自于国内市场比较不成熟的投资者。当市场下跌较多时,投资者会更倾向于那些稳定的、也是现金仓位更大的基金。因此,公募基金天然愿意留存一些现金。

在以上两种因素作用下,国内市场的股票类公募基金往往会留存不少现金仓位,占比经常在10%到20%,有些甚至高达30%到40%。这些现金仓位,从公募基金管理的角度虽然不可或缺,但是在长期必然让公募基金少赚不少钱。

对于股票型私募基金来说,情况也很类似。不同的是,由于私募基金的持有人对基金稳定性要求更高,因此不少私募基金都设置了预警线和清盘线,常见的设置是基金净值从初始的1跌到0.8就预警、0.7就清盘。

这种预警线和清盘线的设置,一方面固然为私募基金的持有人带来了安全保障,但另一方面也逼迫投资经理保留了更高的现金仓位。

由于股票的波动往往十分巨大,上下涨跌30%、乃至50%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因此对于稳重的私募基金管理者来说,当面临20%亏损就要预警、限制继续加仓、30%亏损就要清盘的条款设置时,最常见、也是最有用的做法,就是保持一定的现金仓位。

比如说,很多私募投资经理会在刚开始运营时,只买40%的股票、留下60%的现金,这样只有当所有股票下跌一半时,组合整体亏损才会达到20%的预警线。当股票上涨了一倍、基金净值从1上涨到1.4以后,再增加仓位。

而这里的问题,想必聪明的读者已经开出来了:为了避免基金净值下跌太多的风险,过高的现金仓位,让组合整体的收益在股票上涨100%以后,只能上涨40%。

对于国内的公募和私募投资机构来说,迫于形势不得不留存的现金仓位,让他们的业绩在长期被削弱。而同时,这些机构投资者的海外同行们,却往往不用留存太多的现金仓位。这是由于海外成熟市场的基金持有者往往更加理性,他们不会要求一个股票型基金既能择时、又能选股,基金往往只要做好选股工作就行了,选时的事情基金持有者自己会做。因此,海外市场的基金产品,往往能保持更小的现金仓位:这是有利于他们长期投资业绩的做法。

在国内市场上,对于现金仓位这个问题,个人投资者可以说是最得天独厚的一群人:他们可以不用留存任何现金。

在过去,个人投资者可能需要为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一些意外情况,比如生病住院等,预留一部分现金。但是现在各种贷款项目十分便捷,审批流程往往在一两天以内,因此个人投资者根本不需要为意外情况准备多少现金。如果不是个人投资者的投资能力往往较机构投资者为弱,单就现金这个问题来说,个人投资者的优势其实是最大的。

少留现金

不等于不卖股票

对于真正有水平的投资者来说,现金仓位是一个不太有用的东西。当然,需要重申一遍的是,这么说的前提,是这位投资者真的有水平,真的知道如何寻找有价值的投资标的。如果一位投资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寻找投资价值,喜欢来回交易股票、追逐市场的涨跌,那么多保留一些现金可能会更妥当一些。

其实,一些非常有名的价值投资大师,都以满仓投资、很少保留现金仓位闻名。比如说,彼得·林奇就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示,他往往保留很少的现金,几乎全部投资于股票。

有读者也许会问,如果不保留现金仓位,是不是就不需要卖出股票了?其实,留不留现金仓位和卖不卖出股票,并不是一个概念。对于涨幅过大、估值过高的股票,投资者当然可以选择卖出。但是,在卖出以后不留现金,将资本再投入新的好标的中,却会为投资者带来更丰厚的回报。

当然,在一种情况下,投资者是可以留现金,甚至留得多多益善的:当全市场的估值已经贵到无法找到好投资标的时,投资者应该果断的留存现金。只不过,在今天的资本市场里,各类投资品种相比于过去已经变得非常丰富,什么好标的都找不到的状态,已经变得越来越少见了。

所以说,对于真正优秀的投资者来说,“到底应该留存多少现金仓位”这个问题的答案,应该是“在平时越少越好,只有在市场真正整体过热的时候才偶尔需要现金仓位。”对于那些精于选择投资标的、同时又勇于少留现金仓位、承受短期市场波动的投资者来说,长期的市场价值发现机制会给予他们丰厚的补偿。

(作者系九圜青泉科技首席投资官)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