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吃包住,研究生年薪18万元起步,养猪企业的招聘资料再一次掀起舆论的波澜。“大材小用”“养猪都不配了”之类的讨论沸沸扬扬。

一面是日常消费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另一面,却是脏与不堪的代名词,在外界眼中,猪的割裂感之于其他物种更甚。简言之,愿意吃猪肉,但不想看猪跑。

低技术含量、低成本投资,高人力劳作,作为历史最为悠久的基础业态,传统农业的三大特性已经成了刻板印象,即便“士农工商”的排名已经成了过去式,“农”的地位却成了垫底的那一个,而猪的特性又为农业中的养猪行业更增加了几分偏见。

当这一偏见进一步延续到择业中,便组成了对高学历养猪的讶异声。

诸如此类的报道并不鲜见,而在养猪的标题前,或缀以北大毕业,或加上硕士海归等定语。高学历,养猪场,两个词在传统语境下的差距越是远,组合起来越能吸睛。抓住的,是大众对养殖工作的傲慢与偏见,以及对现代化农业的无知和好奇。

猪还是印象中鲜美可口的样子,但养猪早已不在脏乱差的环境中了。科学与技术赋能一切,也让猪得以飞到风口之上。

一年7亿头的消费量下,家庭饲养不可能满足当前庞大的内需,成熟的现代化产业链嵌入养猪行业。自动投料喂水、空调暖气供应、消毒隔离室、污水降解池,全自动的系统、全英文的设备已是现代化养猪的标配;“猪芯片”、猪脸识别、数字化管理也被提上日程。

而当猪瘟袭来,散户遭遇灭顶之灾,对规模化养殖的渴望愈发迫切。大企业趁机扩张,但也需要制胜法宝,有钱有设备,也更需要懂得用钱用设备的人才,招聘简章对高学历的青睐也无可厚非。

疫情期间起飞的猪价让全民草木皆兵,也让规模化的养殖企业进一步尝到甜头。今年一季度,养猪巨头牧原股份净利暴涨70%,日赚7000万元。

长期稳定的刚需和显而易见的利益面前,高科技的“猪队友”也越来越多,从网易十多万一头的“丁家猪”,到阿里云AI养猪、京东智能化养猪,生猪养殖技术流成为大势所趋。产业更迭升级,养的是猪,也是技术。

民以食为天,作为国之根基,农业与国家的发展并驾齐驱。当行业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认知,那么优质岗位无疑也需要与之适配的人才,双向公开的招聘面前,职业从无贵贱,德才配位足矣。

与其说是高学历养猪是大材小用,不如说是产业升级下的高技能人才稀缺。“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这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明确要求。正如养猪岗位的招聘启事上,高的不是学历门槛,是对学识和技能的要求。知识可以改变人生,也能颠覆猪生。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