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银证券曹海亮:对有明显的硬伤,或者商业上不具备可行性的项目要避免强推
军工板块逆势起飞,是一日游,还是有大行情?如何布局?两市成交额连续12天突破万亿元,透露什么信号?中期策略会军工专场讲透了
7月16日“2021 第十五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年会暨资产管理高层论坛”在海口召开,年会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年鉴”主办,“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主题为“扬帆远航——迈入资产管理新时代”。中银证券投资银行板块资产证券化业务负责人曹海亮出席会议并发言。
他表示,对于有明显的硬伤,或者商业上不具备可行性的项目要尽量避免强推。建议我们还是把重要的精力放在可以成的项目上。
他还表示,首批战投大家都在抢,我相信随着公募REITs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成熟,是否有战投能力找到项目可能成为一个资源,我认为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时候推动机制改革,如果能建立一个专门投入这一块的战投部门,这将是一个护城河,我们首批做了战投且确实很有效,这在未来将成为我们的优势发展之一,也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情。
发言全文如下:
曹海亮:前面各位领导专家讲的高屋建瓴、比较宏观,而我具体负责公募REITs的项目团队,我从我们公募REITs业务实操出发,做一下分享。中银证券是中国银行参股的证券公司。去年4月30日发改委的文件出来之后,我们给中行分支行做的公募REITs相关培训至少十场以上,接触的大的客户超过一百家,但是我们暂时还没有成功的经验——虽然我们已有两单项目上报,但首批九单发行成功的公募REITs产品中没有我们。不过,我们有失败的经验,在此向大家分享一下,以供参考。
第一,对于有明显的硬伤,或者商业上不具备可行性的项目要尽量避免强推。比如说,我们沟通过一些地铁项目,成本特别高,而且无法拆分,其经营状况很可能是亏损的,或者微微盈利,又或者严重依赖补贴,这种情况很明显跟公募REITs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当时,出于此类项目是由当地政府的引荐,并且企业层级比较高的原因,我们觉得有沟通的空间,导致我们白白投入了很多精力。所以,大家要理性一点,首先公募REITs一定要在合法合规的框架下,并且在商业上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可以稍微差一点,但一定要一定范围内。相反,如果强推有硬伤或者在商业上不具备可行性的项目,则会消耗监管资源跟自身精力。
第二,我想分享的是,当某省发改委让我们推一些公募的项目,这个时候其主要动力在于政府推创新。这就很关键,因为,既然动力在于政府推创新,那么在整个国企体系里面排在第二梯队第三梯队的肯定不是具备最大动力的。第一梯队的,比如说高速公路,由于是省属的,其实际推行的可能性肯定会更强一点,而当第二、第三梯队的项目找到我们的时候,更多的只是想了解一下,至于真正的推的可行性,或者落地的可能性,我相信还是打折扣的。这个问题上如果不注意,也会浪费很多精力,我们建议我们还是把重要的精力放在可以成的项目上。
第三,我们做的过程当中应当形成自己的护城河。参与公募REITs的机构中,有来自公募基金,也有来自证券公司或者其他不同背景的机构。对于我们中银证券来说,作为银行系券商一大特点就是复制能力特别强——对于规则已经确定的项目,我们的复制能力特别强。比如说,我们如果成功发行了一单公募REITs,之后我们的扩募能力将会很强,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找到很多符合标准的项目。然后,大家可以看到,首批战投大家都在抢,我相信随着公募REITs市场越来越大,越来越成熟,是否有战投能力找到项目可能成为一个资源,我认为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时候推动机制改革,如果能建立一个专门投入这一块的战投部门,这将是一个护城河,我们首批做了战投且确实很有效,这在未来将成为我们的优势发展之一,也是我们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再就是流动性,4%的现金分派率可能有它的合理性,我们发了很多理财产品,一年期还有三年期都是3%到4%的水平,公募REITs的收益率相对而言非常好,但公募REITs每天成交量一千万以下,假如战投买了一个亿,一年之后怎么样卖掉将是个大问题,因为可能一卖就赔钱,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整个的市场规模还小,流动性不足。未来,是否有可能尽量多的将份额释放出来,主要原因不在于规模小,而是持有不动的主体太多,流通盘往往只有20%,未来假如留给个人投资人的比例提高一些,交易额将更加活跃一点。为什么投资机构买国债收益很低还愿意大量购买?因为作为流动性管理工具,买了之后可以随时卖掉。REITs买了之后随时卖掉的可能性则小很多——流通盘最大的普洛斯REITs,一天成交量一千万,如果手中持有一个亿,想要迅速卖掉的话,市场将会承受多大的冲击?所以在流通性没有完全释放出来情况下,市场投资人就不一定会投了。这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随着扩募、产品越来越多,随着关注资金越来越多,可能市场空间会更好一点。
第四,我们作为具体做公募REITs的团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项目组关心什么?对于项目组而言,公募REITs周期比较长,在做的过程中,可能一年都收不到钱,这很麻烦。与IPO进行对比,IPO前面有辅导期,虽然没有IPO成功,但前面还是会收一部分的费用。对于这类周期较长的项目,如果整个市场更加良性一点,各个中介机构不要过于内卷,比如大家前面的时候能不能跟客户谈一下,适当收一些前期的咨询服务费用,因为这个确实很花精力。我们有个公募REITs项目,派了四个人到项目现场连续工作了两个月,目前为止一分钱没有收到,如果是对于很多有利润考核指标的团队市场来说,就很成问题,因为团队生存下来才能发展。所以,我在想,有没有可能大家以后往这个方面努力一点,尽量在收费上前置一部分,或者设置一些条款,又或者总公司层面做一些支持,我相信对于我们的业务来讲很重要。此外,一些中介机构的费用,比如说评估、会所前面也有一些,我们很多项目的前面方案都是券商或者资管、公募基金自己设计的,进场之后才发现这个方案根本不合理,这时候客户可能就不同意做了。但是中介机构为什么进场前不能将方案做到位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公募REITs比较复杂,前期想做出特别精准,特别符合要求的方案很难,以及,由于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大家为了拿项目,往往在前期将估值报的很高,本来不能出表说成可以出表,最后发现业务做不成,我们见到比较多的项目都是这种情况。
总的来讲,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如果可以做一些上述的细化改革,或者得到更多的行业共识与支持,我觉得公募REITs市场将会更加顺畅,从业人员的积极性也会更强。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