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国际儿童节刚过,国家药监局批准了成都康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康柏西普增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下简称:ROP)适应症的临床试验申请,目前我国暂无抗VEGF药物获批ROP适应症。

ROP是一种视网膜血管性疾病,多发生于早产儿尤其是低体重儿,出生体重越低、胎龄越小,ROP发生率越高、也越严重。如果重度患儿未得到及时治疗,很可能导致失明,不仅患儿终身痛苦,也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来看,全球每年约有百万名以上患儿因ROP失明,在我国每年也有大量患儿需要接受治疗,因此研发该疾病领域的药物具有极大的临床价值和社会价值。

康柏西普作为中国首个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通用名的生物I类新药,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其“抑制血管新生的融合蛋白质及其用途”专利项目荣获“中国专利金奖”,从2013年底被国家药监局批准上市以来,其独特的疗效,良好的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此次新增ROP适应症,是其拓展儿童用药领域的有益探索,如能成功获批,将填补这一用药领域的临床空白。

儿童用药的现状与趋势

在我国医药技术发展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儿童用药存在研发投入大、利润低、受试者招募困难等多种因素,很多企业研制该领域药物的积极性不高。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14岁以下儿童占总人口的17.95%,加上“三孩政策”全面放开,未来儿童群体将进一步扩大。面对不断增长的临床需求,具备创新能力的医药企业,亟待加大急需用药的研发力度,为儿科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多高价值的临床方案。此外,根据不同疾病领域的发展现状,药企也需要主动思考,助力临床专家以及监管部门,共同探索出一套科学的儿童用药临床评价方法。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儿童用药问题,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儿童用药研发、优先审评审批的政策法规。今年5月3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宣布6月1日起开通“儿童用药专栏”,进一步鼓励和促进儿童用药的研制和创新。

ROP病变根据严重程度分为5期:1期约发生在矫正胎龄34周,在眼底视网膜颞侧周边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之间出现分界线;2期平均发生在35周(32~40周),眼底分界线隆起呈脊样改变;3期发生在平均36周(32~43周),眼底分界线的脊上发生视网膜血管扩张增殖,伴随纤维组织增殖;阈值前病变发生在平均36周,阈值病变发生在平均37周;4期由于纤维血管增殖发生牵引性视网膜脱离,先起于周边,逐渐向后极部发展;5期视网膜发生全脱离(大约在出生后10周)。

根据我国《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修订版)的治疗原则,现有治疗手段包括:(1)对3区的1期、2期病变定期随诊;(2)对阈值前病变Ⅱ型应密切观察眼底情况,如有进展及时治疗;(3)对阈值前病变I型及阈值病变,应进行眼底镜下光凝或冷凝治疗;(4)对4、5期病变可以进行巩膜环扎或玻璃体切除等手术治疗。因此,阈值前病变I型及阈值病变的治疗选择对ROP患儿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是ROP最早的治疗方式,1980 年成为ROP 的治疗标准。研究显示,冷冻疗法可以使阈值病变的不良视网膜结局风险降低并能使其功能得到改善。采用冷冻疗法预防网脱时,会使相应周边视野受损。冷冻治疗可能出现术后疼痛、结膜血肿、结膜撕裂、视网膜前出血和玻璃体积血、心动过缓等并发症。

激光治疗

1990年出现了激光治疗,该方法便捷、易耐受,降低了眼组织的损伤和全身应激,远期疗效更好,目前是ROP的标准治疗。研究表明,从ROP 的视网膜解剖复位和视功能结果的比较来看,激光比冷冻效果好。然而,激光治疗可能出现误伤角膜、虹膜和晶状体,眼内出血,脉络膜破裂等并发症,严重者甚至有遗漏病变区域,误伤黄斑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寻找一种简单、微创、安全、有效且适宜推广的ROP治疗方式已成当务之急。

玻璃体腔内药物注射抗VEGF药物

血管增生是ROP发病机制的重要一环,同其他新生血管性眼病的发病机理一样,ROP患儿玻璃体内新生血管增生(脉络膜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很脆弱,容易出血、渗漏、水肿,最终导致瘢痕,造成失明。抗新生血管生成药物就是要有效阻止新生血管生长、减少渗出、减轻水肿,从而稳定或提高视力。通过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降低VEGF水平,从而达到抑制新生血管增生的目的。

目前,我国在抗VEGF药物领域,具备自主创新的能力和国际标准的生产体系,在视网膜疾病诊疗中展现出了不凡“身手”,相信以康柏西普获准临床为标志,相信未来抗VEGF眼科药物将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文章来源:OFweek)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