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泰康资产15周年高峰论坛上,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中国养老金融50人论坛秘书长董克用先生分享了《第三支柱养老市场的发展机遇与政策建议》主题演讲。

董克用坦言,我国的养老金体系还不平衡、不充分,亟需建立更加灵活的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理念要坚持做到四点:以税收优惠为基础的动力机制;以账户制为核心的制度框架;以开放性为原则的产品谱系;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运作模式。

以下为演讲实录(有删减):

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亟待发展的原因

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1.9亿,占总人口的13.5%。人口老龄化是大势所趋,预计今后几十年更会快速增长,65岁以上人口比例约增长到17%、25%、30%,到2060年达到32.9%。今后的人口结构会面临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人。在这种情况下,仅仅靠第一支柱很难实现现收现付,履行代际协议就更加困难,必须加强养老金体系建设。

目前我国养老金体系还不平衡、不充分。第一支柱虽然覆盖面很广,但社会统筹账户加个人账户缴费基数不实、费率较高,面临全国统筹的挑战。第二支柱面临稳步扩大的压力,目前覆盖率尚不足企业职工的10%。此外,我国就业形式发生变化,灵活就业人员养老金积累无法通过第二支柱完成,因此亟需建立更加灵活的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金。与此同时,中国城镇职工工资已经跨越了生存工资阶段,完全有发展第三支柱的基础。

此外,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储蓄养老金,对银行业和保险业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对银行业有助于应对个人存款流失;对保险业有助于提高保险业的业务质量:1)产品结构优化和资金稳健运营:引导减少短期投资型产品,鼓励发展养老、健康等长期型的保障产品;2)获取优质客户,业务扩展空间大;3)降低营销成本,提升经营效率。

第三支柱试点现状与问题

中国的第三支柱试点是从保险业开始,从2007年开始讨论一直到2018年5月落地。试点地区是:上海市、福建省、苏州工业园区,试点期限为一年,但成效不太好,主要存在几个问题:

▶ 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小、覆盖面小,影响了参与者的积极性。

▶ 涉及角色众多,先购买、后退税的流程相对复杂,便利性较差。

▶ 产品吸引力有限,转换和退出成本高,投资增值能力较弱。个人养老金积累持续几十年,投资增值的复利作用巨大,但是如果以保本或保收益产品为主,可能面临隐形贬值。

完善第三支柱改革试点的政策建议

个人养老金的制度理念要坚持做到四点:以税收优惠为基础的动力机制;以账户制为核心的制度框架;以开放性为原则的产品谱系;以市场化为导向的运作模式。

1、增大覆盖面,从税优政策扩展为财税政策。我们应该考虑EET和EEE并行,真正实现普惠性。税收优惠要给足,最大化发挥杠杆作用,充分撬动个人养老金储备的积极性。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职工和居民工资水平不断提高,可以考虑减少没有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职工税收。对于低收入群体,财政要给予补贴。

2、建立唯一、专用、终身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个人养老金账户,是指在职时往里存钱且不能支取,账户的钱由专业机构管理,实现保值增值。这是中国养老金制度建设的关键,也是突破点。个人养老金账户从第三支柱入手,将来再与第二支柱、住房公积金账户打通,实现积累型养老金。这一改革需要各政府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百姓。

3、完善个人养老金的产品体系。设计出适合不同人、不同特点、不同阶段的产品,产品必须具有广泛性和公平性,能真正让老百姓受益。我认为最好的产品就是投资者教育,老百姓只要看到了实惠,看见产品安全有保障、清晰且公开透明,自然就会加入。

4、市场化导向的运作模式。第三支柱发展应该遵循市场化、社会化原则,与政府、单位行为剥离,主要由个人、市场机构的交互来完成。第三支柱中市场机构应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参与者提供产品创设、产品销售、投顾服务、账户管理、养老金融教育等服务,由个人自主选择与决策。

5、第三支柱养老金要有长期思维。个人养老金积累是长期过程,是持久战,因此要及早行动,利用深度老龄化之前的短暂时间窗口。不要期待毕其功于一役,发达国家花了几十年时间才做好。积累型个人养老金前期增长慢,后期增长快,长期来看不仅能有效分担第一支柱收支压力,而且投资过程可以让这一代人、几代人更多享受投资的红利。同时,积累型个人养老金要与资本市场形成良好的互动,资本市场建设必须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只有资本市场好,养老金进去,各自做好各自的事情,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和互动。

长期思维中要有长期业绩,应该重视权益资产配置,这样才能带来长期的合理回报,泰康资产15年来的实践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中国经济还会持续增长,我们一起努力,让养老金来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使中国人的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更加积极应对老龄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感谢聆听!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