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主编手记:基金评价须重视基民视角

伴随基金行业的成长,基金评价在引导基金长期投资,为投资者提供投资参考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长期以来,基金评价的重点在于体现基金本身的业绩,缺乏从基民体验的视角对基金进行评价。如果能从这一角度设计评价指标,将有助于引导基金关注持有人体验,提高基民获得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问题。

自监管机构规范基金评价业务以来,十多年时间里,基金评价在方便投资者了解基金产品、促进行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的基金评价主要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对基金的投资收益和风险,或基金管理人的管理能力进行分析。

目前,国内基金评价机构主要使用风险调整后收益对基金进行评价,这类方法通常以波动来反映基金的投资风险。应该说,这类方法是欧美成熟市场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后形成的评价体系,一些学者甚至凭借相关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在成熟市场,基金投资通常通过专业的投资顾问以组合投资的方式进行,借助这类评价指标,基金组合可以有效地分散风险,并通过长期投资获得较好的投资收益。

中国属于新兴市场,基金业的行业生态与成熟市场相比存在差异,集中体现在国内的基金销售端缺乏投资顾问群体,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进行基金组合配置。基民习惯于听推荐、看排行买基金,甚至受到佣金导向的销售机构诱导,买了不适合自己的基金,或者频繁赎旧买新。银河证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过去十五年主动股票方向基金业绩指数上涨了1100.79%,年化收益率高达18.02%。显然,基金投资者的真实收益远远逊于基金整体业绩表现。

可以说,“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基金行业发展的一大痛点。用一位基金公司高管的话说,基金经理只关注创造漂亮的业绩曲线,不关注投资者赚没赚到钱。基金净值增长率可能很高,但期间的波动很大,投资者拿不住,没赚到钱。从这个角度讲,国内的基金评价机构需要思考,如何从基民收益的角度评价基金,更好地适应国内的基金行业生态。一方面,通过基民视角的评价体系挑选出能提高基民获得感的基金,让基民拿得住基金、赚到该赚的钱;另一方面,引导销售机构和基金公司从过往只关注基金业绩,向关注客户实际盈利及投资体验方面实现转变。

笔者注意到,近期已经有基金评价机构尝试从投资者回报的角度评价基金。希望学界和业界可以重视这一问题,探索更适合中国市场的基金评价方法。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