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小瑞科普 | 不同股票估值模型之绝对估值模型来源:北信瑞丰基金

    其中,V0 是内在价值;t 表示第 t 期;CFt 是第 t期现金流;r 是折现率或要求回报率。在现金流折现模型中通常采用三个财务指标来定义现金流,它们分别是股利、自由现金流和残余收益,从而产生了如下三种估值模型。

1. 股利折现模型(DividendDiscount Model)

股利折现模型认为股票的内在价值等于股票未来无限期的预期股利的折现值。但是,由于我们很难准确估计无限多个时期的股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通常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假设:(1)持有期是有限的;(2)股利的增速是固定的;(3)股利增速是分阶段的。因此,可以将股利折现模型分为有限持有期下的股利折现模型、戈登股利增长模型和多阶段股利折现模型。

虽然股利折现模型简单易行也更能反映资产长期的内在价值,但由于该模型要求公司有稳定的股利分配政策,而现实中,很多公司出于经营发展的需要并不发放股利或者股利政策并不稳定,因此该模型在实践中并不总是适用。

2.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FCF Discount Model)

自由现金流可分为公司自由现金流(FCFF)和权益自由现金流(FCFE)。公司自由现金流是指包括普通股股东、优先股股东以及债权人在内的所有公司资本提供者可自由支配的现金流,而权益自由现金流只包括普通股股东可以自由支配的现金流。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的原理是通过公司的财务数据对公司未来一定时间的自由现金流进行预测,再选取合适的折现率对未来所有自由现金流进行折现并相加,得到折现和。

公司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的适用范围略大于股利折现模型,这是因为无论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但是该模型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若计算所得的自由现金流是负数,那么折现求和所得的公司内在价值也将是个负值,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3. 残余收益模型(Residual Income Model)

残余收益等于净利润减去普通股股东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它所反映的是公司的经济利润。之所以要在净利润中减去权益资本的成本是因为即使净利润是正的,但若是净利润小于权益资本成本,那么公司就并没有为股东创造任何价值。

残余收益模型认为,权益的内在价值应该等于当前权益资本的账面价值和在未来经营期间所产生的所有残余收益折现之和。

    残余收益模型的应用范围很广,无论公司是否派发股利,也无论公司的自由现金流是否为负,均可使用该模型求得公司的内在价值。但是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使用起来略显复杂,而且该模型对会计质量的要求很高,若企业财务报表的编制不严谨,便会对计算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

    2021年以来,信用债市场处于“永煤违约”事件的修复期,叠加7月降准,债券市场利率中枢整体下行,信用债收益率下行幅度加大,中票和城投债整体投资性价比弱化,此外,城投债投资出现区域“抱团”现象。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