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零距离接触百亿私募对冲基金!保银投资的中国多空策略

21世纪经济报道王媛媛 上海报道

保银投资是一家成立于1999年的私募基金,到目前为止,有一半的资金来源是美元基金。这意味着,如果用游戏中的“血条”来比喻,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看法,会影响这家公司一半的生命力。

同时,保银投资旗下上海保银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又是国内头部私募基金中,唯一严格做个股对冲的基金,以至于其做空什么标的、做多什么标的受到市场关注。

时值岁末,2021年的中国资本市场发生了不少出人意料的波动,尤其是教育、互联网行业的政策曾一度让海外投资者对中国市场投来担忧。

因此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与保银投资总裁、首席经济学家张智威进行了一场深度对话,看看这家多空策略的机构如何理解2021年的中国市场,以及海外投资人如何理解中国的政策变动。

变动的2021年,海外投资者如何理解中国市场

《21世纪》:你之前在公开演讲中称,2021年是投资守成之年,但是我们看到今年的新能源其实涨得不错,站在年末这个时间节点,你觉得是自己判断失误了,还是说基于保银的对冲策略,的确算得上是“守成”之年?

张智威:我们年初做的判断是说整个金融市场是一个守成之年,从指数的角度来说,比如沪深300,到今年11月中旬较年初来说还是下跌的,如果要看MSCI中国指数,可能跌得更多,尤其在美国的ADR跌的还要多。

所以从守成之年的角度来说,这个大的判断是没问题的。

当然每一年、哪怕是熊市的年份,也都有股票或者行业表现得特别好,比如说像新能源行业,实际上去年2020年12月份的时候,我们公众号上就连发了两篇文章讨论这个话题,这是比较罕见的,就是我们会花比较大的篇幅去讲新能源行业的投资机会,因为我们对这个行业比较看好,即便是现在,我们认为它还是一个结构性、可持续的主题。

从我们公司产品收益的角度来说,相对来说比较稳健一些,没有出现特别大的回撤。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说,还是不错的。其实今年如果看ADR,有很多行业出现了比较大的波动,在这方面,因为我们采用个股对冲的策略方式,可以比较有效地控制住这些风险。

《21世纪》:你今年年初比较看好港股,认为海外的资金会比较宽裕,国内资金收紧的速度更快一点,但我们现在看到现实的情况,中国不仅没有收紧,好像大家对明年中国的宽松预期会更高,站在现在年末这个角度,怎么评价此前的观点?

张智威:确实港股的走势是比我们想象的要弱的,年初我们从大的宏观逻辑判断海外货币政策会比中国的更宽松,这个逻辑是对的。

由这个逻辑引出来的投资结论,就是说美股会比中国这边的股市走势更好一些。美股确实走的不错,但是香港这边为什么没有走得很好,因为我们没有预计到一些行业整顿的政策,比如说像互联网企业的一些反垄断政策,还有教培行业的政策。

有很多的行业政策在二季度、三季度时候推出的力度是非常猛,导致港股中这些新经济行业受伤比较重,这个是主要的一个原因。

如果往前看,对这些新经济的行业我们还是比较看好的。整顿是今年的一个意想不到的政策风险,我们觉得到了明年或者再看的更长远一些,这些政策风险可能会逐渐地消除。

《21世纪》:怎么判断明年的宏观和投资策略?

张智威:我们觉得明年的股市,比今年要乐观一些了,今年年初的时候我们说是“守成之年”,是一个比较谨慎的、防守型的策略。

明年我们觉得可以说是谨慎乐观的一个策略。

首先,我们觉得现在政策在接近一个转折点,从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行业政策,比如说房地产、能源等等,我们都觉得到了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转折。

拿财政政策来说,今年财政政策特别紧,财政支出特别的少。但是中央政治局已经在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里做了一个决定,是说要储备一些财政项目,在年底或者明年年初的时候推出来,所以财政支出肯定会大幅的上升。

类似于这样的政策变化,会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发生。所以尽管目前经济增速在放缓,我们觉得到了明年二季度或者年中的时候,经济基本上企稳,下半年会走的不错。

另外就是从国内外比较的角度来说,其实跟去年的逻辑类似,但是正好反过来。就是明年美国的货币政策要收紧,会逐渐开始升息,实际上已经开始缩减资产购买规模。而我们的货币政策临近一个转折点,是要逐渐放松的,所以我们认为明年美股那边的风险可能会多一些。

还有一个原因,美股那边的估值比较高,估值已经到了历史上比较高的水平。但咱们中国这边因为有一些调整,今年的调整实际上已经释放了很多宏观风险,所以我们对明年A股还是相对乐观一些,尤其是到了下半年的时候,经济会有一个反弹。

《21世纪》:港股会被美国带着同样不是特别好吗?

张智威:港股这边我觉得还可以,因为也有一些风险已经被释放了,那些新经济的股票从质量来说还是很好的,我们仍然比较看好。

今年主要是有一些政策风险,明年这些政策风险可能会逐渐地消除,那么这些新经济的股票是不是会迎来一些重估,可能会有一些国际投资者对他们逐渐的更感兴趣,这也是有可能的。

《21世纪》:怎么确认政策风险消除、港股需要被重估了?

张智威:比如说隔了一段时间发现政府前期推出来的一些政策没有进一步加码了,可能有更多的政策信号来呵护这些行业,或者支持这些行业继续发展。这样的情况发生,我觉得可能会对这个行业有帮助。

另外就是中美关系的好转,这个也是很重要、很关键的一个事情。

今天我们也看到说中国可能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和白宫有峰会,那么峰会之后是不是会有一些比如说关税方面的调整,或者双方有一些其他的合作。比如我们看到气候方面的合作、双边的宣言是非常正面的,这些事情对中美双边关系有好处,对香港的股市也有好处。

所以说明年对港股市场主要看两个方面,一个中美关系,另外一个就是对于新经济的政策。

如果这两个因素走向比较好的话,叠加美股现在估值偏高的因素,A股和港股有可能表现比美股更好,所以对A股、港股我们都还比较乐观,但具体哪个会走的更好一些,这个时间点上很难说。

实际上两边的股票或者说两边的宏观环境,都面临了不确定性。咱们A股的不确定性更多,跟咱们的房地产市场的走势、疫情相关。香港那边更多的可能跟中美关系、新经济政策有关,面临的政策不确定性不太一样,现在还不太看得出来哪边会更好或者更差,现在还不是那么明显我觉得。

《21世纪》:宏观方面,你认为债券从长远的角度来说,不是一个好的投资标的,从阶段性的视角来说,现在具备投资价值吗?

张智威:我还是不太看好债券,几个原因:一个是整个全球的利率比较低;第二是最近一段时间风险逐渐释放,大家也看到了最近房地产的海外美元债的风险正在释放。

明年我还是会担心国内的一些房地产债,还有一些城投债和地方政府相关的地方国企债。

因为以前地方政府的财政来源主要是通过卖地,卖地的收入今年是逐渐下滑的,到明年上半年还是会很弱,这种情况对于地方政府财政有负面冲击,可能会使得一些债券的违约率上升,所以我不太看好债券。

《21世纪》:很多观点认为房地产最紧张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家的预期会稍微乐观一些。

张智威:我觉得房地产长期它是下降的,就是转型调整期吧,它从一个巨无霸逐渐转成了一个房住不炒的刚需品,占整个债券市场的比例会逐渐下降。对房地产企业的调整期可能是一个挺长的周期,前期房地产的债券跌的比较猛,其实最近政策有一些放松,它会有一个明显的反弹。

但是往前走,房地产是不是最“坏”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我觉得很难这么说。因为政府整体对房地产的政策我觉得没有太大的变化,就是房住不炒,甚至包括三条红线,包括将来是不是有一些企业会破产或重组,我觉得这也是可能会发生的大概率事件。

所以最“坏”的时间不见得已经过去了。

《21世纪》:那像过去一年,中国的很多政策对行业有非常大的冲击,你们的美国投资者会不会担心在中国的投资风险加大、甚至发生赎回行为?

张智威:虽然也会有一些这样的疑问和讨论。但是我觉得今年长期投资者对中国的看法并不是那么悲观。其实可以从资金流向来看,因为今年海外投资者对中国的投资还是净流入,不管是金融投资还是实体投资都是挺大规模的净流入。人民币的走势也挺强,这说明海外投资者并没有做空人民币。

可以说海外投资者可能有一定的担心,但是并没有诉诸行动,他们还是在继续观察。

我觉得一部分原因是他们看到了今年是一个风险释放的年份,做的一些事情有短痛,但是中长期来说是好事,比如说房地产降杠杆这些事情,对长期投资者来说不见得是个坏事。

从这个角度来说,海外投资者跟2015年不太一样,2015年的时候是大批的资本流出。

《21世纪》:房地产调控可以理解对中长期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利好,但是对于教育、互联网方面的政策呢?如何解读它们的中长期意义?

张智威:这个很难说。

关于教育是不是让大家产生内卷的情况,导致大量的家庭消费要花到学生教育上去,以及现在的政策是个好事还是坏事,我觉得在海外投资者里边它是有一定的讨论。

其实海外投资者最难以理解的是说,政策的推出过程发生地比较快,中间没有什么过渡期、咨询期。

实际上,对于教育、互联网方面的政策刚刚推出时讨论会多一些,但最近一段时间,讨论不是那么多了,大家觉得可能前一段的行业调整的风险实际上已经逐渐地过去了。

《21世纪》:如果说海外投资者可能无法理解我们的政策为什么推出得这么快,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张智威:我觉得当时政府政策推出来的时候,因为政府提出有一个窗口期,4月底的政治局会议提出来是有窗口期,所以可能会担心这个窗口期是不是很快就会关闭,那是不是要快一点把政策推出来,有这样的考虑。

我看到了一些这方面的讨论,就是说后来政府有一些表态会提出来,有一些政策的讨论,可能会有一些咨询期、调整期,这个都是一个过程。

实际上我们国内以前推出租车行业调价等政策前,会有个听证会,重大的政策会给一两年或者两三年的调整期,在这个调整期内相关公司、从业人员能够有一个时间去过渡。

这一次政策从初衷的角度来说,我觉得海外的投资者也可以理解。比如说电子游戏,一些海外投资者他们就是说比较理解,确实现在小朋友们可能打游戏打的时间太长了,需要一定的控制,但是不是说控制就是变成0了,这个也是可以再讨论。

《21世纪》:现在海外的投资者现在是接受我们这个政策呢,还是说预期可能会更放松一些?

张智威:我觉得现在行业的整顿的政策,比如说像反垄断,主流的观点是认为这些政策会持续下去。

大家现在比较关心的是,民生、教育、医疗方面一些大的政策是不是都已经推出了?后面还会不会有大的调整?这个是现在大家比较关心的事情。

海外投资者还是一个观望和判断的过程,这个需要时间。

国际投资者我觉得因为我们今年确实政策转变的比较多,就像咱们六中全会说到,现在的政策跟过去30年政策可能是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那这是需要投资者去逐渐学习的,要逐渐理解咱们政府关心的是什么,希望资金投到哪里去,哪些是他们不希望投的,这些都是需要海外投资者去花时间学习。

《21世纪》:你觉得后续政府去颁布一些政策的时候,会倾向于去打预期,还是说让快变成一个新常态?因为除了教育行业,包括北交所、科创板这些,推出都非常快。

张智威:很难说,实际上我们也需要时间去观察、学习。

我觉得现在很多的金融从业者都在学习以前的讲话,还有咱们中央一些过去的决议,每一次会议的新闻稿都看得很仔细,基本上很多大方向应该已经指出来了,比如像十四五规划的一些大方向,碳中和、共同富裕等等,会提前有一定的理解,但是具体到这个行业的政策会怎么样,我们还是得花一些时间去了解。

《21世纪》:咱们的研究员、投资经理会像网上的段子一样,去看治国理政系列丛书吗?

张智威:其他人不清楚,反正我看了,全三册,对我们政府的执政理念,还有很多文章,包括上个月《求是》杂志上发的关于共同富裕的文章出来之后,我们都要认真学习的。

我觉得现在不仅仅是国内投资者,国际投资者也都是很关注这些事情,所以这个可能变成了现在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

实际上我觉得往下走的话,大家意识到了,在中国投资不仅要看这个公司它从商业利益上来怎么看,还要看它是不是跟咱们国家的策略一致,跟咱们的比如说碳中和、共同富裕这种想法,至少不违背。

这个就好像海外现在做ESG一样,海外做一个投资不仅仅看他赚不赚钱,还要看ESG情况,现在我们国内也是类似这样的情况。

我觉得实际上我们国家的政策应该说现在变得更有力一些,或者说更主动一些。可能是对以前的一个反思,就是美国的那种资本主义的、完全让市场来决定、政府基本上不怎么管的模式,可能有它自己的问题。

现在我觉得我们中国是在尝试走一个新的模式,就是说市场做出来的一些行为,不见得是完全合理的,那政府政策就会有一个调整,大方向做一个调整。

《21世纪》:你之前的从业经历都是在外资机构,对这种差别应该感受最深刻,怎么评价?

张智威:我觉得它是在寻找一个平衡。

完全由市场来决定的话,有的时候是有问题,但是政策上应该有多大的力度去介入,这也需要去做研究的。

我觉得咱们现在主要关注的一个事情是民生,还有一个是关于平等。

这两方面实际上不仅仅是我们在讨论,美国、欧洲其实也在讨论,比如法国有个经济学家写21世纪的资本主义,类似于是挑战现在这个资本主义市场的这种思潮。

所以我觉得实际上不仅仅是我们中国在反思这个事,一个全球的、大的趋势,就是对美国式的资本主义的市场模式在反思,只不过中国的执行力会更强一些。但是我觉得中国反思这个事已经反思一段时间了,不是说今年突然想起来才去做的。

《21世纪》:可以再谈谈其他的读书心得

张智威:因为我主要是做宏观经济研究,所以我会更多地关注经济方面、政策方面的思考。

其实不仅仅是这三本书,实际上10月15号《求是》上面发表的那篇文章很重要,在里面讲了很多很重要的概念,比如说第一次提出了在房地产行业要用税收的手段,然后后半周我们就推出了房地产税的试点。

而且推出的时间点是在公布的三季度的宏观数据不是那么乐观的情况下,并且房地产方面的新闻当时大家也很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推出了房地产税试点,所以你可以看出来现在政府的一些政策推出是非常有定力、有决心,并且立竿见影的。

抱团的消费与新能源:多空机构如何面对

《21世纪》:所以当时政策冲击港股的时候,保银有没有对相关个股做空?

张智威:我们也要做实时的调整,比如拿教培行业来做一个例子,大家以前觉得教培行业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行业,但是因为政策变化,行业的基本面发生了天翻覆地的变化,所以我们的投资决策肯定也得相对应的调整。投资中各种各样的变化因素很多,每天都要关注各种各样的风险做出相对的调整。

《21世纪》:按照我的理解你们今年的收益应该很高,因为你们日常做空的标的主要在港股,然后港股确实整体上是有点趴着。相当于你们A股这边的多头有收益,港股那边的空头又有收益?

张智威:其实这个理解有一些偏差。保银做的并不是多一个市场、空一个市场,多一个行业、空一个行业。

我们做的是行业个股对冲策略,在同一个行业里面选择好公司做多,选择差公司做空。比如新能源行业里边,我们会做多某些公司,同事也会做空某些公司。这个是海外用比较先进的一个策略,并不是拿指数去做空来控制风险。

《21世纪》:你们这么看好新能源的话,还是坚定地采取多空对冲吗?

张智威:对,我们还是采取对冲,这是我们的根本性策略。而且因为新能源里边也是有一些不同,子行业包括一个产业链,有上游企业、下游企业,不同角色的企业还包括龙头企业和市场份额比较小的企业,所以这里边多空的机会比较多。

做空还是会做空,以港美股标的为主的做空,A股也有一些做空标的,但是主要还是港美股做空。这几年A股能够做空的空间也是在逐渐增加。

《21世纪》:今年新能源行情很好,你们做空会不会意味着亏钱?

张智威:做空对很多机构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很多的主题,大家的共识性比较强,比如新能源、电动汽车相关行业,它的可持续性大家都比较认可,在这个情况下我们的投研就得做的更深入一些,对子行业要挖掘的更多一些,对个股的差别化把握也要更精准一些。

我觉得往前走的话,投资的专业性要求可能是越来越高了。

《21世纪》:听起来,保银的策略是做多行业第一,做空行业第二、第三,这个适用新能源吗?

张智威:这是其中一种策略,不见得是全部。

您说的做多行业第一,做空第二第三是一个判断,这个行业里老大的市场份额将会逐渐的增加,挤压其他的厂商的生存空间,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做的。

但新能源行业的情况就不太一样,因为新能源处于行业大发展的状态,很多公司的增长速度都挺快的,目前行业的竞争格局还不固定,所以就不用上面的策略。

做空第二、第三还是基于基本面的研究,这种策略只是多空策略里边的其中的一部分,不是放之四海都可以的。

《21世纪》:A股现在优质公司、尤其是新能源估值还是比较高,除了未来货币政策更加宽松,目前似乎看不到什么能够刺激它估值再往上拔高,会不会是个风险?

张智威:A股市场分化比较大,有的行业估值非常高,因为大家都说一致看好,所以资金大量涌入,但是也有很多行业今年是风险释放,包括消费,前一段时间有一定的估值下降。

一般来说经济能够企稳、反转之后,对一些前期有调整的行业应该是会有一些机会。

《21世纪》:那你们现在有没有一个预判,比如从行业角度来说,哪些行业会成为筛选做多、做空标的的赛道?

张智威:因为我们做的是个股对冲,从行业上来说,我们还是比较看好偏消费的这种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行业,还有新能源,比如说跟电动汽车相关的一些行业,这个是我们一直都比较看好的,包括前期一些成人教育,我觉得是有点被错杀的行业。

在这些行业里边,也是有好公司和相对比较弱的公司,我们是遵循这个原则去做个股对冲。

不管是多头还是空头,我们会把投资的资源放到增长率比较高的行业里面去,那边的分化可能会更好一些。

《21世纪》:你们还是非常坚定的看好消费吗?今年下半年不少机构投资人可能对消费没那么看好了。

张智威:我们看好消费是基于长期的逻辑。今年中国最热的一个政策的词就是共同富裕,共同富裕里边要主要增加中产阶级的数量,所以咱们往前看个3年-5年,这个政策应该是利好中国的大众消费的。

《21世纪》:你们以前可能持有了不少消费股,在今年年初消费抱团瓦解的时候,有没有一些策略调整、或者事先对冲,平抑了这个波动?

张智威:首先第一点,关于抱团股的概念里面,其实有一些抱团股,我们不是非常看好,所以我们本来就有一些空头。有一些消费的股票跌下来,可能是我们一些做空标的,通过做空我们把风险给对冲掉,整体的波动实际上并不是那么大。

我们要做的更多是一个判断,在消费股下跌的过程中,长远来看,消费行业是不是有一些趋势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有一些产品的可持续性下降了、有一些产品的可持续性上升了。比如说电动汽车,虽然汽车行业整体的销售不是很好,但电动汽车销售的很好。

所以所谓抱团股这个概念,并不是大家一致看好,我们也会看好或者做多。实际上一些机构重仓股或者是非常热门的股票,因为大家的一致看法,反而使得它高估,这给我们一些做空的机会。

《21世纪》:整体来说这两年的抱团行情,会不会让你们做对冲策略变得困难?尤其是这可能让做空成本变得更大?

张智威:的确有这种风险存在。

张智威:做空是一件技术性比较高的事情,因为它涉及到时间点。多空的时间点也非常重要。

另外风控也很重要,如果有一些股票到了止损线,我们会严格按照风控的原则来做。

《21世纪》:所以怎么去判断做空的时间点?

张智威:很多时候会跟一些事件相关。你可以理解成它是预期的改变,比如说业绩预报出来,或者是它相关的政策发生变化,使大家对基本面预期发生重要改变。

《21世纪》:你们一直说自己是很坚定的长期价值投资,到现在为止,持股最长的股票有多长?

张智威:比如某互联网公司股票从2004年上市我们就持有至今,一些消费行业的龙头公司,我们也持有了十多年。对于这样的大牛股我们都是长期坚定看好的,也希望能够继续去关注。

《21世纪》:像新能源这样的新兴的行业还能像以前的消费行业一样,找到一个笃定投资10年的公司吗?

张智威:应该说新能源领域已经有很多优秀的公司出现了,但是新能源、新科技行业的变化实际上蛮大的。其实咱们看欧洲、美国科技类的公司,大家可能很长时间都觉得它是一个垄断,非常高壁垒的一个公司,但是技术的变化有的时候是天翻地覆的。所以我们觉得一点是确定的,就是它这个行业中长期是有高增长,但行业里边哪一家公司能够做到最好、能够长期持续下去,这个是需要做更深入的研究。

因为技术的变化是颠覆性的,只能我们跟得紧一些,或者是能够看得深一些、尽量跟行业的专家多做交流。

增长中的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保银投资如何扩张

《21世纪》:你们在印度这些新兴市场也设有办公室吗?

张智威:对,我们有办公室,而且我们可能是国内比较大的私募基金里边,到现在为止唯一一家,在日本和印度当地都设了办公室,雇了当地人做投资的。我每天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要和这些海外的同事做交流,互相交换意见。

像我们印度的同事,我挺佩服他们的,在以前那么严重的情况下,他们仍然一直保持工作,而且投资成绩也很不错。

《21世纪》:印度那边投研团队是怎么样一个规模?

张智威:我们现在有三位基金经理在那边,在印度的办公室,未来这个办公室应该还会扩充的。

主要都是投资二级市场,他们都是当地的某个行业的专家。印度办公室两年多前成立,到目前为止每年都是正收益,这个蛮自豪的,因为从一开始对印度不是那么了解,再到那里去开办公室,第一年、第二年都是盈利的,还是很难得的。

也说明印度这样的大的经济体,他还是有潜力的,值得去投资的。

实际上保银现在的定位,从发源于中国,已经逐渐的成为一个亚洲的对冲基金。

《21世纪》:二级私募基金去投资海外市场比较少见,为什么会去投资印度市场?

张智威:我们看亚洲的三大经济体,中国、日本和印度,如果看GDP的长期预测的话,5年-10年之后,印度的GDP肯定会突飞猛进,就像咱们中国20年、30年前一样。从劳动力的角度来说、从人口增长角度来说,那边都有很大的潜力,所以我们觉得应该尽早的进入到那个市场、去了解那个市场。

《21世纪》:这两年A股市场纯多头的收益实在是太诱惑投资者了,这个对保银的发展会不会有一些冲击,以及你们有什么策略去应对来自于抱团多头的冲击?

张智威:确实是,会有。每年都会有很多高收益,甚至翻倍的基金出现,也确实吸引一些投资者去投资。

但我们现在还是非常专注于自己做的事情,我们对现在做的这个商业模式、投资模式是有信心的。

虽然行业个股对冲的这种多空策略,我们在国内算是比较独特的。但是这个策略在美国欧洲这种金融领域已经比较成熟的国家市场,它是一个主流策略,很多大基金或者量化平台,都会用多空策略来挣得阿尔法收益,不去挣贝塔的钱。

我们不是去猜哪一个行业会比其他的行业走的好,而是更多专注于个股,这种策略的优势是比较稳定,能够给出比较稳定的收益,对回撤控制的比较好,能够分散风险,我们的策略可能会用几百上千只股票对冲,风险也会分散的更多一些。

我们认为这样的策略中长期来说在中国会有很好的市场。因为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中国的投资者市场正在逐渐变得更专业、更机构化。

像美国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资金,愿意去投低波动性的平台性的产品,因为它的机构性,比如说美国有很多年金式的投资者,他们对波动性的要求会更高一些,不仅仅看收益。

如果我们再看长远一些3年-5年的情况,我觉得国内投资者对收益率比较稳定的产品,会有更高的认识度。

另外在国内我觉得长期来看,做空的标的可能会越来越多,以前做多容易、做空不容易,我们要到香港、美国市场去找做空的机会。但随着注册制改革等政策推行,未来A股好公司跟坏公司的分化会加大,会有更多的做空机会。

最近也有一些讨论,说会不会有一些大基金,可以把他们的持仓拿出来借给别人去做空,这种做空的机制将来是有可能逐渐出现的。因为在海外这都是比较标准的、司空见惯的做空模式。

另外咱们中国、尤其今年,国际化走得很快,金融市场的开放走得很快,也涌入了大量的海外投资者,这会使得未来几年咱们中国的金融市场制度发生转变加快,包括做空机制等方面。

《21世纪》:现在大基金借券可能主要是跟试点公募合作,包括机构投资投向,资管新规后对私募投资限制更大了,这个环境对私募的发展会不会不友好?

张智威:这是个发展过程,现在A股也能够有一些做空的标的,将来可能会越来越多,市场也能够更加的容忍。

以前可能听到做空都觉得是个不好的事情,其实它是一个市场发现机制,发现价格的机制挺好的一部分,以后更多的人和机构参与进来了,大家会越来越意识到这个事情很正常,实际上对整个市场来说,这就会是个好事。它的规模逐渐的做大起来,可做的品种越来越多,我觉得对大家都好的事情。

私募的话,我们觉得合规上做的更严格一些不是坏事。合规严格后会让整个资本市场都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于我们这种靠基本面来投资的机构,是欢迎的。

保银目前在国内,海外都有基金,尽管从资金管理规模的角度来说,人民币产品的管理规模没有美元产品高。但如果你要看整个的居民财富管理,尤其现在房住不炒的大环境下,未来中国居民对于私募的需求实际上会越来越高。

《21世纪》:对于你们来说,未来想要更多吸引C端资金还是B端资金?

张智威:都有。C端的钱将来可能越来越多。

发达市场里边,私人的钱会投到基金里边,然后基金会把钱通过FOF的方式,投到各个成功的私募基金里边去。国内这种机制也都会起来的,包括企业年金,包括政府现在讨论的第三支柱养老金。

所以我们不是特别担心将来可管理的资金规模有什么问题,整体的私募发展的趋势挺好。

我更多关注一些机制的完善,像做空的机制,是不是能够继续推进、完善。

《21世纪》:在当下的阶段你们会想要呼吁一些制度的出台吗?

张智威:国内金融业的改革实际上已经挺快的了,这是一步步推进的过程。

我觉得金融业的改革,包括金融业的开放,还有注册制等等,实际上今年的步伐是蛮快的,我觉得只要大的方向是对的就可以。因为金融开放肯定会引来更多的市场化的改革,变化是逐渐产生的。

《21世纪》:你们会不会有一些开拓国内市场方面的措施呢?

张智威:我们的策略大的方向没有什么改变,就是个股对冲的策略,做相对来说比较稳定的收益,关注回撤、控制回撤的幅度。

境内市场我们一直都很重视,希望吸引到对这个收益特性有兴趣的投资者。

另外就是布局亚洲,布局印度和日本,这是5年-10年的一个战略。

《21世纪》:你们这样的收益特征会更喜欢熊市吗?因为熊市中投资者才可能更关注回撤控制、而非收益不断创新高。

张智威:牛市对大家都好,但是我们在熊市里,控制回撤的优势会显现的更明显一些。

其实对于投资者来说,尤其是理性的投资者,更愿意看长期的收益。要看公司基金跨越牛熊之后的波动率、收益率这些指标。

所以我们实际上很欢迎和长期投资者去做交流,吸引长期投资,在这方面我们可能优势会高一些。

《21世纪》:现在保银的客户资金里面,美元基金的占比可能更高,未来你们觉得还是以海外客户为主,还是会更希望开拓中国庞大的财富管理市场?

张智威:我们觉得两边都有。我们现在是两条腿走路,人民币基金和美元基金都在发展。这个在国内的私募基金里边是比较少的。

因为我们走国际化的这条路走得比较早,所以两边发展对于我们来说都很重要,两边潜力也都挺大的。

海外投资者对我们这样的植根中国、对中国比较熟悉的平台性基金,他们有很高的兴趣。

国内相对来说过程可能会更长一些,因为投资者会需要理解个股对冲有什么优势,对于基金波动的这个事情有多重要,国内投资者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适应。

但这两边市场我觉得都有巨大的潜力,对于我们来说都很重要。

《21世纪》:可不可以说,至少从资金的增速上来讲,美国市场的增长速度、资金贡献度要高于国内市场?

张智威:海外的资金短期上来说是这样。往前看3年-5年的话,不见得去关注美国的资金主要偏C端还是B端,美国很少有C端,我们几乎都是B端、都是机构投资者。主要有一些捐赠基金、主权基金,当然也有一些高净值客户,他们通过私人银行投进来了,所以其实也算是机构这边过来的资金。

但是长期来看,我们非常看好国内市场。

监制:向秀芳 方晓茸

(作者:王媛媛 编辑:朱益民)

抓紧本年度最后时机!8.xx%理财券抢购通道来了,数量有限,每位用户限领一次!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