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上投摩根基金|了解每一份超额收益的背后
2021年的A股市场进入尾声,结构分化的市场下,仍有一批基金公司凭借优秀的业绩突围而出,上投摩根基金就是其中的代表。银河证券数据显示,上投摩根权益团队的短、中、长期业绩表现亮眼,位居行业前列,其中,近5年旗下股票基金算数平均股票主动管理收益率分别达到157.0%,全市场排名6/72。
数据来源:行业排名为主动管理能力排名,数据来自银河证券《基金管理人股票投资主动管理能力评价》,沪深300数据来自Wind,数据截至2021.09.30
优异成绩的背后,上投摩根权益投资团队做对了什么?前瞻、远见、坚持,是他们给出的答案。
团队稳定 人才辈出
如果稍稍关注上投摩根的权益团队,可以了解到,近几年他们逐渐进入收获期,整体业绩表现越来越稳定,也不断有优秀的基金经理成长起来,逐渐形成了资深老将稳、中坚力量强、新锐势力优的内部生态:
投资总监杜猛,超前视野,牛股“狙击手”,偏好长期持有,颇具大师风范。
投资副总监孙芳,擅长结合宏观周期选择行业和个股,少有的“六边形”全能女将。
明星基金经理李德辉,紧握核心成长,同时兼顾均衡配置,攻守兼修。
均衡派倪权生,主打性价比,精打细算,追求高胜率,注重持有人体验。
高景气赛道捕手陈思郁,消费打底,捕捉高景气机遇灵活应变。
医药投资新锐方钰涵,擅长中西结合,全周期视野深耕赛道。
TMT专家赵隆隆,聚焦新兴产业,致力于将研究成果变现,冲劲十足。
……
截至2021年10月底,上投摩根权益投资团队基金经理平均证券从业年限超过13.6年,在行业内都有较长时间的积累。并且,整体梯队分布合理,既能充分发挥老带新的优势,又可以及时通过新鲜血液引入新的思路,具备较强的战斗力和可持续性。
更难得的是,上投摩根非常重视内部人才的培养,目前,截至2021年10月底,16位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中,有13位都是从公司研究员培养而来(入司年限大于基金经理年限),占比超过80%,平均入司年限接近9年。
谈及人才培养,杜猛指出,“我们希望每一年都能提拔一个研究员成为基金经理,对于新上来的年轻基金经理,我们会尽量帮助引导他们,把资深基金经理历史上犯错的经验分享给他们。当然,好的基金经理也需要一些天分,以及不同于常人的性格。基金经理要有很强的洞察力,有时候好的研究员未必能成为好的基金经理,那他继续走研究路线,也是可以的。”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投研团队的领军人,杜猛和孙芳目前在上投摩根工作已超过14年,自2016年开始分别担任投资总监和副总监,至今搭档管理团队已经5年,这样的组合在基金公司中是极为少见的。长期注重新兴产业的杜猛主要管理投资团队,性格细致温和的孙芳主要管理研究团队。两位领军人从业经验都超过18年,至今依然奋斗在投资一线,并且长期业绩都非常优秀。两人管理时间最长的基金一只管理超过十年,一只管理接近九年,任职以来年化回报都超过了20%。
数据来源:上投摩根,其中任职以来回报已经托管行复核,数据均截至2021年11月30日。杜猛自2002年进入证券行业,担任券商研究员。2007年10月起加入上投摩根基金,历任行业专家、基金经理助理、总经理助理,2011年7月13日上投摩根新兴动力混合型基金成立起即任基金经理。2016年起担任上投摩根投资总监,管理权益投资团队。后兼任公司副总经理。孙芳自2003年7月进入基金行业,任行业研究员。2006年12月起加入上投摩根,历任行业专家、基金经理兼研究部副总监,2011年12月起任基金经理,2012年11月28日上投摩根核心优选混合型基金成立起即任基金经理,2016年起任上投摩根副总经理兼投资副总监。
投研融合 稳定输出
上投摩根如何做到投研融合?用孙芳的话说,就是“不断把好的经验固化下来”。
孙芳介绍称,“我们的研究平台,当初设计的时候就考虑到投研间的信息分享,比如研究员跟踪的这家公司,盈利侧的变化、目标价的变化等,所有关键信息的变化,只要调整过、只要有变化,系统都会自动推送到基金经理这边来。我们希望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从主观上、客观上,都能帮研究员把研究成果最大化地反馈给基金经理。"
“这套新的研究体系,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量化指标的考核,这样可以让研究员非常清晰地衡量他的工作质量。同时,我们希望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保证研究员有高质量的输出,保证研究的成果可以充分、及时、快捷地传送到投资团队。” 孙芳说道。
“我们鼓励研究员做重大推荐,我们相信越是拼尽全力去推荐的股票,越代表一个研究员研究的深度和对研究结论的确信程度,对建立和基金经理之间的信任也很有帮助。”孙芳强调道。
除了充分的沟通交流,制度和规则同样重要。2018年,上投摩根对投资团队重新梳理,将投资流程真正地做到了指引化。
孙芳说:“这个规范化的投资流程现在已经深入人心了,每个基金经理都非常清楚他所管理的产品,是归于哪个投资流程,这个投资流程希望他做到的一些比较原则性的东西是什么。但我们没有‘一言堂’,不会在系统中做完全的限制或是设一个阀值,导致大家操作不了。”
“我们基金经理可以保持独立性,比较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投资思路管理产品。本身我们对产品的定位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投资管理,更多是投资流程的管理上。我们会给你的产品画一个大框,你只要在框里就可以。因此,基金经理会觉得自己有独立性,但同时又不会感到没有任何约束、没有任何框架、没有任何平台、没有任何支撑,好像自己一个人在做投资。”孙芳继续说道。
杜猛也指出:“我们会有相对量化的东西去看基金经理是不是实现了契约,或者说实现了目标,我不希望用个人的命令去管理基金经理,我希望用制度、用规则,用数据去进行投资流程的管理。对于基金经理而言,在投资决策上仍然是有很强的自主权的。因为基金经理应该是自我驱动的,你如果用很强的纪律,反而不利于他长期的成长。”
前瞻视野 把握浪潮
“成长”是上投摩根权益投资鲜明的标签,而团队的领军人杜猛,更是成长投资的代表性人物。回顾杜猛的研究经历,他接触新兴产业比较早,从电器设备研究出身,到最早一批投资苹果产业链,可以说他就是在时代浪潮上成长起来的。
如何前瞻性地把握每一次大的时代浪潮?
杜猛强调,要看清楚大的趋势。
杜猛坦言:“我自己的投资方式,其实就是跟随时代的变化,去寻找那五年或者那十年,那个时代应该做的事情,找到里面比较好的真正能够成长起来的公司,跟着它一起成长,这个就是我们的投资模式。”
孙芳提出,对早期变化保持敏感。
上投摩根权益团队长期深耕在成长股领域,对于早期线索很重视,并且善于挖掘早期机会和深入研究。“我们对于产业链早期的变化,一直保持比较强的敏感性。”
“首先我们在投资线索的挖掘上,始终坚持全行业覆盖。我们对研究员的要求,不是一年推荐几个股票就行了,这样会导致研究员的面比较窄,容易错过大的Beta机会。”孙芳介绍说。“我们的要求是,研究员对于所覆盖行业要有非常清楚的认知,一定要能判断行业处在什么阶段,能够有对面的把控,不只是点的机会。我们要求研究员一定要对行业龙头企业保持覆盖,通过对这些公司的跟踪,了解行业变化。通常一个大公司的变化,会带动整个供应链的调整。”
保持对市场和产业变化的敏感只是第一步,如何落实到具体的投资中?上投摩根内部有一个常规操作,只要团队任何一个人发现了比较有意思的产业变化,然后提出来,就会迅速组成临时项目小组,几个人各有分工,进行产业链的调研,相互印证。最后,研究小组会做出一个深度报告,这个报告内部主要的投资人员都会参加,而且从研究到完成深度报告的过程也是比较迅速的。
前瞻的视野、敏锐的嗅觉、快速的反应,使得上投摩根权益投资紧抓时代机遇,不断进化成长。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