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霞

7月15日,惠州市政府与世界500强央企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框架协议签约,拟共建总投资超2000亿的惠州湾产业新城。

在城市综合能力方面,据中国投资协会、瞭望周刊社《环球》杂志、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和第三方绿色评级机构标准排名调研编制的《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显示,惠州在169个城市中以绿色指数76.9位列榜单第三十九位。

经济发展增速减缓

惠州,广东省地级市,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是珠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惠州紧邻大湾区的三大中心城市:深圳、广州、香港,是大湾区经济最活跃的轴带,惠州起到了门户和枢纽地位作用。基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惠州还是深圳东进的桥头堡。

2018年,惠州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全市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数据显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为 4103.05亿元,同比增长6.0%。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3:52.7:43.0。民营经济增加值1826.41亿元,同比增长6.6%。惠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85418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为12908美元。

全年来源于惠州的财政总收入1188.12亿元,同比增长18.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3.01亿元,同比增长1.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4.25亿元,下降 1.8%。年内优化实体经济发展环境,落实“惠十条”,降低企业成本约202.3亿元。

一直以来,惠州坚持制造业立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2018年惠州中海油惠炼二期全面建成投产,大亚湾石化区炼化一体化规模跃居全国第一。TCL模组整机一体化项目一期、旭硝子显示玻璃二期试产,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投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376家。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8.3%,规上工业企业利税总额增长1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6%。

从居民获得感来看,2018年全年惠州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930元,同比增长9.1%,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在《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中惠州该指标排在合肥(35175)和扬州(34076)之后,位于第三十二位。按常住地来看,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39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2%。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574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2%。

2019年惠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1+1+9”工作部署,加快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定发展,在湾区时代要“颜值”更要“气质”。

数据显示,2019年惠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77.41亿元,同比增长4.2%。明显可以看出,惠州市经济增速放缓,这点从产业结构也能看出端倪。惠州市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4.9:51.9:43.2。但惠州单一大项目、大企业在工业中占比重大,产业生态平衡比较敏感,转型缓慢从而导致经济增速放缓。

全年惠州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00.86亿元,同比增长2.0%;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14.92亿元,同比增长13.0%。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为企业新增减负101亿元。出台扶持民营经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民间投资增长10.9%,民营经济增加值增长10%。

从人均可支配收入来看,2019年惠州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160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999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3%;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27元,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

打造大湾区现代化品质城市

惠州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之誉”,良好的生态、优美的环境,是惠州的“金字招牌”。

早在2010年惠州便启动“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2014年9月惠州成功获评国家森林城市。但惠州的绿色发展之路并没有止步,一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让良好的生态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2017年,惠州生态创建成效显著。数据显示,全年造林17.9万亩,建设生态景观林带2.2万亩、森林碳汇工程3.1万亩,改造和新建风景林625亩,完成水源林505亩,入选全省首批森林小镇2个,新增森林公园13个,建成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惠州获评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生态城市健康指数全国第六。

据悉,2017年惠州全市森林覆盖率达62.42%,居珠三角第二位;市区绿地率达38.92%;绿化覆盖率4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85平方米,位于榜单第12位。

2018年,惠州交出了全市人民为之满意的“绿色答卷”。惠州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1.59%,森林蓄积量3661.29万立方米,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7.9平方米,建成了“山环水绿,绿廊穿梭,环境优美,生态优良”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

2019年,惠州市厚植“绿意”底色。截至年末,惠州林业用地面积达1032.59万亩;林地面积954.59万亩;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升61.72%;森林蓄积量3832.60万立方米。

当前,惠州正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不断增加城市“绿”量,推进公园城市建设,努力形成“园在城中,城在园中,城园一体”的园林绿地系统新格局,打造大湾区现代化品质城市。

“惠州蓝”成常态

近几年,惠州市空气质量持续保持全国领先,“惠州蓝”频繁刷屏,抬头见“蓝”似乎成为惠州市民的日常。

一直以来,惠州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并举,源头治理与集中攻坚并重,让惠州天更蓝、环境更美丽。

2018年,惠州深入实施三个“十条”,切实加强污染防治。全面落实“1+2+N”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继续强化扬尘及臭氧污染防控,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874家,完成86家省控VOCs企业治理,坚决守住“惠州蓝”。

数据显示,2018年,惠州市区空气质量良好,空气质量达标(优良)天数比例为91.8%,其中优147天,良188天,轻度污染27天,中度污染3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40,位于《2019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第15位。

惠州市六项污染物年评价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一氧化碳达到国家一级标准;PM10、PM2.5和臭氧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2019年,惠州完善空气质量监管网络,抓好压减燃煤、移动源污染和扬尘治理,全面完成“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数据显示,2019年惠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良好。年内惠州市空气优良率95.3%,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12位。六项指标全面达标,PM2.5年均值25微克/立方米,达到世卫组织第二阶段目标,为“十三五”以来最优水平。

2020年,惠州将精心呵护“惠州蓝”。将于年内深入推进VOCs“一企一策”综合治理;加快淘汰35蒸吨以下小型燃煤锅炉;积极发展绿色交通,推动高排放车辆淘汰和治理改造;积极参与珠三角臭氧污染协同控制;出台实施扬尘管理条例,强化扬尘污染源管控。

据生态环境部发布今年上半年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显示,上半年,惠州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五。

积极推进节能减排

在节能减排方面,近几年,惠州不断加大对节能低碳新技术、新工艺产品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流域等企业实施绿色清洁生产行动,引导企业推广应用清洁生产先进适用技术、工艺、设备和产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数据显示,2017年惠州完成污染减排重点项目50个,清退重污染项目14个,淘汰黄标车1024台,新增绿色建筑面积670万平方米。值得注意的是,大亚湾石化区获评国家第一批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示范园区和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

2018全年惠州市全社会用电量408.3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惠州市出台《惠州市节能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显示,到2020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力争控制在3250万吨标准煤以内,全市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按剔除中海惠炼二期项目核算)力争比2015年下降16%。

尽管,惠州市积极践行节能减排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能耗水平对经济发展依存度较高以及产业结构特点等因素,惠州的人均能源消费量为5吨标准煤,位于《2019年中国绿色城市指数TOP50报告》榜单中间水平,人均能耗水平相对较高。

2019年,惠州市有222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超额完成全年90家的任务;“十三五”以来,惠州市686家企业通过审核验收,提前1年完成“十三五”省下达的600家任务。据悉,此轮清洁生产686家企业节能超过20万吨标准煤,减少废水及废液排放约590.6万吨、氨氮52.4吨、粉尘309.7吨、固废470.9吨。

此外,惠州也在积极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预计到2020年底,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占全市公交车的比重达100%。

建筑节能也是惠州的主攻方向之一。2018年惠州市住建局编制的《惠州市绿色建筑发展专项规划(草案)》提出,惠州在“十三五”期间,将实现新建成绿色建筑总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以上,二星级或二星级以上高星级的绿色建筑项目达到20个以上,总建筑面积达500万平方米。到2020年,在全市城镇新建民用建筑中,新建绿色建筑面积占比力争达70%。

此外,为了鼓励和引导企业深入推进节能降耗,促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惠州市还设立了专项资金。2020年,惠州市级节能专项资金下达,23家企业共获650万元资金支持。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