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券应适可而止,财政资金使用应更合理、更精准
消费券应适可而止,财政资金使用应更合理、更精准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多地陆续开始发放消费券,为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近期全国多地重启或延续“派券”热潮。8月25日,兰州市商务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2020年后4个月,甘肃省政府、兰州市政府将安排1亿元促消费专项资金,其中,5300万元按照零售、餐饮、家电、百货四大类,在银联“云闪付”平台分批分类发放消费券。
此外,为推动电影市场复工复产,近日,北京市、浙江省、湖北省等多地发放“观影券”补贴市民的电影消费。
消费券的发放,确实给消费市场带来一定影响,刺激了消费。但是,作用如何,并没有进行有效评价,而只是将消费券发放完毕。更重要的,这些消费券,到底带动的是怎样的消费,是存量消费还是增量消费,是固化消费还是动态消费,是有效消费还是无效消费,各地并没有很好的评估和分析。因此,对消费券发放,应当适可而止。
事实也是,在各级财政都已经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应当更加注重财政资金的使用效果,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不是盲目使用,制造眼睛效应。特别在中小微企业需要更多支持帮助的情况下,更要把财政资金用到刀刃上,花在恰当处。必须看到的是,很多地方的消费券,真的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所不同的是,把存量消费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真正的增量消费,并没有形成。
以餐饮消费为例,广大居民并不是不想去餐饮店消费,而是因为疫情防控,没有办法去消费。更多情况下,只要餐饮场所不再过度管控,消费立马能够启动。今年的七夕节,几乎所有的餐饮都爆满,很多餐饮必须反复翻台才能满足需要,就说明广大居民的消费欲望是很强的。在疫情防控做得好的地区,餐饮消费已经基本恢复常态。所不同的是,高档的宾馆饭店生意还比较差,其原因,主要是旅游业还没有真正动起来,外地游客少了,高档宾馆饭店的生意当然好不起来。普通餐饮已经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了,恢复了常态。
再如百货、家电等方面的消费,与发不发消费券也没有多大关系。想买的,不会因为没有消费券就不买。不想买的,也不会因为有了消费券而购买。一些抽到了消费券,但又不想购买的人,要么将消费券浪费,要么将消费券低价卖掉。最终的结果,就是给本来就已经决定购买商品的消费者省钱。如此一来,消费券起到什么作用呢?
如果真的要想在消费领域发挥消费券的作用,更应当把重点放在旅游、文化等消费方面,重点吸引外地消费者。只有把外地消费者吸引过来,形成互动,消费市场才能真正活起来,高档宾馆饭店、纪念品等才能复苏。
更重要的,眼下最急需要帮助的是中小实体企业。这些企业,虽然有很多的政策支撑,有很多的政策帮助,如信贷资金、减免税、出口退税等。但是,真正要想落地,仍然很难。有的是银行不支持,有的是企业没能耐,有的是压根就形成不了税收。所以,与其把资金浪费在不能产生增量效益的消费券发放上,不如将这些资金成立担保基金、投资基金、贴息等,帮助中小实体企业融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等方面的支持。同时,可以对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以政府投资入股的方式,与企业共生长。这样的稳定经济增长方式,一定比单纯的发放消费券更好,效果也更明显。尤其是对未来经济增长会注入更多活力,培育很多新的税源。更重要的,将对就业产生积极作用。
不仅如此,一些地方为了眼前的需要,在楼市面临房价上涨压力的情况下,还将财政资金用于拉动住房消费。显然是走偏了,也走歪了。当前最需要扶持的是实体经济,是还在困难中挣扎的实体企业,而不是开发商。开发商的自我支撑能力很强,没有支撑能力的开发商,原本就该淘汰出市场。如果把财政资源用到开发商身上,就等于在进一步削弱实体经济的生存能力,让资本和资源进一步向楼市转移。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不应当出现的,也是十分危险的。
所以,对各地的发放消费券行为,不仅要规范,也要约束,没有必要再发放效果不佳的消费券。眼下的情况,不是如何吸引眼睛,而是如何通过帮助实体企业、使其早日走出困境后吸纳就业。稳就业才是当前最急需的,也是最重要的。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