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养老驿站多数亏损 朝阳产业为何红火不起来?
本市自2016年推进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设以来,驿站数量已达1000多家。然而由于运营管理能力不强、自身造血能力弱等原因,养老驿站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发展得不尽如人意。明明是“朝阳产业”,养老驿站却为何红火不起来?
运营难
近百老人才能养活一家驿站
临近中午,大兴区双河北里社区养老驿站开始为订餐的老年人送餐。一荤一素、一汤羹、一主食的老年餐售价20元,免费配送上门。“今天一共三个老人订餐。”驿站负责人有些无奈。
这家驿站扎根社区三年多,和老人的关系十分紧密。老人不舒服,驿站工作人员上门帮叫救护车,把老人抬下楼;老人买了菜拎不动,驿站工作人员帮着往楼上送;老人家里灯泡坏了,驿站工作人员帮着上门换灯泡……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服务都不收费。
敬老月期间,全市许多养老驿站组织了各种各样的活动。老人参加活动是免费的,但对于驿站来说,花费却是实打实的。以一项剪纸活动为例,剪刀、胶水、纸张、请老师都需要花钱。由于经营困难,养老驿站不得不“精打细算”。
让一家养老驿站“活”下来,需要多少钱?一家驿站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把水电、供暖、人力成本、活动费都算上,一年至少需要20万元。其中,驿站工作人员的工资就占了总成本的近70%。理想状态下日客流量要达到七八十人,才能“养活”一家驿站。
这样一笔账,还是在“政府无偿提供设施”的扶持基础上算出来的。根据北京市社会福利服务管理平台数据显示,今年1到8月份,全市有241家养老驿站服务流量显示为零,另有157家驿站的服务流量低于100人次。
服务难
人手不够业务难开展
去年以来,本市出台系列文件,引导养老驿站聚焦全市基本养老服务对象,通过划分责任片区、明确责任清单等措施,与基本养老服务对象精准对接。以每个驿站服务覆盖200到300名基本养老服务对象的标准,要求驿站主动沟通、建立联系、承诺服务。
责任划片为养老驿站提供了一份相对稳定的客源。然而记者走访多家养老驿站发现,大多数养老驿站的工作人员只有两到三人,开展日常工作捉襟见肘。
一位驿站负责人表示,因为成本问题,驿站无法增添更多人手。驿站工作人员有限,不利于服务的有效开展,导致服务水平差,形成了不良循环。记者发现,不少驿站存在服务功能单一,专业服务能力不强,难以满足居家老年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养老需求。这种状况也不利于吸引人才。一位驿站负责人表示,新员工试用期是两个月,很多人受不了驿站的工作强度,试用期没过就辞职了。
在上个月结束的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北京赛区选拔赛上,99名选手中20%来自养老驿站,却无人进入决赛。
盈利难
大多数老人不愿买服务
今年,为满足老年人的就餐需求,本市依托养老驿站,助餐点位新增实现了“加速度”。在一些备受欢迎的养老驿站,用餐高峰时段甚至出现了老人排队的场面。一位驿站从业者表示,老年餐虽然需求旺盛,但除了为驿站引来流量,直接带来盈利的不多,许多时候“卖一份餐还要赔上几块钱”。记者了解到,一份老年餐均价20元,利润空间非常有限。由于没有利润,配餐公司不愿意给驿站送餐,有的甚至开出订餐100份起送的条件。
记者了解到,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也可在养老驿站消费,购买养老服务和照护用品、辅具。然而,相比购买服务,老年人更喜欢买东西,尤其是生活用品。为了迎合老年人的消费心理,一些养老驿站打“擦边球”,卖的东西越来越杂,变成了“杂货铺”。而根据相关规定,发放该补贴的主要目的是让失能老年人享受到专业的护理服务。
一位驿站负责人告诉记者,老年人只会对刚需买单,驿站日常提供的文娱活动、健康讲座几乎都没有盈利可能。“老人还没有形成为服务买单的意识,想要撬动银发群体消费仍然很难。”
专家建议
社区缺什么驿站补什么
“我们现在讲老龄化程度加深,只是进入60岁以上这个年龄段的人多了,还没到那种真正高龄失能的程度。”北京枫华老年互助资源中心创始人马乃篪表示,并不是人一进入老年就需要养老。老龄化是个发展的过程,养老市场也需要培育。从现阶段来看,养老驿站不挣钱是正常现象,这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
马乃篪表示,养老驿站需要苦练内功,规矩做事,不能出现“劣币驱除良币”的情况。主管部门和公众则需要在继续扶持的基础上,对养老驿站给予一定的包容。“养老驿站要有社区治理的意识,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特点,驿站要知道社区缺什么,然后根据需求来补什么。”
养老驿站人手不够、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马乃篪认为可以尝试引入志愿服务。在枫华老年互助资源中心运营的几家养老驿站,通过实施“时间银行”项目,一些老年志愿者经过培训上岗既减轻了驿站压力,同时志愿者也从中获得了相应服务,实现了良性循环。
来源:北京日报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