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权”不构成第四代人权

    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

    教授

    刘志强

    选自《北京日报》

    有学者认为“数字人权”是第四代人权。这种观点值得商榷。“数字人权”不仅不是人权升级换代的新类型——第四代人权,甚至不宜作为人权的下位概念。

    首先,从“三代人权”的历史维度提炼出人权的代际划分原理可以发现,人权代际革新的实质是新生人权对既有人权体系的结构性扩展。“数字人权”的人权主体、义务主体、权利义务关系,都可在既有人权体系的框架内得到合理的解释。“数字人权”的出现不构成人权的代际革新,没有突破既有的三代人权构造范式。

    其次,“数字人权”不具备人权的道德基础。人权的形态包括道德人权、制度人权、实有人权三类,其次序递进。一项制度人权必须以一项道德人权为前提,但“数字人权”不能以“人性”作为价值内核和道德依据。尝试为“数字人权”找到道德方案的理论努力,极容易造成道德失范与伦理失序。“数字人权”无法实现道德人权证成,进而无法成为一项基本人权。

    再次,一项法定人权、制度人权不再诉诸道德人权证成,故仅需判断“数字人权”在法律框架内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在制度人权层面讨论“数字人权”,本质上就是看其能否证立为一项宪法基本权利。“数字人权”缺乏宪法的规范基础,并且不符合“人的尊严”标准和“最低限度基础性”标准,因而无法被证立为宪法未列举基本权利。

    以制度创新为保障

    构筑县域数字化改革有效路径

    浙江德清县委书记

    敖煜新

    选自《浙江日报》

    数字化改革在县域落地的有效路径,须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在推动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有机结合中实现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双提升。

    推进数字化改革,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要最大限度激发技术创新的活力,须不断推动制度创新,实现技术创新与制度建设的良性互动。一方面,明确每个数字化项目甚至数字化项目中的每个功能,都必须配备一整套标准化运行机制,囊括数据采集更新、信息流转、评价反馈等机制;另一方面,以实打实的督考为新技术推广应用保驾护航,为数字化改革的可持续提供制度支撑。比如,在“数字乡村一张图”中植入开发遥感监测协同功能,利用遥感监测和人工智能辅助分析,并配套跨部门、跨层级工单流转机制,构建“天上看、网上查、地上管”的闭环监管链条,实现对农村环境整治、水土保持监测等业务的智能发现、联动处置。同时,建立“专班运行+定期例会+路演比拼”推进机制,确保数字化改革能落地、可展示、有实效。

    发挥供销社作用 推进农村产业振兴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

    研究所研究员

    阮晓波

    选自《南方日报》

    建设国家农产品流通体系,推进农村产业振兴,需要供销社系统承担国家使命,建设全国性网络,服务“三农”,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一要夯实基础。供销社要持续深化综合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培育壮大自身,深入基层一线,与农业、农村、农民建立更加紧密联系,不断提升行业地位、市场地位,全面提升基层社发展质量。

    二要完善网络。采取电商服务站等方式分类改造薄弱基层社,未来建设数千家综合实力强、服务功能全、与农民联结紧的标杆供销社,打造乡镇为农服务综合体。要成为农产品采购收购的主体、农产品公司加农户模式的组织者、农产品展销平台和销售终端的经营者、农产品储藏运输组织者。

    三要加强合作。采取投融资、资本整合、产业培育等方式,广泛开展与重要电商企业的合作,学习和引进这些企业的先进技术和文化。

    应对不确定性需建立高韧性社会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副理事长

    王一鸣

    选自《南京日报》

    世界正进入动荡变革期,进入更加不确定的时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构建高韧性社会日益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话题。在高韧性社会中,个人、企业、组织、城市、政府以及社会在应对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危机冲击时,具有一种能够有效助其预防、抵御、适应、恢复以及更好地向下一阶段进化、发展的能力,即面对危机时的韧性越高,战胜危机的可能性就越大。高韧性社会中,应对不确定性有五大阶段。

    一是“危机识别”阶段,核心能力是“提前预警”,对应的行动方案是进行系统性扫描,建立预警机制,进行沙盘推演和复盘反思。

    二是“快速反应”阶段,核心能力是“敏捷反应”“指挥协作”和“动员沟通”,对应的行动方案分别是建立分级高效响应机制,科学决策、精准出击;形成中央与地方、各区域之间、公共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统一思想,发动基层,稳定民心,透明沟通。

    三是“抗压恢复”阶段,核心能力是“分散缓冲”,对应的行动方案是建立后备体系,缓冲意外冲击;构建模块化结构,防止系统性崩溃。

    四是“变化创新”阶段,核心能力是“多元包容”和“融合创新”,对应的行动方案是塑造多元化的组织,制定统一目标,把具体决策权下放到一线;积极探索新技术新模式,打破传统组织边界,大胆推动流程变革。

    五是“布局未来”阶段,核心能力是“平衡致远”,对应的行动方案是加强前瞻性思维,培育可持续发展意识,平衡多方利益,设计科学的长效机制。

    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

    提示:本栏所摘文章,请作者及时与我们联系,以便支付稿酬。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