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永健,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大连理工大学滇西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理事。

    当前地方财政资金普遍紧张,应对各种刚性支出后,能用于扶持产业发展的资金捉襟见肘。完善产业扶持政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是地方政府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

    首先,要精准扶持,增强政策靶向性。一是明确地区主导产业,并坚持久久为功。主抓的产业经常变换或抓得过多,难以发挥集群效应,也造成扶持资金的浪费。二是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财政资金要侧重于扶持战略性、公益性、普惠性或对产业链带动效应强的项目,如“卡脖子”关键技术、公共服务平台等,对一般性的纯商业项目交给市场,不予扶持。三是合并同类项,避免重复资助。如温州对各阶段公布的150个产业政策进行清理,最终保留17个、修改11个、废止122个,整合后新出台关于工业、服务业、农业、开放型经济、人才5个综合性政策。四是做好对企业的调研摸底,加强与行业协会的协调,在应对疫情冲击、核心技术攻关等企业发展的关键节点提供扶持。五是优化程序,降低交易成本。如绍兴市开通产业政策奖励兑现系统,对所有政府奖补项目实行清单化管理,统一申报与办理。六是量力而行,避免在招商时随口承诺,超出实际兑现能力而加剧地方财政压力,或者确因无力兑现而影响地区营商环境。

    其次,要创新方式,积极吸引民间资本。一是成立产业引导基金,将以前的财政补贴转化为股权投入,深圳、重庆等地在国内较早开展试点,目前在很多地区已经成为通行做法。产业引导基金对入股企业形成某种程度的“背书”,有利于企业启动下一轮融资。二是丰富政府基金类型,如很多企业并不需要直接的财政补贴或股权投入,只是资金周转紧张,佛山针对这种现象专门成立融资担保基金。三是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加入政府引导基金。财政资金毕竟极为有限,吸引社会资本才能起到放大作用。如浙江为扶持特色小镇发展,由省转型升级产业基金出资10亿元,带动市县以及社会资本共同投资,形成总规模100亿元的省特色小镇基金。社会资本加入还有利于基金采用纯市场化的方式运作,提高效率。

    最后,要加强协调,打好政策组合拳。行业主管部门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的政策标准扶持企业,起不到聚焦引导作用,会导致财政资金“撒胡椒面”。因此,必须注重发挥不同部门的政策叠加效应。如苏州和金融机构合作推出“人才贷”,对组织人事部门认定的高层次人才,其创业项目不但享受贷款利率优惠,还免抵押、免担保。青岛由资源、城建和产业经济部门协调,较早试点“混合用地”,降低了土地成本的同时促进了产业融合。

    综上所述,在中央要求各级财政过“紧日子”的背景下,产业扶持政策要找准支点,发挥杠杆作用,善于激发市场内生动力,少花钱、多办事,这也是地方治理能力的体现。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