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

“十四五”期间,如何做好“老原新”三篇大文章,推进我市科技赋能现代产业发展壮大?如何破解我市“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英歌石科学城在规划建设方面定位是什么,都有哪些特点……4月13日,大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贯彻落实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推动大连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市科技局副局长于晓丹介绍了我市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情况。

“十三五”以来,我市主要科技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大幅提升

“十三五”特别是2017年全市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以来,市委、市政府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夯实科技创新基础,持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主要科技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大幅提升,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和创新型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期间,我市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1.63%提高至2019年的2.85%,高于全国(2.23%)0.62个百分点,高于全省(2.04%)0.81个百分点,在15个副省级城市排名从第13位跃升至第8位。2020年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2475家,是2015年(556家)的4.45倍。2020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61.6亿元,是2015年的3.3倍,年均增速达到28.5%,高于全省11.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3.1个百分点。2020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显示,大连在78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中排名第17位,位列东北榜首。

系统推进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创新能力实现“新跃升”。人工智能及其相关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清洁能源等领域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计划创造出了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还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应用于国产航母、中国天眼、982钻井平台等大国重器上。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多点突破,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

系统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重大创新平台支撑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建设,成为东北地区首家。探索建立了“一区多园多点”发展模式,自创区各类创新主体、创新平台占到全市70%以上,对全市科技创新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大幅提升。大连高新区2020年在全国169个高新区中排名18位,较2019年上升1位,居东北地区首位。2018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排行榜中,金普新区获评第16名。“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建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443家,国家级创新平台累计达到58家。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大连研究院、干细胞与精准医学创新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实现体制机制创新,活力尽显,如中科院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组织实施了“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已突破55项关键技术,29套工业示范装置开工建设,为构建我国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提供有效技术支撑。

全方位推动科技成果融入经济社会主战场,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逐步完善,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资金,市级以上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24家,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连成功转化落地。大连化物所在连转化的两项技术:“甲醇制烯烃催化剂合成技术”完成了新一代DMTO催化剂工业化生产的成套技术,建立千吨级新一代示范生产线,预计年均销售收入超9亿元。另一项“煤制乙醇技术工业化推广及核心催化剂”技术预计创造年直接经济效益4亿元,年间接经济效益80亿元。连续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大连赛区)暨大连市科技创业大赛及2019年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全国总决赛,共有122家企业入围全国总决赛,32家企业获奖,2018年达利凯普荣获全国电子信息行业一等奖,无论是参赛企业数还是全国获奖数都连续四年保持东北第一。积极培育瞪羚独角兽企业和离岸(域外)创新中心等新型创新主体,全市拥有雏鹰瞪羚独角兽企业737家,省级新型创新主体总量达到752家。

统筹提升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与质量,形成人才快速发展“新态势”。贯彻落实大连市“5+22”人才政策,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支持计划、海外创新创业人才集聚计划,2015年以来,共选拔支持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及创新团队项目683个,累计资金支持5.93亿元。74名人才和团队获批进入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323名人才和团队获批进入辽宁省“兴辽英才”支持计划。“十三五”期间,全市累计引进外国高端人才和专业人才17823人,占全省外国人才引进总量的54.8%,位居东北地区首位。目前,我市拥有在连两院院士31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专家89名,长江学者59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72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58名,高层次人才集聚效应不断显现。2015-2019年,由我市相关高校院所和企业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共有19项(人),居计划单列市第1位。其中包括2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5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深化重点领域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创新创业“新生态”。2017年科技创新大会以来,我市相继出台了60余项高含金量的科技创新政策,使我市创新创业生态不断改善。如2020年,全市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企业数量达到2964家,减免税额16.05亿元。深入推进“三评”改革,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改革科技人才评价方式,赋予科技人员更大自主权。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确定一批“下得去”“接得住”的科技政务服务项目,将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技术合同登记等服务事项下放高新园区、金普新区和保税区,努力推进“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就近办”。

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科技开放合作迈出主动布局“新步伐”。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中车大连电力牵引研发中心获批组建国家首批“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全国14家),为辽宁省唯一一家。大力引进一批国外研发机构,欧姆龙健康医疗、日本电装新能源汽车等外资研发中心相继落户。

“十四五”期间,大连市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有六方面重点任务

“十四五”期间,大连市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创新能力将实现新跃升,东北亚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建设取得新进展,英歌石科学城初具规模,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取得新突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方面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具体的科技创新指标有:R&D经费支出年均增速超过10%,投入强度达到3.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5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6000家,实现“十三五”期末数倍增;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达到3.5%;规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38%。

围绕“强基础,建平台,促转化,育主体,聚人才”,重点落实以下六方面重点任务。

(一)以英歌石科学城建设为龙头,全力争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高水平规划建设英歌石科学城,打造洁净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安全等领域的科学技术发源地和新兴产业策源地。英歌石科学城发展定位是:聚焦“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未来产业培育、高端人才集聚”四大功能,重点发展洁净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和科技服务业“4+1”产业,依托大连、服务东北、面向东北亚,打造成为全国重要的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全球领先的洁净能源创新中心、高端创新要素汇聚枢纽、前沿新兴产业培育策源中心。

(二)以做好“老原新”三篇大文章为目标,推进科技赋能现代产业发展壮大。实施科技赋能改造升级“老字号”,重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实施科技赋能深度开发“原字号”,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实施科技赋能培育壮大“新字号”,解决未来产业从0到1、从无到有,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2021年,组织实施揭榜挂帅科技项目60项,攻克卡脖子技术10项和关键核心技术50项。

(三)以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为抓手,破解“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难题。聚焦洁净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海洋工程等我市优势重点领域,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推动“卡脖子”和关键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重大装备攻关实现突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以人才团队引进“带土移植”为导向,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按照《关于落实“5+22”人才政策的几个具体问题》及31个配套实施细则,坚持“着眼长远、面向高端”的原则,探索“带土移植”等人才发展体制与机制改革,全面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进一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积极性。

(五)以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为突破口,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移转化。通过建立完善科技金融、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科技服务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批专业化科技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服务龙头企业,全面提升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水平。

(六)以制度创新为保障,营造科技创新创业良好环境。推进科技管理工作的制度创新,不断夯实科技工作管理者体系、科技项目监督管理体系、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科技营商环境建设运行体系建设,以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打造生态、厚植土壤。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