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准医生”全国大赛夺冠
本报讯(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谢小芳)5月15日至16日,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总决赛在天津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68名选手同场竞技。环甲膜穿刺、中毒急救、接产和新生儿处理……赛题全部来自临床实际案例,每一站都仿佛身处真实临床场景,防控救治过程环环相扣、争分夺秒。
这是一场全国医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大比拼,也是全国各高校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较量。在这场检验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质量的最高赛事中,大连医科大学代表队的4名医学生临床思维、技术技能、职业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皆表现优异,以第一名成绩斩获全国总决赛(五年制赛道)冠军,展现了大连医科大学的“准医生们”德医双修、仁心仁术的青春风采。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临床技能教研室主任严艳是这次参赛学生代表队的总教练。她介绍说,竞赛考点包括77项临床技能操作和理论知识,涵盖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内科、急救、护理、感染、眼科、耳鼻咽喉科以及影像学、检验学等科目。赛场模拟真实临床场景,还原实际防控救治过程,裁判员队伍全部都由临床一线专家组成。大赛全面评判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理论实践结合能力,不仅考察学生的基本技能,更检验了学生的临床决策能力、团队合作、人文沟通、心理素质等,是“准医生”的一次实力大比拼。“大连医科大学一直秉承‘培养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相结合,实践能力强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宗旨,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注重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这次大赛是对我们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一次检验。”
角逐全国大赛,意味着要和全国的医学生高手过招,挑选最优秀的选手成为大赛准备的重要一环。2020年11月,大连医科大学对2016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2016级临床医学五年制学生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临床实践技能全员培训,培训后选拔出技能操作优秀的选手分别参加校内技能竞赛的团体赛和个人赛。其中,成绩优异的选手再进行为期3个多月的临床轮转,由内、外、妇、儿、神、急诊等多科室主任医师级别的金牌老师带教,学习穿刺、静脉采血、动脉血气、吸痰、拆线换药、切开缝合、消毒铺单、心电图等多种操作。随后,选手们历经15站赛站式的临床技能操作选拔,三轮覆盖全部培训科目的理论考试。在后续5个月的层层选拔和培训中,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6级临床医学“5+3”一体化学生王心怡、张岚、戴梦圆、汤心雨获得了参加东北赛及全国赛的资格。
“备赛期间真的可以用披星戴月、夜以继日来形容,我们经常互相打趣说大家都是每天看不到太阳的人。”王心怡说:“我们能赢,是因为我们身后有强大的后盾。在训练中,老师们自己充当标准化病人,让我们采血、查体征、在他们身上打石膏,真是手把手、掏心掏肺地教我们。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如何做一名有温度的临床医生。”“经过这场大赛,我们将教科书上的理论知识变成了临床实践技能,也正在从一名医学生向一名懂得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医生转变,这是最大的收获。”张岚说。
冠军成绩的背后,必然有一支强大团队的支撑。从2011年大连医科大学首次参加全国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竞赛(前身为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至今,连续9年进入全国总决赛,5次获得特等奖、金奖,获一等奖2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1次。历经十年沉淀,大浪淘沙,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培训教师,形成了一支全科覆盖、具有优秀临床思维、科研水平和扎实的基本功的培训师资人才梯队。在历届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成长为当下的金牌教练,在历届备赛培训中涌现的一批中青年教师骨干,已经成长为各临床科室的中坚力量。为备战此次比赛,大连医科大学专门选拔出来自附属第二医院的老、中、青近50名师资队伍为选手们进行对口培训,队伍中约1/3都是各学科的带头人。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朱丹丹,在2013年也曾作为参赛选手代表学校参加第四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获得全国总决赛特等奖,毕业后留院工作,现在成为了一名临床技能竞赛培训教师。“大赛中锻炼的敏锐临床思维、坚韧的品格早已深入骨髓,让我在职业生涯中无论临床、科研还是教学的舞台上都受益良多。技能大赛的选手在培训和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益处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有导师、有历练、有成长,使青年教师有机会在全国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冠军并不意味着到达终点,而是新的开端。大连医科大学将继续以大赛为抓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全面提升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把实践技能作为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全方位改革,着力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卓越医学人才。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