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之心可照漫漫征途
记录地:辽宁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记录人:高一·一班学生
当春风吹开了关向应纪念馆的大门,这位英雄先烈的一生便如长长的画卷般在我眼前展开,望着展厅里的一张张黑白照片,我仿佛被带回到了那战火纷飞的岁月。一生44载,关向应同志将22年青春奉献给了中国革命,将自己的生命同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革命的伟业紧紧联系在一起。除了光荣的革命历程,打动我的还有那匹马、那本笔记以及那一封告别书。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在雪山上把马匹让给虚弱的同志?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在长征途中坚持学习德语?是什么样的人,才会在告别书中叮嘱同志们团结革命,却只字不提自己?这,才是英雄!这,才是伟大!关向应同志因肺病在1946年去世,未能看到中国的腾飞。遗憾之余,我渐渐明白,他崇高的精神和伟大的风范才是真正的财富。本以为英雄先烈离我们很远,但其实他们一直就在我们身边,不曾离开,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应不忘先辈艰辛,勇担时代重任,牢筑心灵的丰碑。(丛佳宜)
在这里,我见到的是生命的鲜活与笃定。参观之中,我实在心疼关向应肺病恶化却不顾疼痛继续整日在病榻上研究斗争经验的辛劳,但同时也深深敬佩他不肯休息,献出自己的一切为党和人民奋斗到生命终点的高尚品质。他生命的深度与广度深深地震撼了我,隔着历史的灰烬,关向应似在通过那革命炽火的余温附耳于我,什么才是真男儿的生命底色。见贤思齐,择善而从,愿我们,也凭巍巍少年之躯的英魂磨砺生命的韧性,以漉漉汗水弄潮于时代的波浪,以兢兢血泪打拼出奇迹的模样。愿我中华寰宇,辈出向应般英雄之辈,打磨出厚积薄发的坚韧,延续出生生不息的绵长。(李依诺)
立身在关向应同志的衣冠冢前,我深深地鞠了三个躬。铜像是定格的,把这个伟大的灵魂,永远定格在了他的青年。他曾是和我一样的青年。青年,是什么?“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年,是象征时代的标志,自古以来便是一个民族新兴的栋梁;青年,是开拓者,以开拓的姿态迈进,做新时期的“奠基人”、新时代的“弄潮儿”;青年,担负着时代的使命,眼下的生活没有炮火纷飞,故我辈之青年所持之重担,已不再是一夫当关,为国捐躯,而是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基本国情,切合时代需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全方面提升自我。这,才是我们这一代青年需要一步一步践行的章程。(董轶群)
“月色在征尘中暗淡,马蹄下迸裂着火星。越河溪水,被踏碎的月影闪着银光,电火送着马蹄,消失在希微的灯光中。”这首关向应自己所作的诗静静地躺在关向应纪念馆的展柜里,让我望尽这位先烈投身革命的一生,星斗其文,赤子其人。是什么支撑着他走上革命,走上长征,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直到在延安溘然长逝?答案就在这首诗里,是一颗不掺任何杂质的赤子之心。唯有怀一颗赤子之心,愿意洒出一腔热血,愿意为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做一点事情,才会在漫漫征途上始终以一份充满希望的心去面对所有的烽烟、子弹、炮火。也许我们毕生不会拿起枪,走进战壕、投身战斗,我们却可以怀揣着向应同志那颗不会褪色的赤子之心走向人生,在祖国的任何一个角落,抬头望去征尘月光,低头凝视马蹄星火,然后将自己的青春涂抹在中国的未来。而这,也一定是向应同志与无数革命英灵所期盼的景象。再次仰望向应同志遗像,明暗光影下的那双眼睛,背后是一颗赤子的心灵。(许靖仪)
参观关向应纪念馆毕,意外发现了一条幽僻小径,将烈士纪念碑与烈士墓园连在一处。入了墓园,入目是一片修剪齐整的灌木,每丛灌木旁有个石碑,隐约清风拂过,带来几缕花香。细看才发现,每座碑前还有束鲜花,整片墓园宁静而肃穆。从前,我一直不很喜欢“牺牲”这个词,因为它的背后太过沉重,每使用一次,都代表一条乃至数条鲜活生命的逝去。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信仰”。我想,烈士们在战斗时,也曾预料过最坏的结果,也曾犹豫过是否真正要踏出那一步,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去了。我觉得,直面恐惧后又战胜脆弱,才是真正的伟大。走过一个个大理石墓碑,墓碑上有的刻着烈士姓名、事迹,更多的却是“无名烈士”。至此,心中无他,只余“震撼”二字环绕于心。何憾于天?何怨于人?为了信仰,无悔。(李晨曦)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