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红色风云 1
1
2
3
4
马克思主义
在大连的早期传播
19世纪末20世纪初,大连工人运动兴起。大连人民虽身处日本强占的租借地,却和全国人民一道在探寻救国救民的思想和道路。1924年3月,受北方区党委委派来大连开展革命活动的李振瀛利用中华青年会星期日讲坛,以《中国与世界》为题发表演讲,批判狭隘民族主义观点,阐明共产主义世界观,为马克思主义在大连的传播清除了障碍。而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也给大连人民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加快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大连的传播。
/ 特约史志专家王军 /
口口相传与教育的兴办
大连所处地域与苏联相近,中东铁路南满支线将大连和苏联国内铁路相连,使得马克思主义伴随着这条繁忙的铁路运输线不断地涌入。
俄国十月革命前后,山东省的黄县、掖县(今莱州市)在俄国打工的人数较多。有资料表明,仅掖县就有6万多人。这些人中,有不少人曾参加过十月革命,当过红军。他们返乡、探亲路过大连时,或在大连逗留,或在大连就业,并将带回的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报纸、刊物内容用口口相传的方式向大连工友们介绍。大连的工人们正是通过坊间这种口口相传的现身说法,才对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增强了大连工人自发的反抗斗争。据日本租借地当局的统计,大连及“满铁”附属地工人的罢工:1906年3次、1917年7次、1918年则达22次。
上世纪20年代初,大连进步知识子面对绝大多数中国工人不识字,接受新思想、新文化比较慢的难题,提出了兴办教育以解决新文化、新思想传播中的“肠梗阻”问题。一时间,学校、夜校、学堂、识字班、私塾在大连快速发展起来。1921年1月,中华青年会兴办的夜学部开学,当年开办5个班,学员200名。同年9月,昼学部开学,学员80名。至1924年,学校共有小学12个班、初中3个班、夜校9个班,学员近1000名。中华青年会还设贫民识字班,其校舍也由1处发展到3处,学员2000余人。之后,沙河口工厂华人工学会(大连中华工学会)、电铁中华青年团、大连埠头青年团也办起了夜校。兴办的学校还有:中华増智学校、中华觉民学校、中华三一学校、贫民义务学校、大连基督教浸信会夜校、大连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学校、大连印刷职工联合会工余学校等,被日本租借地当局推行日式公学堂教育而打压的中国人开设的私塾学堂的数量也止跌回升。教员授课时,结合书本边教课边宣传新文化、新思想及具有民族主义意识的爱国主义思想,因而受到大连人的欢迎。工人们识字多了,接受和理解新思想、新文化的能力增强了,加快了马克思主义在大连的传播。
进步知识分子的介绍与宣传
1919年受“五四运动”和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影响,大连的一些进步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过程中逐渐觉悟,转变了立场。自1919年起,他们在傅立鱼任编辑长的《泰东日报》上陆续刊登了《俄国激军之近况》《过激派对于中国之愿望》《俄罗斯人之生活》《六个月的李宁(列宁)》及李大钊《战后之世界潮流》等文章,介绍十月革命。1920年7月1日,傅立鱼以“教育救国”为宗旨,创办了第一个中国人参加的爱国群众团体——大连中华青年会。青年会办教育、出版刊物,举办演讲会、运动会,对进一步激发大连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愫起到了启蒙作用。1922年初,傅立鱼与他人合办的设在繁华商业中心浪速町(今天津街)的大连“大中印书馆”的书架上,公开出售《共产党宣言》《俄国共产党党纲》《第三国际议案及宣言》《马克思资本论入门》《列宁传》《社会科学概论》等十几种书刊。
同年,傅立鱼还创办了由孙中山题写刊名的《新文化》月刊。这个刊物刊登过李大钊的《史学与哲学》《史学概论》、肖楚女的《身心锻炼与反锻炼》、恽代英的《民治的教育为现在必要之问题》《妇女解放运动的由来和其影响》等文章。这一时期,大连出版的报刊中还时常会出现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陈望道、施存统、李达、恽代英、向警予等人的文章。这些文章结合中国社会实际状况,阐述革命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大连人民群众中的影响。
共产党人在大连的宣传与互动
马克思主义成为大连早期工人先进分子自觉的选择与中共一些早期重要领导人和革命者在大连开展的革命活动有很深的渊源。
1923年12月,党的北方区委、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和全国铁路总工会先后派李振瀛、陈为人、邓中夏、林育南、王荷波、罗思危等人来大连进行革命活动。李振瀛、陈为人来连后,在沙河口铁道工场华人工会学、大连中华青年会等爱国进步团体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同时,与中华青年会干事杨志云、沙河口铁道工场华人工学会会长傅景阳、《泰东日报》社营业部练习生关治祥(关向应)、印刷工人赵悟尘、董秀峰等人开展学习互动,推荐、赠送《向导》《中国青年》《工人周刊》等书刊,解答他们提出的有关问题,介绍党团组织性质、二七惨案、十月革命后苏联情况等方面的问题。1924年1月,李震瀛再次来连。他以大连中华“三一”学校英语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在工人夜校讲课,利用大连中华青年会的星期日讲坛讲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和革命道理及党的主张。
1924年夏,中共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工人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主任邓中夏来连,深入工厂了解工人们的思想、生活情况,对大连的工人运动提出了指导性意见。12月初,按邓中夏的提议,“沙河口工场华人工学会”改名为“大连中华工学会”,使工学会走出了“一个工厂的小圈子”,成为全市性工人团体。工学会开办工人夜校,对工人进行马列主义教育,开展福利救济,维护工人经济利益,深受工人们的欢迎,会员由开始时的300人最多时增至3000多人,遍布全市20多个工厂。1924年4月,大连第一个行业工会大连中华印刷职工联合会成立,开办工余学校,对工人进行文化和马列主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道理教育;创办《曙光》会刊,揭露日本资本家罪行,号召工人参加工会。印刷职工联合会中的先进分子也大都成为大连党团组织的骨干。李震瀛、陈为人、邓中夏、林育南等人在大连的革命活动,拉近了大连工人阶级与中国共产党的距离,提高了大连工人对党认知程度。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上,大连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越来越紧密起来。大连工人运动的实践,呼唤着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共大连地方组织早日建立。
随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大连的深入传播和大连早期工人运动先进分子自觉的选择、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动了大连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从而为大连党团组织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阶级基础,锻炼、培养了一批骨干,积蓄了力量,预示着大连工人运动和反帝爱国斗争将掀开新的一页。
1.大连中华工学会在周水子成立补习夜学校。
2.1922年12月,《泰东日报》记者、进步知识分子刘涧躬的夫人石三一创办大连中华三一学校,组织印刷工人学文化,传播新思想。图为中华三一学校开校纪念。
3.1921年6月14日,大连中华增智学校成立。该校后来成为中共大连地方组织早期活动场所之一。
4.傅立鱼在《泰东日报》上刊登瞿秋白等共产党人《六个月的李宁(列宁)》等文章。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