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旦轲 /

1950年1月20日,周恩来总理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前往苏联签订友好条约。途中,总理看了苏联作家阿·斯捷潘诺夫的长篇小说《旅顺口》后,对身边的李富春、刘亚楼气愤地说:这是一部坏书,一方面宣扬大国沙文主义、为沙俄侵略者歌功颂德,一方面对旅顺口和中国人丑化侮辱,这样一本书竟然获得斯大林文学奖。1972年周总理陪同外宾到旅顺,仍然念念不忘批判这部书,期待中国作家能写出一部长中国人民志气的“旅顺口”。

大连本土作家刘长富,不负周总理的期望,经过6年的艰辛努力,近期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铁血旅顺》这部好书。作者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利器精准剥茧精心提丝旅顺始末,深情弘扬塑造传唱爱我旅顺、爱我中华的主旋律,读后让人眼睛一亮,心头一热。这本书不仅可以告慰周总理的夙愿,而且恰逢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不失为一部辅助当下党史学习教育的读本,铁血滋养爱国主义的生动教材。旅顺的沉浮历程启迪国人:唯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富中国强中国。

唱响铁血铸魂主旋律

旅顺,这个素有半部中国近代史的地方,国人有难以释怀的情结。作为国家记忆的组成部分,底色则是昔日日俄浸染的灰暗与血腥。写作旅顺的作品汗牛充栋,不约而同的结论:勿忘国耻。很显然这是正视这段历史正确的一面。但是,是否还有正确历史的另一面呢?

长篇纪实文学《铁血旅顺》大连本土作家刘长富为我们推开旅顺另外一扇窗,不仅有见证罪恶滔天的白玉山顶的表忠塔,还有俯瞰铁血奔流的老铁山的威武巍峨。作者以宏大的叙事风格,重新精心架构还原历史真相,一章一章地洗刷灰附尘著的沉重名分,一节一节地夯实我们应当仰视的基石。作者落笔的格局,不只是局限于辽东半岛,而是安放在中华大地上祭拜,更是让这个世界高看一眼。从而为我们一扫昔日被牢牢定位的印记,颠覆了人们长期形成的传统定位和认知,呈现令人肃然起敬的崭新模样,恢复旅顺应有的尊严,中国人民不可欺,中华民族不可诋毁跃然纸上。

以怎样的视角去洞察和回望历史,关乎用怎样的视野和格局关切现实、塑造未来。其中,核心要义取决于这部书的主题走向。

“铁血”可视为书眼,又是主题的精髓。全书8章52节30万字,以此凝聚展开落地生根,让要塞文化为根脉,铁血精神为基因,世界背景为平台,构筑一座令世人仰慕的丰碑,浓墨一幅全景式真实长卷,重彩一批永垂史册的民族英雄。作者向读者全方位、大纵深、多角度地展示还原旅顺历史的真相,为我们推出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记忆高地,而更为重要的主题则是以铁血铸魂为统领,为旅顺的尊严与仰视完成了救赎。很显然,这是高度契合当代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的应有之义。

由此展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写作,与历史虚无主义划清了界限。也就是说,表现旅顺的主题仅仅拿近百年的日俄战争说事,而无视旅顺的全部历史,显然僭越了研究历史的底线,从历史发展逻辑上也难以自洽。为此,作者把要塞从远古走来作为破解旅顺前世的密码,从而为主题的升华拓展了足够的空间和更具说服力的史实支撑。旅顺无论铲除东边祸乱,还是跨海平定辽东,最是抗击倭寇,串并大唐盛世、大宋天下、大明朝廷所处的重要地位和英雄辈出的壮举,形成旅顺历史的完整链条,绝不是近百年那段历史可替代可逆转的。即使以国运相抵的旅顺走上悲壮的历程,英雄的中华儿女同仇敌忾慷慨赴死,最勇敢的一群铁血将士,为了祖国领土不受侵犯,用鲜血和生命扼守最后的民族尊严。作者把旅顺放在腥风血雨中洗礼,放在刀光剑影中重生。通过与近代史的无缝衔接,让我们不仅了解历史的真相,更是揭示了一个民族的国家信仰,从来都是厚植于铁血尽染的沃土中。

随着全方位的深化主题,作者写作的可贵之处还在于以敏锐独到的眼光,从旅顺要塞文化的角度探索凝练深化主题:独特的军事要塞培育了旅顺人的家国情怀,形成了坚贞不屈的意志与品格;军事要塞滋养旅顺人的铁血精神,孕育了民族群体觉醒的意识和锐气;军事要塞催生了旅顺使命担当,影响和改变了东亚与世界的格局。家国情怀、铁血精神和无私奉献构成了《铁血旅顺》的文化基础和引领。同时,也为旅顺这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供了充满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