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栋:穿越到辽南的洪荒太古
王国栋在骆驼山考古现场采访,他身后是一副远古动物化石。
王国栋是资深报人。在岗位时,他用手中的笔,记录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日新月异的“日前”;退休后,他在自己的微博微信公众号上,不时推送在金州以及大连周边追昔访古的见闻和感悟。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寒来暑往,“现在进行时”随着时间推移成为“过去完成时”,王国栋纪实写作的领域越来越宽,穿越的年代也更加久远。
回溯历史,就像一次次以“今天”为原点的远足。在大连历史文化爱好者圈子里,王国栋算得上是“走”得最远的行者之一。不久前,他作为主要执笔者编著的30万字纪实文学作品《金普·远古双眸》由大连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聚焦大连金普新区一处正在考古挖掘的神秘远古生物化石遗址——遗址意外把大连这座年轻城市所属地域的历史景深拉伸到远古。王国栋为自己能给这个惊人发现做全程纪实而欣喜。
冰天雪地里磨砺文字功夫
王国栋的工作经历似乎总是和“拓荒”隐约关联。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不满二十岁的他应征入伍,成为一名铁道兵,在冰天雪地的东北大兴安岭广袤林区修筑铁路。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勇于战胜艰难险阻的铁道兵精神,成为最初的职业养成教育。
铁道兵常年野外作业,12人住在一顶帐篷里,除了床底下,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个人空间。王国栋是个细心人,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他竟然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那时候部队要求学习《共产党宣言》《自然辩证法》《法兰西内战》等五本马恩列经典著作,尽管那些著作的章节彼时不能完全理解,王国栋仍在日记本里留下大量的读书笔记。
从嫩江到漠河的铁路终于建成通车,王国栋也结束军旅生活就地复员,读书笔记打下的文字功底,让他成为林区小城宣传部一名新闻干部。
机缘巧合,有一年,深山老林里发现了东北古老少数民族鲜卑族遗址“鲜卑石室”,轰动一时,被列为当年国内十大考古发现。王国栋敏锐地意识到此事的意义,他主动采访发现人,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北方文学》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报告文学《大鲜卑山,大鲜卑山》。这虽然只是工作履历中一段小插曲,却在他内心深处产生很大影响,引发他探求历史文化的兴趣——原来,那些尘封的萧索荒凉之地曾经也是黄尘古道烽火边城,也有过刀光剑影鼓角争鸣。
处女地上见证“神州第一开发区”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迈进改革开放新时代的大连正在蓬勃发展。创建于荒滩之上的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以拓荒的姿态站在千舟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潮头。
创业开拓需要招兵买马广纳贤才。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当时四十出头、年龄已经超线的王国栋凭借在《人民日报》发过头版头条,以及多篇文章发表在重量级刊物上的“硬通货”敲开了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门。
来报到时,组织部门告诉他,尽管以前有不俗的成果,但是,来了也得在基层从试用期干起。就这样,王国栋再次“拓荒”,在大连开发区报社采访一线当记者。
“神州第一开发区”起步不久,即成为整个中国改革开放的缩影和写照。跑线记者王国栋带着纪录历史的使命感奔走在开发区的办公室、写字间、大街小巷、田野乡间。时至今日,他经常感慨开发区“中轴线”金马路的变迁:刚来的时候,金马路从西往东第一个十字路口刚有点儿模样,第二个十字路口还在基建打桩,第三个十字路口还是一片处女地,“放眼一看都是草”。这里的每一天都让人耳目一新。
开发区有很多敢为人先,创新推出的“大连日本工业团地”,其成功模式日后成为国内城市招商引资难以复制的传奇。
“团地”是啥?当时几乎没人听说过。王国栋带着好奇心联系采访,全程记录了当时全国独一无二的“工业团地”从无到有的过程。2003年,王国栋成书出版他扎根大连后第一篇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第一工业团地》,他用文学语言讲述开发区日本工业团地的由来、发展,以及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一时成为外商外资认识了解大连开发区的“小红书”。
采访中,一些日商著名企业的历史渊源,和他们到大连投资的深层次情感因素,给王国栋了解大连近代历史打开一扇窗户。
王国栋开始留意他二次创业的这片土地的往昔,在一段段涓涓往事中建立起和辽南乡土千丝万缕的情感链接。工作之余,他跑了区域内许多汉城、汉墓、山城和烽火台。辽南大地从古至今不曾断片儿的记忆,在王国栋的日记和内心深处积累酝酿发酵。
在大东北生活了二十多年,王国栋浸染了东北人的幽默风趣,文字语言亦庄亦谐文采飞扬。记者的叙事习惯使然,他讲故事通俗易懂,善于纵横捭阖、穿越古今。
退休后,他经常在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推送行走大连的见闻感悟,“金州老王”成为他从开发区报副总编岗位退休后的另一张名片,在网络上小有名气。
大连乡土历史,王国栋写出了名也写上了瘾,《行走大黑山》《马桥子1984》《金渤海岸》《大连古城》《百年老镇董家沟》等,他的锦囊里似乎有掏不完的大连故事。
讲述辽南大地洪荒故事
人文历史,关于人的故事,通常好讲;史前历史,蒙昧洪荒的故事,想要讲得不掉板不“赖玄”,就不那么容易了。
三年前,王国栋接触到“大连金普新区骆驼山金远洞发现远古生物化石遗址”这个纪实素材时,既兴奋又感到挑战。
2013年末,这个新生代晚期古生物化石点被发现,中科院和大连自然博物馆的专业人员着手系统发掘,金普骆驼山由此成为闻名于世的古生物化石宝库之一。人们期待着在此基础上发现早期人类活动的痕迹,如果那样,辽南历史会向前推进数十万年,历史教材的一些章节也许就此改写。当地政府和各界有识之士更是看到此事对于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塑造城市历史认同感、荣誉感的意义。
讲述“远古生物化石遗址”的故事,既是应邀命笔之作,也让王国栋感到可遇不可求。
王国栋恶补史前生物演化的常识,读了包括达尔文和一些作家的进化论、人类通史、史前生物、化石等方面的书籍,并且做了很多笔记。过程虽然辛苦却充满乐趣。读书时,他甚至常常笑出声来——生命演化和进化原来是这样子啊。原来以为这类书籍枯燥乏味不好读,读起来才知道也是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王国栋多次跑金普骆驼山,每次去的路上,他都会浮想联翩,感觉像是去赴一场穿越时空的约会。
在这个过程中,他了解到最前沿的一些科学热点,加深了对中国历史特别是大连地区远古历史的了解和认知,脑洞大开。
经过三年的采访调研和资料整理,近三十万字、图文并茂的长篇纪实文学《金普·远古双眸》成书。作者用虚实结合笔法,用充满想象力和浪漫主义的语言,在读者面前掀开了辽南远古时代古生物和古人类相互依存共度洪荒的神奇画卷的一角。
王国栋思维敏捷博闻强记,眼睛里不时闪现超越年龄的好奇光彩;他很健谈,说到访古追昔的发现和感慨,经常露出孩子般率真的笑容。已经到了不为稻粱谋的人生阶段,王国栋为兴趣写作记录,他自己有一个庞大的计划。挖掘大连城市历史文化,成为这个半道插队的新大连人心目中当仁不让的使命。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