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来袭:现实拼图间的艺术创作
/ 特约剧评人张洪波 /
《扫黑风暴》以其题材的特殊性,自开拍之日起便受到广泛关注,因而在观众的期待中甫一开映,便成为各方聚焦之作,并随着剧集的持续热播,演绎为一场多媒体评议“风暴”。“风暴”之中虽然存有大量的同质化、碎片式信息,但将其与网络评分的变化情况相参照便会发现,其蕴含与折射的,是观众对于影视剧艺术的普遍期待与热切需求。
“现实拼图”与真实力量
《扫黑风暴》播映过程中,观众最为关注的是剧中内容的“写实性”。主创人员曾介绍,剧组是从中央政法委提供的案件目录中选取素材进行创作的,因而在呈现于荧屏的剧作中,观众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系列扫黑除恶反腐案例的影像再现,如孙小果案、操场埋尸案、套路贷案、湖南文烈宏涉黑案等。看到剧中一些人令人发指的罪恶行径,部分观众亦曾疑虑剧作是否有夸张,但回看其原型孙小果罪行的相关报道,其作为可谓与剧中表现如出一辙。
就主体内容来看,《扫黑风暴》可谓植根于真实典型的现实事件,与一般“扫黑剧”“反腐剧”“刑侦剧”相较,呈现出更为显著的纪实性,因而更易激发观众普遍而强烈的现实观照意识,令其在观剧过程中不断将剧情与事实进行全面比对与系统分析,从而在多维层面上进一步引发全社会对于相关现象和问题的警醒与反思。就此意义而言,《扫黑风暴》可谓源于真实案例的“现实拼图”,传达了现实题材无可置疑的真实力量。
叙事艺术与典型魅力
《扫黑风暴》超于“纪录片”的独特吸引力,主要源于其相对宏大的叙事意图与叙述策略。为了全面揭示黑恶势力的罪恶行径,表现扫黑除恶专项工作的复杂态势,创作者们于繁复的巨量素材中,精心选取典型案例,并将网络时代受众周知的案件内容,有意识地进行了“拆解”“提炼”,萃取其中关键要素,凝缩各种生动情节,并通过“丰富”乃至“升华”,集纳成更具典型性与表现力的组合题材。
以一部28集的电视剧表现如此繁多复杂的内容,对于创作者而言确是一种挑战与考验。全剧以中央督导组深入绿藤市开展扫黑除恶工作为契入路径,设置了中央督导组与当地蒙冤民警李成阳两条主线。二者一官方一民间,一明查一暗访,齐头并进中时而交结,从而将历史与现实中的诸多人物与事件勾连起来,完整而清晰地编织起剧情的复杂脉络。既以更具典型性的人物与代表性的“事迹”凸显了全剧的主旨,同时也巧妙交织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复杂全貌,在快而有致的节奏中展开了正义与邪恶错综较量的动态全景图。正是现实题材的综合提炼与情节架构的精心设置,让《扫黑风暴》源于现实而成于典型,拥有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原型演绎与形象塑造
与剧情内容紧密关联,剧中主要人物多数有其原型。一众知名演员特别是孙红雷的出演,进一步放大了《扫黑风暴》的先在吸引力。孙红雷最为典型的亦正亦邪的银幕形象,恰与扫黑题材剧表现风格相契合。虽然也有一些观众批评此剧中孙红雷表演有些“模式化”,如其在很多镜头中出人意料的“雷同化”笑容,但其对于特定角色个性的深度把握与细微入神的生动表演,确乎无人能出其右。其他老演员如饰演何勇的刘奕君、饰演高明远的王志飞、饰演胡笑伟的孙浩等,将督导组成员的沉稳机智、黑派“老大”儒雅淡定下的阴狠毒辣、派出所所长的附势贪婪,亦从容自如地演绎了出来。在颜值至上的偶像剧大行其道的当下,技艺高超的演员们常被称为“戏骨”,且多被冠以“老”字,亦是观众对于演技上佳者的称许与赞赏吧。
擅长拍摄刑侦悬疑剧的导演五百,秉承其向来的艺术品位,擅用暗调光影与视听手法,注重画面质感与影像美感。然而,影视表现手法必须与剧作内容相得益彰,方能成就一部好的作品。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如内容的不当简省,情节的时而跳宕,甚或逻辑上的矛盾冲突,确乎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剧作的感染力,但不是观众评分下滑的主要原因。观众们在意的永远是影视作品的审美品质,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电视剧,应于现实再现与艺术表现的交融互生中,更为深刻地触及现实问题的底里,唤醒观众内在的感动与省察,方堪称上佳之作。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